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五世而亡,乱世中的短暂统一。
经过汉末八十年大乱后,司马炎于公元265年篡魏建立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实现全国统一。
然而由于司马家篡魏的过程太过离谱,连续出现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和司马昭当街弑君这样遗臭万年的烂事,司马炎创立西晋之初就地位不稳。
加之司马炎仿效周汉两代分封诸侯王,各地司马氏诸侯王拥有军政实权,导致了八王之乱国力大衰。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3年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长安失守,317年西晋灭亡。
不管过程如何残酷,从东汉到曹魏再到西晋,王朝更替都是禅让完成的,因此西晋自认为沿袭东汉、曹魏法统,定都洛阳。
西晋时期,曹魏统治北方多年,已经拥有几十万人口,非常适合作为西晋王朝的都城。
从军事上来看,洛阳位于黄河南岸,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险峻的伊阙,再南遥峙熊耳、少室诸山;西控崤、函之险;东扼虎牢、黑石等关;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粮食足以自给。这种险要的地理位置使洛阳具有制内御外的优越军事条件,从而成为洛阳适宜作首都的主要原因。
西晋洛阳都城沿袭汉魏两朝城址,即位于现在洛阳偃师的汉魏洛阳故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主页查看前两期关于故城的介绍。
除都城外,西晋的帝陵区在都城洛阳附近偃师县境内的北邙山一带,分东西两区,东区在偃师市城关镇潘屯、杜楼两村以北的枕头山下,西区在首阳山镇南蔡庄北的鏊子山下,两区相距数里。
北邙山位于黄河南岸,“地势轩然,风景绝佳”,是中国古代营建阴宅的最佳风水宝地之一。过去就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一说。葬于北邙山的西晋皇帝分别是武帝司马炎(峻阳陵)、惠帝司马衷(太阳陵),还有追封的宣帝司马懿(高原陵)、景帝司马师(峻平陵)、文帝司马昭(崇阳陵)。
刘渊永嘉之乱后,313年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长安失守,317年西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