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佛缘何难同框
——李白王维为何没有交集?
01
公元701年,这时的中国是武周的天下,年号长安元年。其实也没长几年,也就4年后,武周的江山再次姓了唐。
这一年似乎也没什么大事发生,武周和什么回纥啊突厥啊吐蕃啊,关系都还挺融洽,也能算作是各自安好吧。至于世界上的强国阿拉伯帝国,也是自己玩自己的,和武周的江山没啥干戈。
这一年的2月28日,有两个男孩出生了。这感觉是废话,你说哪天没有人出生啊,怎么就偏偏这一年的这一天有两个男孩出生了?
这话问的没毛病!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孩子确实是太牛了,属于牛到没朋友的那种。
一个出生在山西运城一个闲散的官员家里。
一个出生在西域巴尔喀什湖碎叶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的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家庭。
一个算是官二代。
一个算是富二代。
这两个孩子出生时和其他孩子无异,但是在日后,却搅动了整个大唐诗歌的一池春水,在诗歌的历史天空相映生辉。如果没有这两个孩子,那中国的诗歌一定是不完满的,一定的无限缺憾的,我们将无法读到那些流传后世人人传颂的绝妙佳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云想衣裳花想容”,“不及汪伦送我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他们辉煌的诗篇如日月争辉,照亮了大唐诗歌的天空,令人仰视,让无数后来者顶礼膜拜!
他们一个被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佛”,一仙一佛,那该是怎么样至高的地位?
他们同年同月同日生,死的时候相隔一年,佛先走,仙后随。
这两个孩子,一个叫李白,一个叫王维。
02
李白和王维,两人身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首先,两人出生日期相同
,这么说似乎有些牵强,但细细考量,的确是有些道理。我想当天出生的孩子一定很多,而为什么只有这两位如此巧合?
其次,两人都是多才多艺。
李白除了诗歌,剑术也是一等一的高手,小时候就拜名士习剑,到长安之后曾拜当时的剑术名家裴旻为师,此外李白还写的一首好书法,其流传下来的《上阳台帖》虽然只有寥寥24字,但在中国书法史上已经是足以千古流传,纵横睥睨了;王维自小爱好广泛,诗歌自不必说,书法绘画更是一绝,而且精通音律,弹的一手好琵琶,真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好琵琶了,否则不会因为一曲《郁轮袍》撩动玉真公主,从而扬名大唐;
再者,两人都应该属于少年成名
,《新唐书》本传说王维9岁的时候:“九岁知属词”,17岁的王维就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牛语了;而李白是“五岁诵六甲(《上安州裴长史书》)”,10岁读《诗》和《诸子百家》,15岁就写出不少好诗,为当时所重,24岁出游的时候更是写出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样的千古名句。而这两位的出仕应当都是没走寻常路,都是通过他人引荐,从出仕的时间来看,王维更要早一点,李白就要晚的多,一直到年过40才供奉翰林。
还有就是此两人都渴望仕途
,都想凭借自己的满腹才华在政界混出一番天地,说好听点叫为国为民,说狭隘点叫光宗耀祖。不过从后来的实际来看,这两位在政治上而言,都比较嫩,都属于弱智,没一个在政治上混的好的,反而是他们的诗歌,穿越岁月风云,一直照耀后世,闪耀光芒。
翻看历史,穿越时光隧道,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一仙一佛的李白和王维竟然没有交集没有来往,至少说从诗歌当中来看,两人是没有联系的,而在古代诗人之间的相互唱和吟诗作赋是常有的事情。而且他们两人的名头这么大,也有着共同的朋友,比如孟浩然、高适、杜甫、王昌龄。就拿孟浩然而言,李白送过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而孟浩然也送过王维诗《留别王维》,但就是独独不见李王二人之间有什么诗歌上的交集。
这不能不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了。
03
有传说,李王之所以老死不相往来,是因为一个女人。而这个女人是他们共同的引荐人——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690年-762年),道号无上真,字玄玄(一说"元元"),号"持盈",是唐玄宗同母妹。年幼时,母亲窦德妃即遇害,初封崇昌县主,景云元年(710年),父亲睿宗复位,获封昌隆公主。景云二年五月辛丑,由昌隆公主改封玉真公主。后入道,改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天宝年间又赐号"持盈",唐肃宗元年(762年)去世。
这玉真公主可是个有身份证的人,而且特别文艺,经常举办一些文艺沙龙啥的,召集一些名人一起开开贴面舞会,寻寻乐子。还有一点,就是这玉真公主特别喜欢跟他哥哥推荐人,美其名曰挖掘人才。我们可以知道的玉真公主推荐的人才有元丹丘,就是李白诗《将进酒》当中的那位最佳男配角;张九皋,这位是张九龄的弟弟,貌似最后因为王维的缘故,选了王维,而张九皋从此埋没在历史烟云中了;还有就是王维和李白,还有就是那个元丹丘(就是李白诗《将进酒》中的那位丹丘生)。
玉真公主见到王维是通过岐王李范,就是“岐王府里寻常见”的那位岐王。720年,王维的一曲琵琶曲《郁轮袍》撩动了玉真的心,让宫婢将王维带入室内,换上华丽无比的锦锈衣衫。然后置办酒宴,安排王维入宴,坐在宾客的上首。“公主则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见唐人郑怀谷撰《郁轮袍传》),从而让王维名声大噪,名扬四海,进而高中,进入仕途。
这王维年少翩翩,博学多才,会吟诗,会弹琴,颜值又高,典型的小鲜肉一枚,当然要让正值青春年华的玉真公主芳心萌动,接下来的事情当然就要顺利的多,王维高中。
而他们之间的似乎想不发生点什么都难。王维曾专门赋诗送给玉真公主,诗名叫作
《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
碧落风烟外,瑶台道路赊。
如何连帝苑,别自有仙家。
此地回鸾驾,缘溪转翠华。
洞中开日月,窗里发云霞。
庭养冲天鹤,溪流上汉查。
种田生白玉,泥灶化丹砂。
谷静泉逾响,山深日易斜。
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
大道今无外,长生讵有涯。
还瞻九霄上,来往五云车。
王维进士及第后,被封为太乐丞(八品),是为皇室宫廷宴乐培养乐队伶人的官,估计也就是属于音乐总监之类的。品级虽然不高,但也算是吃皇家饭的,这样进入皇宫当然是异常方便,想来玉真公主这样安排,肯定是为了见面容易。
但这王维几个月后就因“伶人舞黄狮”案,被贬出长安,去了山东济州做个看粮仓的九品小官——司库参军。依唐代法律规定,舞黄狮子,黄音同皇,这是专门为皇帝演出的,不得私自娱演,否则以犯法论处。
王维被贬到济州,而且这一去就是四年多。要说这事在当时也算不上什么大罪死罪,为何罚的这么重?估计是王维想离开公主的控制,不再愿意再侍侯公主,后来又私自未经公主同意娶了老婆,于是公主发怒找个借口将他一贬走人,眼不见心不烦。
在济州呆了四年多,王维辞了官职,又回到了长安。回长安之后大概七八年的时间,也基本没啥事没啥官职,基本属于闲居。于是有了另一个故事。
这事情大概发生在729年,当时孟浩然到长安找事干,找到了王维想谋个差事,这老孟比王维要大10多岁,诗歌造诣也是牛逼到不行,和王维一见如故意气相投。这两人正聊的兴起,谁曾想唐玄宗突然就来了,这一下不要紧,把个老孟吓得钻床底了。
按常理来说,人家孟浩然和王维两人是朋友,一起吹吹牛喝喝酒谈谈诗啥的,不行吗?为毛要钻床底?天子皇帝真就有那么可怕吗?况且这唐玄宗也是明主啊,很多人削尖了脑袋都找不到这好机会。
那么皇帝为何去王维家去串门?要知道当时王维就是个闲人,基本没官没职。皇帝是求贤如渴?还是要重用王维?似乎都解释不通,要重用回来都7、8年了,咋不见个动静,偏偏这个时候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有人就据此推断,王维当时一定是住在玉真公主那边,可能当天公主不在,王维就请了老孟一起过来,所以皇帝一来,才吓得老孟钻床底。
而也就在开元17年(729年),李白和玉真公主见面了,李白一见面就秀了一下绝活,写了一首诗送给玉真公主:
《玉真仙人词》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把玉真比作仙人,又是腾龙又是天鼓,还是王母的,你说这玉真能不高兴吗。再加上李白卓然不群,潇洒飘逸,俨然一仙人啊。而且正当青春年少,接近而立之年,这一下就打动了玉真的心。
接下来的故事还用说吗。
不过这李白,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嗜酒如命,整天“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不是和张旭喝酒,就是和贺知章喝酒,而且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就这德行,想混的好才奇怪。
这和王维一比,估计时间长了,这玉真公主肯定就又要喜欢王维了,于是,玉真公主渐渐把李白晾在终南山下的“玉真公主别馆”里不管不问了,被冷落的李白,后来发了一通牢骚: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秋坐金张馆,繁阴昼不开。
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
翳翳昏垫苦,沉沉忧恨催。
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
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
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
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
到了天宝年间,玉真公主又对王维渐渐疏远。王维一生情境清寂自苦,在妻子死后,三十年未再续娶,实在罕见,其中的种种原因,是不是和玉真有关?
我们知道王维一直挺憋屈,“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后来,王维去了蓝田辋川别墅和裴迪一起钓鱼去了,再后来又被打发到等边塞之地作侍御史,于是我们才看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42年,李白同志奉旨待招,进了翰林院,其实也没啥屁事,偶尔写点小歌让人唱唱。
但李白的驴脾气“天子呼来不上船”,你想想皇帝老子都叫不醒,公主恐怕也叫不动。而且李白同志的职场关系也没处理好,于是天宝三年,唐玄宗只好给他发了一点遣散金,你还是哪里来哪里走吧。
于是,李白高唱着“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离开了长安,继续四处旅游去了。这么一来,玉真公主不乐意了,找她哥玄宗说:“将我的公主名号去掉吧。”这唐明皇有了杨贵妃,也很少顾及到这个妹妹,于是随她去,爱干嘛干嘛。玉真公主真的离开京城,跑到安徽宣城修道去了。
李白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诗
《敬亭山》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有人说李白在这首诗中在意的不是山,而是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后来正是在安徽敬亭山上修炼。公元762年,玉真公主去世,葬于敬亭山,李白也于同一年死于敬亭山下的当涂县。
这难道是巧合么?
而王维,则早一年提前去了西方极乐世界,继续修炼他的佛学了。
04
传说,毕竟是传说,到底事实的真相是怎么样的,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通过一些历史记载,似乎我们可以循着一些思路作出一些猜测:
一、王维在15岁的时候就到了长安,而李白那个时候还在老家四川练剑背书修道呢,李白一直到24岁才离开家乡,25岁仗剑出蜀,开始了漫长的旅游,其实就是寻求出仕之旅。而王维则在721年就高中进士,吃了皇家饭,这时候,他们是不可能见到的。
二、王维后贬谪济州为官,而李白还在四处游历,地域上不可能交集。在开元23年(735年)时,王维赴洛阳为官,而李白曾经过洛阳,估计两人社会地位有异,见面的可能性似乎也不大。
三、天宝元年至天宝三年,李白奉诏入京,待诏翰林,而王维这个时候也在长安,为左补阙。一般认为如果两人有明显交集应当在这个时期,这是合理的。或许这两个人可能在各种聚会的场合上见过甚至有唱和。而此时的王维对官场已经逐渐失去了期望,特别是张九龄被贬之后,失望的情绪更是到了极致,再加上被李党打压,心事已经不在仕途上了,转而潜心侍佛,天宝三年已经经营辋川别业,和裴迪一起钓鱼玩去了,应该和李白就更不可能有多少的联系了。
四、安史之乱,王维没来得及跑掉被强迫着做了安禄山的一个小官,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那首诗
《凝碧诗》
: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
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恐怕早就小命不保了。经过这么一折腾,王维更加对官场失去了最后一点留恋,专门研究山水诗去了。
而李白也仅仅在长安呆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被遣散了,继续云游四方去了,这就更加无法和王维在一块了。
五、俗话说自古文人相轻,而且李白王维两人信仰不同,一个信道一个信佛,信仰的不同会不会产生“道不同不相为谋”呢?这也仅仅只是猜测而已。
六、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特别是一些典籍损失严重,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唐诗不到十分之一,李白和王维的诗歌一定也会遗失不少,十之难存其一,这损失的里面有没有两人相互唱和的,谁也不知道。
据传说,李白曾经给王维写过信,而当时王维正是舞黄狮子的案子焦头烂额,没顾得上李白这茬。到底真假,还真不好说。
无论怎么说,这两人带给中国诗歌的是两种不同的已经,一个开阔雄浑浪漫大气,一个意境深幽如画如歌,一动一静一仙一佛,是两座令人仰视的高峰。他们的出现,让中国唐诗提升了高度,但我们至今没有看到两人之间诗歌的交集,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或许,遗憾,也是一种美!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