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初起时,他已被解除兵权,他能调动的军队至多不过数千人。反观朝廷这方面,动辄调兵数十万,以举国之人力、财力与一隅相争,道义上也占上风,为什么竟会失败呢?仔细考察“靖难之变”,就会发现,双方最高统帅素质的显著差异,才是决定胜败的根本原因。首先,建文帝毕竟年轻,心躁气浮。古往今来藩王篡位多失败,但朱棣为何能篡位成功?从这些就可看出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但是朱元璋真正传位的本不是朱棣,而是他的孙子朱允炆。但是朱允炆真正在位时间确并不长,很快他就下位了,而后面继承皇位的是他的四叔朱棣。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在位时间也非常长,他擅长布兵打仗,有勇有谋,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朱棣终究是怎样登上皇位成为明成祖,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古往今来藩王篡位多失败,但朱棣为何能篡位成功?从这些就可看出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子孙众多,他登基之后,先后把自己25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封为王。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标被立为皇太子。但朱标是个短命鬼,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的时候就病死了。他这一死,朱元璋没有按照惯例在下一辈里再选一个太子,反而隔着辈儿就把自个儿的孙子朱允炆选为皇位继承人,就等于朱允炆以孙辈的身份当了太子。古往今来藩王篡位多失败,但朱棣为何能篡位成功?从这些就可看出
个人原因,朱棣心狠手辣,处心积虑,他从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对大明王朝的皇位取而代之,而建文帝一心不愿背负杀叔罪名,以至于多次错过除掉朱棣的时机,史载建文元年,户部侍郎卓敬密奏:燕王智谋绝人,酷似太祖,且北平地势雄峻,金元皆起兵于此,应将燕王改封南昌。建文帝看过奏折后对卓敬说“燕王骨肉至亲”。卓敬说:“隋文帝和杨广不是父子吗?”建文帝沉默许久,结果说:“还是算了吧”,可将建文帝的心慈手软导致了朱棣的逐步强大。古往今来藩王篡位多失败,但朱棣为何能篡位成功?从这些就可看出
朱允炆的无能首先体现在用人上,朱元璋在临死之前给他选了好几个辅政大臣,其中就有黄子澄、方孝孺等等,这些人的学识虽然很厉害,但是在治国方面却差强人意,朱允炆却并没有看出这一点,反而对这些人屡屡重用,而当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允炆选择的将领也是一大错误,所以朱棣最后才能够逆袭成功!
其次就是决策上的错误,并不能否认朱允炆主张的削藩之举是错误的。但是朱允炆做的却太过残忍。他的削藩就跟杀人差不多了,把自己的亲叔叔全部贬为庶人。而且削藩也是从弱势的一方开始的,这就给了强势的那几分势力准备的时间,所以边界上有兵权的藩王,都没有真的对朱棣下过手。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敌人那就是朱允炆。
但随着政权巩固,藩王无一例外都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眼中钉,肉中刺,必除之而后快,于是削藩随之开始。这时藩王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引颈就戮,毕竟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另一个选择就是扯旗造反,如汉朝七国之乱、清朝三藩之乱。但造反的结果一般都是惨淡收场,为大一统王朝的武力贡献了经验值。
朱允炆本人心慈手软,多次浪费最佳时机,当时朱元璋去世的时候,朱棣等一干藩王都是要到南京进行拜祭的,结果朱允炆却说各位叔叔身上担子重,不用来了,好好戍守边境就行。等到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允炆跟自家将领下令不许伤害朱棣,众将领听后哪敢违背,遇到朱棣束手束脚,相反朱棣拿到了保护符常常身先士卒,奋勇杀人还能毫发无伤。
朱棣造反还有一个原因——他能耐大,这个能耐越大的人越不甘心自己的命运受别人摆布,他要把命运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说朱棣能耐大到什么程度呢?环顾当时所有的皇族,找不出第二个像朱棣这么有才干的——尤其是有军事才干的。建文帝朱允炆打小儿在皇宫里边接受四书五经儒家文化教育的时候,朱棣在干吗呢?行军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