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播出的电视剧《山河月明》给大家重现了明朝初年的一些历史人物,其中,对徐达及其两子两女都有重点刻画。
徐辉祖于洪武二十一年袭承魏国公爵位,于永乐五年去世,在这20年的时间跨度里,他证明了自己。他死后,他的后代也证明魏国公嫡支的骨气。
徐辉祖去世后,朱棣对徐辉祖还是比较钦佩的,他以“中山王徐达一脉不可无后”为由,任命徐辉祖的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爵位,不过,魏国公这一脉虽然还享受朝廷最高俸禄,却已经不复此前荣光。朱棣迁都北京后,魏国公徐家一直留在南京,世代担任南京守备。
后来,英国公张家(张玉、张辅家族)崛起,英国公和魏国公分别长时间掌管北京和南京的兵权。每年祭祀太庙,英国公张家位列北京勋贵之首,魏国公徐家则在南京主祭。不过,明朝中后期,北京和南京看似平等,实际是南京大多保留象征意义。也就是说,魏国公家族虽然仍然受敬重,但始终不复明初时的隆宠。
明朝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第十代魏国公、南京守备徐弘基闻讯后捶胸顿足,后来福王朱常洵(弘光帝的父亲)南下,徐弘基率兵迎接。徐弘基去世后,他的儿子徐文爵被南明弘光帝封为第十一代魏国公,弘光帝被清廷活捉后,徐文爵假意投靠清朝,以图再起,结果“阴谋”被清廷发现,他被处死。
至此,从徐辉祖到徐文爵,徐辉祖和他子孙共10代人,算是给明朝、给徐达一个交代了。
有人认为,朱棣取代朱允炆,这是明朝皇家的内部斗争,徐辉祖对朱棣的抗争,实际上没有意义。笔者对这种观点持否定态度。
我主张,我们在评价朱棣或朱允炆作为帝王是否合格的时候,不应该批评他们身后那些效忠于他们的人。因为臣子的忠贞和帝王的能力是不同的范畴。我们不能因为朱允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就质疑“牌”的质量,也不能因为朱棣是通过靖难登基,就把他麾下的将士说成帮凶。
徐辉祖从小受教于徐达,受恩于朱元璋和朱允炆,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勋贵,他要做的首先是忠于朱元璋和朱允炆,这种“忠”就是古代士大夫所谓的“尽心于人”。换句话说,徐辉祖忠于的不仅仅是皇权,而是正义和恩义,这是一个古代士人心目中的信仰。
但是,我们也要承认,在“家天下”的时代,封建社会的忠臣良将也有他们的局限性,他们把“尽心于君”视为“尽心于国”。我们不能站在上帝的视角来指责他们“偷换概念”,我们应当将他们的这种“忠义”精神延续,赋予更深远的意义。
《道德经》云: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虽然时代在进步,文化也在发展,但中华文化中的“忠义”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