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华历史上最璀璨耀眼的明珠,寰区辽阔,文化高度发达,民风开放开明。
大唐帝国的历代统治者们,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依旧家喻户晓。
但,人们在对大唐事迹的传颂中,往往容易将他忽略......
那个金戈铁马的太宗皇帝之子,那个铁腕狠绝的女皇之夫。
那个带着最软弱的面具,却悄无声息的地当上太子,后又杀权臣,瓦解贵族集团,解决东方连他父亲都未能解决的邻国。
他好像总能不动声色的化解所有政治危机,甚至可以说,某种程度上,他是武则天的政治导师。
唐朝第三任皇帝,唐高宗李治。
一、太子之位,不争而争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是皇后长孙氏所生第三子,自打一生下来,上头就有两个嫡亲哥哥,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
年纪最小的李治好像与皇位并无干系,他的爹爹显然也没有对他抱有多大期望,只希望他作为一个无忧无虑的皇子,一辈子悠闲自在的生活下去。
然而,世事无常,命运的巨轮总是会偏离世人的预料转动。
晋王李治九岁那一年,温柔贤惠的母亲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晚年偏爱喜文善墨的魏王李泰,导致患有腿疾而自卑,平日又善武的太子李承乾的忧惧,争储之战一触即发。
贞观十七年,在小皇子李治十五岁时,太子李承乾起兵谋反,妄想逼宫上位,结果事情败露,太子李承乾被废黜。
李世民打算立魏王李泰为太子,李泰十分高兴,他为了自己能够早日当上储君,也为了哄老爹开心,为自己博一个善待弟弟的名声,激动的对李世民说:“父皇,若泰登得储君之位,我老了,必定杀了自己的儿子,传位给自己的弟弟。”
这话李世民听了触动颇深,自己壮年时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导致兄弟反目,一直是太宗心头的痛,他一直希望未来的储君能够在自己百年之后善待兄弟,和睦美顺。
李泰很聪明,一头哄住老爹,一头又命人去恐吓有可能登上太子之位的弟弟李治,两头抓,本以为太子之位非他莫属,却不料在这紧要关头,一个平日在朝堂沉默寡言的老臣站了出来。
这个老臣就是长孙无忌,皇嫡子们的亲舅舅,故皇后长孙氏的哥哥。
长孙无忌反驳了兴高采烈的太宗,他说:“晋王李治仁厚,这才是储君不二的人选,而魏王李泰,逼得本就已有太子之位的李承乾甘愿冒死也要谋反,这种对待兄弟的态度,万万不行......”
李世民不是耳根软的人,但某天却发现自幼长大在自己身边的小儿子李治忽然变得畏畏缩缩,沉默寡言起来,像是有什么想要和自己说却又不敢说一样,踌躇扭捏。
李世民发现异常,便询问儿子:“你为何最近忧形于色?”
在父亲的反复询问下,李治才结结巴巴的说出二哥李泰恐吓自己一事。
“二哥同我说,叔叔汉王李元昌已经因为参与太子的谋反而被赐死了。”
李世民听了缄默良久。
宫中何人不知,李元昌与李治一向交好,李泰的用意,无疑就是在迫使李治低头让位。(李治与汉王关系密切,他参与谋反,已被赐死,你李治也不可能没事?)
面对李泰的刁难,李治其实可以有几种反应:
一、直接与李泰恶语相交,可两人针锋相对,对彼此都不好,在父亲面前形象都有损,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二、向太宗打小报告,说明实情,可那样会让父亲觉得自己有背后整治哥哥的嫌疑。
事实证明,李治是聪明的,上述两种,他都没有做,而是在太宗面前表现出一副忧虑忡忡,不敢言语的神情,让太宗主动来问自己,自己是迫不得已才将哥哥的事透露出去的。
李治仿佛无形间告诉了李世民:可不是我要打小报告哦!是你自己问的,相反,哥哥言语威胁我,我不报复他,而是有心替哥哥掩瞒,如果不是父亲逼问,我是不会说出去,有损哥哥名声的。
李治选择了一种最明智的反应,以退为进,既暴露哥哥,又赢得父亲好感。
再加上被废旧太子李承乾也对太宗说:“我既然早已正位东宫,为何要干谋反那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不就是皇子泰对我的太子之位有所觊觎,这才逼不得已谋反了吗?”
最后的结果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七年将晋王李治立为太子,这一年,李治十六岁。
汹涌诡谲的夺储之争,就这样草草收场,落下帷幕。
戏台上斗得你死我活的李承乾与李泰,都没争过在台下避世看戏的李治。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少年李治不费一兵一卒,轻而易举地当上皇太子。
二、舅舅当家,李治夺权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唐高宗李治继位,时年二十三岁。
若有人去问刚上位的李治,你开心吗?他的回答肯定是:“不开心。”
为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不放心将偌大的疆土全盘交给年轻人,在临死前委托了几个托孤大臣,其中自然少不了支持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可事情,就坏在长孙无忌身上。
李治上台时太宗朝时期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文臣武将大多老的老,死的死,长孙无忌恰好就是开国元老中为数不多的人。
长孙无忌在朝野中人脉极广,也素有威信;而皇帝李治则恰恰相反,年幼上位,与自己的政治班底并不亲厚,这就导致作为天子的李治在朝政上的影响不如长孙无忌。
比如有关新帝立太子一事。
皇帝李治的皇后王氏一直没有皇子,为了皇后之位稳固,皇后的舅舅中书令柳奭替外甥女想了一个办法。
将位份卑贱的宫人刘氏之子陈王忠过继到皇后名下,立为太子。
皇后当然拍手赞成,毕竟后宫里的萧淑妃可是孩子一个接一个的生,再加上李治对她素来宠爱,保不定自己的皇后之位何时被夺了去。
但李治直接了当地拒绝了皇后的请求,因为王氏的母家乃太原王氏,与长孙无忌同属与皇权相对立的关陇军事集团。
所以也不难解释为何李治坚要废皇后王氏而让武则天上位,可能是对武则天有爱慕,有欣赏,但归根结底,李治是政治家,而武家算是寒门子弟,武则天将会是李治对付关陇集团的最佳助力。
而不是大众口中,武则天迷惑了李治,李治是昏君……为色所迷,不惜动摇国本废皇后。
再说回新帝立太子一事,其实结局很简单,李治拒绝,结果柳奭竟然联合长孙无忌等大大小小将近五位朝廷重臣请求,皇帝没法子,也只好勉强答应。
李治当然不甘心,可不甘心但也没办法。
三、斗争升级,废王立武。
面对长孙无忌势力对皇帝决策的反对与否定,唐高宗李治是时候出来反击了。
当时朝廷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或是惧怕,又或是利益牵连,无法走到年轻皇帝的阵营里,而五品以下的官员就更别提了,他们要是想越过长孙无忌等人来投靠皇帝,保不齐半路就性命难保。
朝堂上行不通,李治就慢悠悠地想:不如我就以退为进,从后宫之中动手。
后宫是皇帝妻妾居住地,皇宫内院,皇帝的婚姻大多是与朝堂政治势力挂钩的,相对于朝堂上早已铜墙铁壁般的舅舅的势力,高宗李治从后宫开始动手,是个比较明智的选择。
从谁开始?当然是王皇后。
王皇后为了皇后之位稳固,时常召自己母亲柳氏入宫,有时商量对策,有时则是相互传递宫内与宫外的消息。
可恰恰不巧,有一天,柳氏与皇后在宫中行厌胜之书被皇帝的人知道了,李治的动作很快,他命令柳氏不得再入宫。
皇后突然就与宫外断了联系,这让长孙无忌一派慌乱了些许,但等了数日,发现皇帝并没有新动作。
就在大家渐渐放松警惕之时,李治突然带着武则天携礼秘密来到了长孙无忌的府邸,向舅舅提出了自己想要废皇后的请求,借口很简单,王皇后作为一国之母,与皇帝成亲多年,没有生下一个儿子。
长孙无忌收下皇帝赏赐的金银珠宝,但对皇帝的请求却十分果断地回绝了,俨然一副我拿钱,但就是不办事的态度。
既然软的吃不动,那只能来硬的。
于是皇帝召开政治大会,先斩后奏,直接说明了自己要废后,立武则天上位。
长孙阵营的褚遂良反应激烈,听到此处竟然用头撞地,颇有一幅有自己没武则天的阵势,失态的局面立刻让武则天与唐高宗抓住,趁机让褚遂良贬官千里,长孙无忌的势力大削。
然后,武则天手下的许敬宗污蔑陷害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没撑太久,很快就被贬官,自尽在路上。
作为政治家,李治无疑是优秀的,他不但是个极具天赋的表演者,在权力之路的过程中,不声不响扫清所有障碍,且还能在青史上留下善良博爱的形象,的确是腹黑十足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