"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自古以来,宽厚待人的统治者比起独裁残暴的统治者更能得民心。唐太宗曾经放了390名死囚回家探亲,放行的时候唐太宗与死囚们约定次年的秋天那些死囚会自觉地回来,这种宽大的政策换来了什么样的结果呢?
抢来的皇位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是个颇有政绩的皇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唐朝迎来了盛世。然而唐太宗的皇位来得并不怎么光明正大。
唐高祖原本定下的太子是李建成,李世民无疑是有野心的人,他一直想要成为储君,事实上,在面对滔天权势的时候,亲情就没有想象中那么稳固了。公元626年,李世民终于按耐不住了,储君之位不是他的,那他便将这个位置抢过来。
真正让下定决心要抢夺太子之位的是太子与齐王的联合,太子知道自己威信以及功劳都不如李世民,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便和齐王一起设计陷害李世民,李世民即使原本还存有兄弟情谊不打算发动政变,也被李建成的作为寒了心。
为了自保,李世民在这一年发动了历史上的"
玄武门之变
",亲手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同时逼迫唐高祖承认了他皇储的地位,自此太子易位。之后不久,唐高祖禅位,李世民登基为帝。
与帝之约
李世民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十分为百姓着想,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为以后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对于百姓来说,皇帝是怎么上位的与他们无关,只要皇帝能给百姓带来安稳的生活,他们就认为那是个好皇帝,就会支持他,唐太宗李世民就是百姓心中的一代明君。
唐太宗在位期间做了许多事,其中就包括他曾经放死囚回家探亲。贞观六年,唐太宗亲自去见了那些囚犯,这一点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做的,本就是些犯人,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到行刑的时候都不一定被想起来。
唐太宗看到了那些死囚,想到他们过一段时间就会执行死刑,内心觉得有些同情与怜悯,唐太宗本就是个为民为百姓的明君,在他的眼中,那些囚犯除了是罪大恶极的囚犯之外,也是他的子民。
更何况在与那些囚犯交谈过程中,发现他们都是有悔过之心的,于是唐太宗决定放他们回家探亲,但放他们回家探亲不代表他们就可以免除刑法,唐太宗是怜悯他们,可也知道他们都是些罪大恶极之人。
于是放他们回家之前,唐太宗就与他们约定好,次年秋天的时候,所有囚犯都要自觉回来接受处罚,毕竟不管他们多么后悔,犯罪的事已经做了,处罚当然逃不了。
这些被唐太宗放回家探亲的人一共有390个,他们虽然是死囚,但唐太宗依然给了他们极大的信任,他们回家时唐太宗甚至没有派人去监督。
第二年秋天,囚犯们都按照约定好的回来了,390个人一个不少,这让唐太宗觉得很欣慰,那些人没有辜负他的信任,他也相信他们是真心悔过了,便下了命令直接赦免了他们的罪过。
唐太宗的这一个行为有好有坏。对于百姓来说,有一个这么宽厚的皇帝是有福分的,在这样的宽容政策下,百姓们会被他的行为所打动,甚至在感怀之余还会减少犯罪的心理,从这一方面来看,唐太宗这个做法对于教化百姓有一定作用。
万物都有两面性,有好处自然也就有坏处。
各个朝代在制定法令制度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标准,但是不论多么严格的法律,也不至于犯了小错就会被判死刑的,也就是说唐太宗最后赦免的那些死囚所犯的罪过是不小的。
对于那些囚犯来说,唐太宗赦免他们会让他们感激,从此洗心革面不再犯罪,人都是会犯错的,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确实是更好的做法,可如果站在受害人的角度看待呢?
那些受到伤害甚至被谋财害命的人所受到的伤害是不能复原的,该有惩罚的人最终却没有受到惩罚,这让受害人觉得如何呢?
唐太宗的做法有人赞同有人不赞同,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有两全之法,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是这个道理,不可否认的事,他的这一做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是教化百姓,这对唐朝形成之后的盛世也有一定的影响,犯罪的人少了,百姓更加安居乐业,自然就是为盛世奠定基础了。
宫女出宫
除了放死囚回家探亲之外,唐太宗还曾经放了后宫几千个宫女出宫。每个进宫做宫女太监的人都是家境贫寒的人,家中实在贫苦,走投无路之下才不得不将子女送进宫,毕竟进了宫之后可能就再也出不来了,并且随时有生命危险,只要不是日子过不下去了,都不希望葬送自己的一生。
唐太宗放宫女们回家自行寻找幸福,这对于那个时候的宫女来说无疑是幸福的,这一举措也使得唐太宗更得民心。著名诗人白居易还特意在《新乐府》时里面写下"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的诗句夸赞唐太宗的圣举。
唐太宗的行为被一部分人认为只会笼络人心,并不赞成他的做法,可自古就有"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说法,百姓拥护一个统治者的前提是统治者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给百姓幸福快乐的生活。
唐太宗这样仁德的举动只是他众多举策中的一个,在国家大事上,他也制定了许多为百姓思考的政策。唐朝历史上有许多皇帝,真正给后人带来影响的皇帝并不多,唐太宗就是为数不多的一个。
即使是如今回头看历史,唐太宗在位的时期依然是让人挑不出毛病的时期,唐太宗得民心不完全是靠着类似于释放囚犯宫女的事,更多的是他在治理国家上的实际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