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苏州历史,溯苏州文脉
苏州发布夜读·特辑《苏城记》
带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长河
了解那些曾经发生在苏州的故事
宋朝的时候
有这样一个求学的书生
穷到连顿稀粥都吃不起
于是,他每天煮一碗粟米粥
冷掉凝固后,就切成四块
搭配切碎的咸菜,早晚各吃二块
如此这样坚持了三年
这位“断齑画粥”的穷学生
就是被誉为“北宋第一名臣”的
苏州先贤范仲淹
今日推荐
《苏城记》节选
每年秋天,当天平山红枫尽染的时候,苏州人就会去天平山赏枫。天平山是范仲淹的祖坟所在地,苏州人又称天平山为“范坟山”。从范仲淹的高祖,唐代的范隋迁居苏州开始,到他的父亲范墉,范氏几代先人都葬在这里。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所迫,母亲带着他改嫁山东朱氏。范仲淹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后,带着母亲回到苏州,认祖归宗。
范仲淹雕像 位于苏州天平山
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范仲淹再次回到故乡苏州,这一次他是为治水而来。被任命知苏州的范仲淹已近天命之年。此时,太湖地区正遭受严重的水患。范仲淹在给晏殊的信里写道:“灾困之氓,其室十万,疾苦纷沓。”范仲淹不分昼夜地在灾区实地踏勘和寻访年长的乡民,终于找到了苏州水涝频发的原因——吴越时期兴修的水利设施已年久失修,疏导太湖出水的通道大都淤塞。
范仲淹集思广益,向东南方向疏导吴淞江之水,加固堤围,又向东北方向开河、置闸,使太湖水分流入海。也正是从那时起,太湖流域建立起纵横交错、井然有序的农田水网系统,这一地区逐渐成为良田美景。三十多年后,北宋著名水利学家郏亶在考察了吴中水利后,感慨地说:“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苏州。”
公元1035年,经人介绍,范仲淹在苏州城南买了一块地,准备盖住宅。风水先生说,这是块贵地,范氏后人将公卿辈出。范仲淹很高兴,但他说,这样的风水宝地倒不如捐出来建学校,让天下之士都在这里受教育,那样,人才将会更多。今天的苏州文庙,就是当年府学所在地,至今文风蔚然。
苏州文庙大成殿 摄于1936年
范仲淹捐宅建学的同时,建议朝廷“劝天下之学,育天下之才”,宋仁宗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全国各州各县都以苏州府学为样板,开始大办学校,人才随即涌现。
府学的遗址,如今仍保留着初建时左庙右学的布局,在明清两代又得到了不断的修缮和扩建。当年,范仲淹建学时,有人提出府学地基太大,范仲淹很肯定地说:“我还担心它将来会小呢!”
苏州碑刻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方刻有范仲淹画像的石碑。它以北宋原像碑为基础,经南宋、元、明递次复刻而成。碑石上有从宋代到明代的多位名人的题赞,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情可谓众口一词。金代的元好问说范仲淹“一身备数器”,是名士、能吏,也是一代儒将。
范仲淹像
来源:《苏城记》 作者:钟天 古吴轩出版社 | 主播:春晓
支持单位:苏州日报社、市广电总台、市作协、苏州杂志社、苏州图书馆、市阅促会、市朗诵协会
点赞+在看
分享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