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重要节点之上,总能够发生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某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去世的那一天,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另一个人悄悄的出生了。
“他”带着历史的使命,在十几年之后,成为了那个拯救国家的人,朱元璋与于谦,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轮回”之事。
一个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一个是相声皇后,怎么可能会有轮回之事呢?
其实不然,此于谦非彼于谦,这个于谦乃明朝的大功臣,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有着救国的功劳。
为什么说两个人是历史的轮回,不单单是因为两个人的出生与去世的时间,而是两个人的行事作风如此的相像,他们对国家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的。
他们一个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延续了一个时代,翻开史书,从字里行间之中,我们来了解这两个时代的伟人。
当书籍翻到明朝时,你有什么印象?明朝对我来说最大的印象便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对于明朝所有的天子来说,这些规矩往大了说,是祖训,往小了说,是家风。
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到明思宗朱由检,无不做到了守国门,死社稷。
尽管如此,一个朝代也终将会结束,一个人的生命也终有走到尽头的时候。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同一年,一代名臣于谦在浙江的一个小县城里呱呱坠地。
历史就是这么巧合,于谦似乎天生便遵守着明朝的家训,为了江山社稷守国门,拼死护住了大厦将倾的国家,带着明太祖未完的使命而来。
于谦少年时期,便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他崇拜文天祥,被他的气节所折服,偶像的画像,一直悬立在他的座位之侧,得道高僧见过他之后更是称赞他有宰相之能。
1421年,于谦正式开始他的职场生涯。
五年之后,恰逢谋反,于谦临危受命,亲自率领军队捉拿叛王,捉拿叛王之后,于谦在朝堂之上凭借口舌,细数叛王之过,其言犀利、巧舌如簧,叛王当即哑口无言、羞愧不止,认罪自杀。
经此一事,于谦名声大噪、一战成名,其身份一时水涨船高,被任命为兵部侍郎,成为河南、山西的巡抚。
在这个地方,于谦下马看花、全始全终,解决了当地的不少问题,当地的百姓也非常地感激他。他不知道,就是因为他工作的勤恳,才在未来的某一天,救了他。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从这句诗中也能够看出于谦两袖清风的品质。
1435年,明英宗继位,专宠宦官王振,一时之间把持朝政、风头无两,迎来送往,攀附者如过江之卿。
两袖清风的于谦自然不会阿谀奉承,便成为了王振的眼中钉,王振小人心态,对明英宗大进谗言,英宗一时被迷惑,一代名臣就此入狱。
这一消息传到了河南、山西两地,两地百姓自发请命,声讨王振谋害忠臣,一时之间,流言四起,众说纷纭,王振被逼无奈,为堵天下悠悠之口,只能释放于谦。
因为百姓的尊重与爱戴,于谦逃过了一劫,但因为王振仍然在把持朝政,于谦被贬成为大理寺卿,去到了山西,至此之后,于谦便一直在山西工作。
到了1449年,于谦以一人之力为大明续命200多年。
为什么会出现51年后为大明续命200多年的事情呢?这一年又发生了什么?
彼年,明英宗朱祁镇已经长成为翩翩少年,此时瓦剌大举进攻明朝,朱祁镇渴望像太祖爷爷一样能够建功立业,再加上王振的多次怂恿,明英宗决定挂帅出征,亲自打败瓦剌,然后取对方首级凯旋而归,于谦听此消息之后,多次劝阻仍然未果。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明英宗的豪情壮志并没有成功,他的凯旋而归成为笑话。
明军大败,瓦剌当场抓住了明英宗,一代皇帝成为了阶下囚,真是可笑又可悲。
当皇帝被捕的消息传入到京城之后,各族皇室人心惶惶,想要效仿宋朝迁都,待日后养精蓄锐再做打算。
这个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大声地批判那些未战先逃的人,如同明朝的家训一般,于谦在主张守国门。
此后,一些名师大家纷纷响应,于谦将王振一派抓捕之后,另立新皇,稳定局势,然后开始在京城抽调兵力,准备对瓦剌进行反攻,于谦利用地形与智慧,使得瓦剌溃不成军,被侵占的领土逐渐收回,被俘的皇帝明英宗成功被救出,回到了京城,成为了太上皇。
局势稳定之后,于谦并没有邀功,而是退居二线,在边境地区实行屯田制,致力于战士们身体素质的提高,他以一人之力带动了全国的兵力,农忙时种田、农闲时练兵,明朝的兵力大大的提升。
毫不客气地说,于谦延长了大明的国祚,是整个大明江山的救世主,在他那挺立的身姿之上,似乎能够看到明太祖当年带兵打仗的风采。
1457年,新皇病重,英宗一派决定重新夺回帝位,明英宗恢复帝位之后,曾经的王振一派又蠢蠢欲动,意欲报复于谦。
明英宗为了收买人心、稳定政局,便下旨杀了于谦,一代明相在曾经他拼死护住的北京城内含冤而死。
朝堂之上的很多人听此消息纷纷辞官,好不容易有了复兴之意的明朝,也走了下坡路,并在200多年后走向灭亡。
历史上忠臣良将被害的不少,奸臣小人长命的也不少,但时间总会给那些身受不白冤屈的人平反,后人的史书之上总是刻着英雄的功绩,历史的耻辱柱上也总会有奸臣小人的姓名。
尽管百姓们一时的不明真相,但时代不会一直的不明,真相总会被人们熟知,这样凭借一己之力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人,必定不会被人们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