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王安石和苏轼生于同一时代,同为“唐宋八大家”,都是有名的才子。但两人的性格却是天差地别。

王安石刚正严毅,苏轼豪迈不羁,更别提他们两人还政见不合,所以两人之间时常会有些无伤大雅的小摩擦。

一次,苏轼胡乱续写王安石的诗句,惹王安石生气,出了一个上联为难苏轼。结果不但苏轼没有对出来,还成为了千古绝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酷爱对对子的才子

熟悉苏东坡的人都知道,他才思敏捷,富有急智,从小就酷爱对对子,长大之后更是时时显露他在吟诗作对上的绝顶才华。

在古代,考科举是很多读书人唯一的晋升之阶,苏东坡满腹才华,也要通过考科举才能施展。

可是考试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延误。一次,苏东坡去九江二门县应考时,遇到了大雨,河水暴涨阻隔了他的去路,等到达考场时,已经迟到了。

即使他多次求情,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考场的守卫仍不愿放他进去。因为不胜其扰,守卫故意出了个对子为难苏东坡,料定他答不出来。

上联曰:一叶小舟,载着三四位考官,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上联妙就妙在将一到十的数字嵌入对联,叙述了考生们的迟到经过,可谓别出心裁。若是换了其他人,早就投降认输了,但苏东坡是何许人也?只见他微微沉思,立即对出下联:

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经书,去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苏东坡将十到一嵌入对子,叙述了自己的勤学苦读与迟到经过,考场的守卫为之绝倒,于是恭恭敬敬地放他进去应考了。

还有一次,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有意考察儿子的才华,于是出上联:“东塔寺和尚朝南坐北吃西瓜。”

苏东坡的弟弟——同样有名的大才子苏辙犯了难,不知如何接续下联,连忙说应该哥哥先对,将这个烫手山芋推给了苏东坡。苏东坡沉吟片刻,对道:“春水庵尼姑自夏至冬穿秋衣。”

用春夏秋冬破解苏洵的东南西北,苏洵也点头称好。

二、做对“全大国之体”

苏东坡对对子不仅能让自己受夸赞,还能为国家挣脸面。一次,苏东坡陪同高丽使者出游,自夸说大宋朝就算是山野村夫也能对联,使者不信,对着路边一个老人吟出上联:“独塔巍巍,七级四面八方。”

老人听不懂他的咬文嚼字,连连摆手而去。

这可糟糕了,苏东坡刚夸下海口,就被使者打脸。堂堂大宋朝,岂能被一个小小的藩属国看不起?苏东坡急中生智,忙说老人已经对出下联,摆手就是在说:“只手摆摆,五指三长两短。”

使者明知道苏东坡在狡辩,却也无话可说。

这次的“国际”交锋倒还无伤大雅,等到辽国带着他们的“绝对”前来挑衅时,就没这么好糊弄了。

众所周知,北宋时期,辽国国力强盛,宋辽在军事上时常较量,文化上也不甘示弱。

一次,辽国的使臣故意刁难苏东坡,说有一个对联在他们辽国没有一个人能对出来,堪称绝对,苏东坡立刻接口说自己能对。

只见上联是:“三光日月星。”

此联看似平平无奇,可是“三”这个数字却十分棘手。上联中“三”后面正好跟着日、月、星三个物件,而对对子不仅要字数工整,数字也不能重复,所以这个对子才被当做绝对。

使者料定苏东坡肯定答不出来,正要出言嘲讽,只见苏东坡微微一笑,答道:“四诗风雅颂。”

原来《诗经》按照类型分为风、雅、颂三种,而雅则有大雅、小雅之分,合起来就是四诗,谁也挑不出错处。

为了进一步是辽国使者折服,苏东坡马上又接了一个下联:“四德元亨利。”

《易经》中以元亨利贞为乾之四德,为何苏东坡只说其三呢?其实是因为宋仁宗名为赵祯,古代要为君主避讳,不得直呼其名,“贞”与“祯”同音,自然只能被省略了。

经此一事,辽国使者终于承认宋朝的文化鼎盛,不敢再轻视宋朝。对对子只是文人的小小消遣,这种时刻却能“全大国之体”,可见小物也有大用。

三、棋逢对手

看完上面的故事,很多人会觉得以苏东坡的聪明机敏,没有对子能难倒他。可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也会遇上对不出下联的窘境,而这个给他难堪的人,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与苏东坡同为宋神宗朝的臣子,王安石力主改革,推行“熙宁变法”,苏东坡则持反对态度。好在两人都是心胸豁达之人,没有因为政见不同而斗得不可开交,你死我活,相反还常常一起吟诗作对。

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见王安石,看到书桌上有半首未写完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一看哈哈大笑,认为王安石江郎才尽,于是续了两句诗嘲笑他:“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想当然地认为秋花不会像春花那样大面积飘落,可实际上,如果遇到强劲的夜风,秋季的菊花被扫落一片也是常有的事。

苏轼自己缺乏生活常识,却反过来嘲笑对日常事物观察入微的王安石。王安石气不过,于是出了个上联为难苏东坡,苏东坡一生对对子无数,这次是真的阴沟里翻了船。

只见王安石的上联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山塘”是地名,“三里半”正好是七里的一半,这个对联不仅要求地名对对仗工整,还要运用数学知识。

苏东坡思考良久也没能对出满意的下联,只好乖乖认输,并为胡乱续诗一事向王安石道歉,不可一世的苏大才子,最终还是栽在了王荆公的手上。

结语

苏轼虽然才华横溢,常人难以匹敌,但王安石也是历史上有数的大文豪,而且比苏轼大了十六岁,对付这么个骄傲自满的后辈还不是手到擒来。

可正是因为苏轼的自负,才会引得王安石想出这么一个千古绝对,至今仍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下联,苏东坡,辽国,上联,结果,教训,王安石,宋朝,千古,苏轼,观点评论,苏东坡,辽国,王安石,对子,苏轼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下联,苏东坡,辽国,上联,结果,教训,王安石,宋朝,千古,苏轼,观点评论,苏东坡,辽国,王安石,对子,苏轼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下联,苏东坡,辽国,上联,结果,教训,王安石,宋朝,千古,苏轼,观点评论,苏东坡,辽国,王安石,对子,苏轼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