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中国唯一的女皇帝,生前生后都倍受争议。
武则天墓,同它的主人一样特别,从建成之时就成了唯一的代名词。唯一夫妻都是皇帝的合葬陵,唯一没有被盗过的唐朝帝王陵,唯一用40万人都挖不动的陵,唯一被大炮炸过的陵……
为什么武则天墓可以至今独善其身、无人敢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风水师选址奇好,是盗墓者技术不行,还是墓葬本身设计精妙?让我们回顾历史一探究竟。
武则天墓位于陕西乾县北边的梁山上,名为乾陵。关于陵墓选址,还有一段广泛传颂的故事。
李治和武则天统治着天下,住在气势恢宏的大明宫里,享受着无上的权力和奢靡的生活。但他俩不满足于生前的荣耀,还想要死后的富贵荣华。
于是,他俩命令风水大师袁天罡和李淳风,分头去找寻建造陵寝的宝地。
袁天罡从长安出发,一直南下,遍寻陕西、四川等地,始终都找不到一块合适的地方。寻找数月无果后,他踏上了归程,希望能在归途中碰到漏网宝地。
当袁天罡走到咸阳一带时,夜观星相,一颗彗星闪过,彗星所在方向有山峰耸立,黎明时山峰间紫气东来,宛若一名女子躺卧,三座山峰就像双乳和肚脐。
袁天罡认为这就是他要寻找的风水宝地,拿出身上仅有的一枚铜钱,埋在了宝地气运的正中心。
回到皇宫,袁天罡向李治和武则天汇报了宝地位置和风水情况。汇报后,李治和武则天惊讶的发现,袁天罡确定的地点与李淳风寻找的地点一模一样,都是乾县梁山。
与袁天罡不同的是,李淳风将一根金针插入了宝地气运正中心。
李治和武则天马上派人去寻找这根金针,当士兵将金针旁边的黄土揭开后,金针正好插入一枚铜钱的方孔中。这枚铜钱,正是袁天罡所埋。
最终武则天决定把陵寝建在此处,武则天死后,将国库三分之一的财宝带进陵墓里,后人估计有700吨。
这么多财宝,觊觎者自然前赴后继。
千百年来,无数盗墓者尝试找到乾陵的入口,但无论动用多少人员、手段如何精湛、工具如何变化,依旧难以动之分毫,全都望洋兴叹、无功而返。
其中,最出名的大盗有三波,一波动用人员最多,一波盗墓技术最牛,还有一波使用手段最暴躁。
第一波大盗是黄巢率领的40万大军。唐末黄巢起义后,率领40万大军来到乾陵,想挖了李治和武则天的陵墓,得到里边的陪葬,以补充起义所需的钱财。
可是,艰难地挖了两个多月,挖出又长又宽又深的“黄巢沟”,仍旧没有找到地宫入口,最后只能无功而返。
第二波大盗是盗圣温韬率领的数万人。温韬可是唐朝李家的噩梦,此人先后盗取了唐朝17座陵墓,把李家祖祖辈辈都扒了个精光。但唯独乾陵,成了温韬职业生涯的绊脚石。
在他们挖掘的过程中,屡出怪事。一个是只要上山,就会雷电交加、狂风暴雨袭来,但一下山天气又恢复正常。另一个是深挖到大石,撬开大石,冒出一股黑烟,数十人当场毙命,只好就此作罢。
第三波大盗是民国时期的军阀部队。他们用上了先进且猛烈的武器,大炮轰、雷管炸,即便如此,还是没有找到进入墓穴的办法和途径,只能草草收场。
从古至今,前赴后继,无数人探索武则天墓,全部以失败告终,甚至连一砖一石都没找到。而一次意外,却向世人揭开了谜团。
1958年,乾县地区修公路,两个工人去梁山开采石头,雷管一响,意外炸出了一根长石条。长石条是人工打磨,还刻有花纹,显然是古代遗迹。
武则天墓的入口找到了。
随着考古人员的深入研究,武则天墓修建的方法和工艺逐渐真相大白,有四点特征,是墓穴难以发现和挖掘的主要原因。
一是“榫卯结构”的大理石封口。专家清理出长条石后,发现石条都是人工打磨平整的大理石,让人惊奇地是,这些石条不仅仅是简单的堆砌。
每块石条的两边,都有打磨而成的燕尾状凹槽,再用对应形状的铁栓镶嵌在里面,把两块石条牢牢联结在一起。利用的就是传统的榫卯技术。
经过仪器探测和计算,大理石墓道封口长约63米,用了4000多块大理石条,沿着梁山缺失的山体构筑而成,让地宫和梁山彻底融为一体。
二是“铁水浇注”的金钢墙。用榫卯技术将石条堆叠成墙,已经牢固无比了。但古代的工匠仍不放心,他们的目标是一只蚂蚁也别想钻进去。
工匠们把石条间的缝隙灌满铁水,石墙变成了金钢墙,实现了真正的固若金汤。专家对金钢墙的强度进行了测试,认为即便使用坦克,也轰不开此封墙。
三是“石灰岩”的山体石质。袁天罡在观测梁山风水时,肯定对梁山的石质也进行了研究。如果石质偏软则容易塌陷,更容易被后人盗挖。
而梁山的石质是石灰岩,是自然形成的最硬的石头之一,在这种石质的山上挖掘非常难。
那大家肯定疑惑,既然如此坚硬,修建陵墓的工匠又是怎么开掘的呢?他们采用的是最古老的办法——火烧水激法。拿火一烧,热胀,拿水一浇,冷缩,一点一点开掘。
墓道就藏在如此坚硬的山体中,细细长长一条,除非每一寸土地都挖一遍,否则真的很难找到。
四是“单一出口”的唐陵设计。唐代的陵墓和其它朝代陵墓的结构不一样,它只有一个出口,作为进出陵墓唯一的通道。
这个唯一的出口,又被上文说的大理石和铁水焊死,想进去更是不可能的事。即便是今天的技术,也实现不了把数万吨重的金钢墙拔出来。
综上所述,武则天墓从选址、建设、被盗,每个环节都充满着传奇色彩,也向世人展现了陵墓建设的标准之高、设计之妙。
时至今日,大家依然被其中的玄机所折服,感叹火烧水激法挖掘石灰岩的艰难,感叹大理石上使用榫卯技术的巧思,感叹铁水浇注金钢墙的固若金汤,感叹时至今日依旧难以解决的技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