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敢说真话,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 资治通鉴
【发生时间】
公元163年
【通鉴解析】
东汉末年,宦官把持朝纲,不断地利用皇权打压政治对手,而汉恒帝刘志,又是一个贪图享乐,不理朝政的君主。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人都选择了自保,不敢站出来。因为他们知道,站出来意味着要说真话,而说真话又会得罪宦官,得罪皇帝。
而得罪这些高层人物,自己肯定是没有好下场的。那些敢于出来讲真话的人,很多都被陷害了,很少有好下场。
我们看《鬼谷子》,里面就有一段话,把乱世的现象讲得明明白白。
“天下纷错,士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巇罅。”
在鬼谷子看来,天下纷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错误的现象,也就是说,天下失去了规范,也没有人再把规范放在心上。
谋士遇不到贤明的君主,公候只看重利益,丧失道德伦理,小人谗害忠臣贼害忠良。贤人得不到众人,圣人逃离乱世并藏匿起来,贪图利益、奸诈的人兴起。君臣之间相互猜疑,整个国家即将土崩瓦解,相互讨伐伤害。家庭中父子之间离散,背叛,祸乱,反目为仇,这都是社会崩坏,出现间隙并逐渐扩大的状态。
因为公侯是掌握制定法律权利之人,如果他们没有道德,就会导致整个法规失去了作用。而没有法规的管控,势必会出现权力真空。而各种邪恶势力,就会利用权力真空,迅速成长起来。
在《召公谏厉王止谤》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周厉王,西周第十代王,暴虐无道。
在周厉王的残酷统治下,百姓怨声载道,纷纷公开指责周厉王的过失。
召公,周王卿士。对周厉王说:“百姓已经受不了王命了。”
周厉王非常生气,召来卫国的一个巫师,去监视指责他的人。巫师向周厉王一五一十地报告指责他的人,周厉王则下令将他们全部处死。之后,国家的百姓都不敢说话,只能够用眼神交流。
回到东汉末年。
公元163年,尚书朱穆尚书给皇帝,向他陈述了宦官的罪行。朱穆认为,以前皇帝身边的人,并没有限制只能宦官担任。直到东汉建立之后,才完全由宦官担任。
随着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已经能够跟各类高级官员平起平坐了,而国家的行政权力,也逐渐落入他们的手上。
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宦官们的亲戚、子弟,都逐渐渗透到国家权力中枢当中,人数众多,也随之变得傲慢起来。
朱穆提出了一个非常激进的看法,那就是把所有的宦官,全部炒掉,恢复以前正常的制度。同时,还要请那些有志之士,进入中枢来工作。
我们可以看到,朱穆的话不无道理,只是在当时的政治格局,这样的构思,基本不可能实现。
东汉末年的朝政,由外戚,再到宦官,就是没有真正把握在君主手里。而君主,也是无能的君主,无法均衡各方力量,要么外戚非常强大,要么宦官非常强大。而壮大的一方,就会逐渐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要想恢复到正常的制度,首先得把宦官全部清理掉,这本身难度就非常大。而且,宦官清理完之后,还要换一个真正有能力的君主来掌握朝纲。否则,宦官落下去,说不定外戚起来了。外戚落下去,说不定文官、武官集团起来,没有尽头。
所以,我们说,朱穆的想法虽好,但是不可能实现。果然,朱穆的上书,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应。可以知道的是,这封对宦官充满恶意的奏折,被宦官拦截了,也被他们知道了。而知道之后,下一步,就是开始布局,把这样一个搅局者,清理出去。
第一次上书没有反应,朱穆又接着进行第二次。他逮住机会,当面向皇帝陈述。说的内容,还是 关于罢黜宦官的事情。
这一次,刘志的反应很大,脸色大变,嘴巴紧闭。如果这一段描述是事实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窥探刘志内心的活动。他是知道宦官把持朝政,只手遮天的,只不过他敢怒不敢言,不敢做出反抗。因此,当朱穆点出现实情况的时候,他不敢讲话。
而左右的人,自然是宦官的人,马上把朱穆赶走。朱穆无奈,只能够狼狈退出。
而这一次,也彻底激怒了宦官集团。他们不断利用皇帝的名义,诟骂朱穆。而朱穆这个人,又是一个非常刚烈的人。在他们不断地怒骂之下,心情极度抑郁,又无法进行任何的反抗,最后只能够生病而死。
就连战功累累的皇甫规,到最后都无法与他们抗衡,更不用说朱穆了。东汉末年分三国,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肢解东汉的,正是东汉自己。孕育黄巾起义的,打响起义第一枪的,也是东汉自己。
【触类旁通】
只会放纵欲望,成不了大事 | 资治通鉴
【欢迎关注】
历史使人明智,经典使人通达。
领略历史魅力,感悟先贤智慧。
欢迎搜索:稽圣
进行关注并订阅所有文章,欢迎转发、在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