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数字化的出现,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城市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020年1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到2035年,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当下,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进展如何,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又经历着怎样的挑战?在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澎湃科技推出“数都上海:上海国际数字之都建设深度调研”系列报道,聚焦数字基建、数字制造、数字农业、数字医疗、数字金融、数字出行、数字教育等10大领域,全方位展现上海在城市生产、生活不同场景中的数字化转型。
·普惠金融,即“普”和“惠”两方面,相当于要覆盖尽量多的有需求的用户,以及如何在利率上给到用户足够多的空间。以往银行贷款更多依赖人工审核,因为成本较高,小微企业要想拿到贷款困难重重,伴随数字化转型,依托数据平台,银行可以实现在线审核,大幅降低成本,使得普惠金融的实现有了可能性。
·小微企业的征信信息目前覆盖度是不足的。对于金融科技公司来说,如何通过现有数据和模型来对小微或小小微企业做信用和资质的判断,是面临一些挑战和技术难度的。不过,这也正是金融机构在业务下沉过程中需要科技公司参与服务的业务动力。
如何以数字化赋能一座城市,进一步深化惠民助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数字化可以有效赋能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具有“急、快、散”的特点,无法依靠传统的大量线下人工的审批模式去服务小企业,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可以推动金融科技应用,使得金融机构有机会创新数字金融服务模式,推动金融服务高水平转型。
近年来,上海积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行动,随着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逐渐深入,金融服务模式更加完善、更广覆盖 “小而散”的普惠金融客群。此外,依托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系统,沪上多家金融机构也在助力探索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多元化应用场景。
科创、三农成普惠金融受益者
普惠金融是立足于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从字面上来理解,普惠金融,即“普”和“惠”两方面,相当于要覆盖尽量多的有需求的用户,以及如何在利率上给到用户足够多的空间。普惠金融具体从产品形态上来讲,一类偏向个人消费端,另一类偏向企业端,企业端更多是面向小微企业。
从国内来看,普惠金融贷款主要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农户生产经营贷款等,通常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将1000万元以下授信额度认定为小微企业标准。
以往银行贷款更多依赖人工审核,因为成本较高,小微企业要想拿到贷款困难重重,伴随数字化转型,依托数据平台,银行可以实现在线审核,大幅降低成本,使得普惠金融的实现有了可能性。
交通银行,普惠金融。 视觉中国 图
普惠金融现在已经成为交通银行四大业务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普惠部总经理王健向澎湃新闻表示,在普惠客群服务方面,该行着重支持科创、制造业、外贸、民生、“三农”等产业以及中小微企业等广大市场主体,以科技为底色,利用数字化转型,多措并举推动分行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切实解决小微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目前,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在农业数字化转型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例如,在上海市农委支持下,该行依托金融科技优势,与某农业科技公司合作推出线上融资产品“农户e贷”,利用市农业生产信息直报系统和“上海征信”数据为本地农户进行信贷评价,为小微农户提供贷款支持。“‘农户e贷’的推出既有效弥补当前市场上此类产品的空白,更实现了一种数据应用与多方合作的业务模式创新。”王健说道。
此外,针对普惠客群金融需求“小而散”的特点,交行上海市分行依托金融科技力量,不断推进产品体系与业务流程创新。在做好普惠E贷等标准化线上产品推进工作的基础上,立足上海本地特色推出了外贸贷、科技e贷等多项场景定制产品。
与此同时,浦发银行上海分行也正积极强化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澎湃新闻从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处获悉,截至2023年6月末,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612亿元,实现年度增量90亿元。助企纾困方面,2022年,浦发银行上海分行积极参与监管部门的无缝续贷业务试点工作,累计投放无缝续贷业务237亿元,惠及客户6672户,为持续经营的小微客户大幅简化续贷手续和流程,并累计投放纾困融资229亿元,惠及客户4214户。浦发银行上海分行还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企业开户服务的便捷性,积极强化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提升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度,例如该行运用在线供应链融资、在线保理等创新在线融资模式,依托核心企业、核心平台,为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无纸化、在线化、实时化的快速融资。
从行业分类来看,科创企业也是目前银行业普惠金融的重要服务对象之一。
上海农商银行科技金融事业部6月正式揭牌,成为上海地区银行业首个总行级的科技金融事业部,通过“鑫联贷”产品方案,针对早中期科创企业的融资特点提供更具获得性、负担性、可持续性的金融服务。截至2022年末,上海农商银行已累计服务科技型企业近6000家,覆盖服务上海市超过33%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近5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型贷款规模712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户数超过2460户。
除了传统的银行金融机构,位于上海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及金融科技公司也在积极推进普惠金融业务。2022年,信也科技普惠金融业务成交次数2903.6万次,促成借款金额达1754亿元,其中,帮助小微用户获得434亿元信贷服务,受益小微企业超过90万家。
如何通过数字手段填平信息鸿沟
虽然数字化转型使得普惠金融更加普及,但澎湃新闻注意到,不同金融机构在推进普惠金融业务时会碰到一些共同的痛点,其中信息不对称仍然是最头疼的问题。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表示,小微企业经营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较为普遍,金融机构难以全方位掌握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
信也科技副总裁、大数据及AI负责人陈磊也表示,小微企业的征信信息目前覆盖度是不足的。对于金融科技公司来说,如何通过现有数据和模型来对小微或小小微企业做信用和资质的判断,是面临一些挑战和技术难度的。
王健认为,传统金融机构通常要求企业提供抵押品或具备良好的信用记录才能获得贷款,但这对于一些低收入人群和创业初期的小微企业来说是难以满足的。此外,部分小微企业及人群对金融知识和银行金融产品的了解有限,缺乏对适合他们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
不过,陈磊同时表示,这也正是金融机构在业务下沉过程中需要科技公司参与服务的业务动力。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首批参与了上海大数据平台普惠金融应用,通过引入大数据中心的风控数据作为贷前、贷中、贷后的数据支撑,帮助该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精准画像,完善银行风控模型。该行表示,希望能在现有大数据平台基础上,加入更多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政府委办局、第三方征信平台等,从而进一步充实企业数据维度。“在企业授权的前提下,可实时提供给金融机构使用,便于尽可能多的掌握科技小微企业真实情况,完善风控模型,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方案,有效防范多头授信、过度融资。”
王健提议,未来可以探索使用替代性担保手段,如基于现有消费行为或商业运营数据的信用评估模型。通过数据挖掘,识别优质客户,有效防范风险,生成各类白名单,提供更安全和可靠的担保方式。
2022年9月21日,上海普惠金融顾问制度正式启动。 微信公众号@上海金融官微 资料图
针对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双向信息不对称的难点,去年9月,上海普惠金融顾问制度正式启动。
澎湃新闻从上海金融业联合会获悉,普惠金融顾问制度集合沪上24家试点金融机构(16家商业银行、4家券商、4家保险)89名专家,组建成普惠金融顾问团,为量大面广的实体企业提供公益咨询服务,精准助力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发展,为企业自主选择提供支持。
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秘书长助理徐铮镕表示,普惠金融顾问制度的初衷是“企业有所呼,金融有所应”。“首先是企业有需求,再由我们来自于金融机构的普惠顾问给企业一些引导性的咨询意见,然后根据咨询意见去衔接适合、匹配企业的金融服务,以及其他的一些专业性服务。”
徐铮镕认为,未来服务小微企业,数字化是必由之路。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具有“急、快、散”的特点,不能再依靠大量线下人工的审批模式去服务小企业,要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同时,要更多运用行业思维,针对上海“3+6”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提供更多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设计,坚持问题导向、产业导向,找到产业经营发展的风险点和需求点,并运用到金融产品背后的经营模型或产品设计逻辑中,更好匹配企业的需求。
徐铮镕表示,不同金融机构包括风投机构、券商保险、银行之间的横向交流必不可少,可以考虑将原先比较割裂的一些金融服务串联、整合化。“比如,银行通过财务因素没办法去完全评估一家科创型企业的价值时,可以向券商去学习,从企业的知识转化、无形资产评估去核定授信额度,这是需要跨界、跨业定期沟通的。”
探索数字人民币多元化试点场景
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安全普惠的新型零售支付基础设施。我国数字人民币是一种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零售支付需求。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数字人民币在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领域已形成一大批涵盖线上线下、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
另一方面,去年2月24日,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宣布联合发起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m-CBDC Bridge),旨在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
目前,在数字人民币试点方面,不少银行金融机构助力上海探索相关应用场景与案例。
截至去年8月,上海银行已实现商户收款、医疗场景支付、党费缴纳和数据交易合同款项支付等服务,未来将结合智能合约拓展更多数字人民币应用方向,如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等。
工商银行“数字人民币体验小屋” 视觉中国 图
今年7月,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上线上海清算所大宗商品清算通数字人民币清结算服务,并落地全市场首笔清算通数币结算。
自2021年起,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积极围绕四大类场景探索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
出行方面,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和强生出租、大众出租、临港新片区的氢能源公交线、中运量公交示范线、吉祥航空、春秋航空、申通地铁等合作,在多个交通场景开通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零售方面,该行帮助上海多个餐饮、商超连锁品牌全覆盖数字人民币收单业务。在医疗方面,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与益丰大药房、国药大药房等连锁药店,以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山医院等合作落地数字人民币支付场景,并首家参与上海市便捷就医服务2.0场景建设,在现有便捷就医的服务的基础上增加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民生方面,该行和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合作,利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功能向帮扶群众发放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的就业岗位补贴,并实现了一些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职工的餐费、交通费数字人民币补贴发放。
“像有些单位的交通费或者是餐费,是指定场景使用的,这样数字人民币可以利用智能合约特性来发挥作用。我们用定制化场景来推动数字人民币应用。”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大数据办数据分析杨文越向澎湃新闻记者说道。
杨文越表示,数字人民币作为新兴事物,需要各个运营机构携手推动,需要营销资源、财务资源支撑,组织活动进行普及,老百姓才会来使用。从个人端来说,数字人民币的支付特性就是小额、高频和稳定,围绕这样的支付特性举行活动,培育客户的日常交易行为,可以提高数字人民币钱包交易的活跃度。
杨文越认为,数字人民币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发挥其法定货币的作用以及其智能合约的数字化编程特性,比如在开展货币桥项目等跨境支付方面起到作用。“作为一个国际性城市,上海地区今年试点数字人民币的重点可能在于跨境交易,也就是怎么让数字人民币在更多跨境的场景中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