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侠仗义的李白:精妙剑术是如何练成的?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李白挥剑与高适激斗的场景。
李白像(马睿临)
□马睿
李白文武双全,早在青少年时期,他就任侠仗义。中年时,他还到山东修习剑术,写下《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一诗,大意为:五月里梅子开始发黄,蚕事完毕,桑柘叶也被采空了。鲁人重视纺织,家家传出机杼声。只因为我无法进入仕途,遂来山东学习剑术。举起马鞭向人打听路,却不料受到汶上翁的嘲讽。下愚之辈轻视有为的壮士,不值得与之谈论潦倒与亨通。我能像鲁仲连那样缚信箭上,立下攻取聊城的大功,却不在乎齐王的封赏,羞于与俗人相提并论。我从西边归来,落日被彩虹遮蔽。你不用再劝我了,我甘愿一生四海漂泊。
壹
文武双全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许多人初次看见李白悬剑的塑像总会问:李白是书生,他腰间为什么佩有宝剑?剑,是一种最有文化内涵的兵器。大凡佩剑之人,往往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飘逸、书卷气质。人们无法想象,李逵和程咬金用剑,而吕洞宾用板斧、李白用铜锤……那将是一个多么滑稽、荒谬的场景。唐代的剑与现代的剑不同。从敦煌莫高窟第45窟壁画《胡商遇盗图》、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和陕西昭陵李勣(jì)墓出土实物来看,唐剑很细且长,使用前需要扛在肩上。
李白文武双全,并非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曾“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那么李白的剑术,是跟谁学的呢?第一位老师,很可能是他的父亲李客。众所周知,李白祖上世居碎叶(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城)。“突厥人徒稀少……居处无常,射猎为业,人皆习武”(杜佑《通典》卷一九八《突厥》),游牧民族历来尚武,骑射是男子基本技能之一,所以李客会剑术并不稀奇。更何况李客是商人,他从碎叶拖家带口来巴蜀定居,还要长途跋涉去经商,没点儿剑术防身恐怕不行。其水平高低姑且不论,但至少会一点儿,否则岂敢走南闯北?李白自称:“少年学剑术,凌轹(lì)白猿公”(《结客少年场行》),启蒙老师很可能就是父亲李客。
其次,教李白学剑的第二位老师是赵蕤。李白在戴天山(今江油市大康镇戴天山村)隐居读书之余,往来附近州郡,拜赵蕤为师。赵蕤也是节士,任侠
有气,擅长纵横学,著有《长短经》,李白跟他学了一年多(杨天惠《彰明遗事》)。直到今天,在盐亭县还保留着李白追随赵蕤读书的昙云庵和休息过的高山庙仰天窝。
记载于《盐亭县志》的仰天窝是李白到盐亭跟随赵蕤学经习剑之地。在这里,师徒俩练累了,仰天倒卧而歇,黄豆雀环行而舞。仰天窝下一道坎再绕过一段山路,便是盐亭中学。学校山脚下便是一洼映着蓝天白云的泉水坑,此坑经年不干,活水涌动,穿过校园汇入云溪河而去。史载此坑叫‘濯笔溪’,是赵蕤、李白练剑困乏后于山间展纸习字,笔走龙蛇后,在此淘笔清洗,故有此名。当然,师徒天黑后住宿之处自然是昙云庵,时为驿站,供官宦商旅及文人下榻”(岳定海《盐亭高渠:散落在民间的人文华彩》)。
后来,当李白在仕途上遭遇挫折,在给恩师的信中还特地提到:“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李白自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其青年时期的剑术,恐怕多系赵蕤所授。他一入长安时,与北门军士斗殴,好友陆调骑快马从平康坊到御史台报信,往返需要不短的时间,以一人对抗一群人,李白居然能撑到救兵来援,可见剑术之高,这也侧面反映了赵蕤的剑术水平。
贰
勤习剑法
李白曾拜裴旻为师
教李白学剑的第三位老师是裴旻(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彼时,因夫人许氏已在安陆去世,李白便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五月,举家移居山东,一方面是投奔六叔父任城县令李琇(许嘉甫《李白“任城六父”征略》),另一方面则是想到山东学剑(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笺注》1721页附《李白简谱》)。人到中年的李白,仍如此勤奋好学,确实精神可嘉。
关于李白写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的前因后果,已有专家详述:“初来东鲁,李白以他诗人的性格,必然十分激动地尽情抒发了自己的功业理想,不料却遭到当地许多儒生的讥笑和非难,诗中的‘汶上翁’即其代表人物。这是儒生中大量存在的鄙俗之辈,他们可能也要用世,但却绝无李白一样的宏伟抱负,也完全不能理解李白的‘壮士’之怀。所以李白轻蔑地称他们为‘下愚’,认为与他们压根无法讨论‘穷通’一类人生理想的问题……”(薛天纬《漫说李白“学剑来山东”》)。
而李白这次拜对了师,裴旻的剑法,天下第一。唐玄宗开元中期的一天,著名画家吴道子来到洛阳。裴旻为了给母亲祈冥福,便恳请吴道子在东都天宫寺作一幅宗教题材的壁画。吴道子回答说:“我好久没作画了,要我作画须请你先舞一趟剑,为我壮壮心魄,提提精神。”
裴旻是个孝子,遂起身离席,脱去丧服,换上戎装,走至院中。他先骑上马跑了几圈,然后“刷”的一声抽出宝剑,在马背上挥舞开来。突然,他将宝剑朝空中一掷,众人一齐仰面寻觅。说时迟,那时快,裴旻拿剑鞘一接,利剑像白蛇归穴一般,“飕”的一声,不偏不倚正好插入剑鞘。在场围观的数千人,全都目瞪口呆,半天才回过神来。吴道子观后援毫画壁,顷刻之间鬼魅百出,飒然风气,为天下之壮观。吴道子画了一辈子壁画,都不如这次画得好(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
裴旻不仅剑术超群,箭术也是一流。他曾担任龙华军使,驻军于北平,曾在一天之内射杀了31只老虎(李昉《太平广记》卷四二八引《唐国史补》上)。
裴旻的刀法更厉害。他担任幽州都督时,有一次部将孙佺被奚人给包围了。裴旻一边纵马飞驰一边把刀舞得抡圆。奚人的箭矢如流星雨一般密集,却全被砍断了。奚人大惊,遂解围而逃(张鷟《朝野佥载》卷六)。
关于他的剑法,时人作诗赞到:“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见说云中擒黠(xiá)虏,始知天上有将军”(王维《赠裴旻将军》)。到了后来,唐文宗专门下诏,把裴旻的剑术、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合称“大唐三绝”(宋祁《新唐书》卷二〇二《李白传》)。据民间传说,李白学剑还曾拜“白云师太”“空灵和尚”为师,但未知出处,姑妄听之。
叁
剑法高超
对“武”的认识达到很高境界
李白学剑既有祖传因素,又有个人天赋,更有名师传授。那么,他的水平到底有多高呢?这可以从他的诗中找到答案。李白毕生仗义,曾“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表面上看,他是在写钦慕古代侠客,实际却是暗写他本人的经历。不仅如此,他历来瞧不起一辈子埋头书斋的腐儒,认为“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閤(gě)下,白首《太玄经》”(《侠客行》),“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赠何七判官昌浩》)。而他最推崇、最向往的是“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结客少年场行》)“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白马篇》)的快意人生。在幽州时,他能够“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回旋若流光,转背落双鸢”(《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待御》)。据此可见,他的武艺在裴旻的悉心教导下又精进了不少。
思想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李白之所以剑法高超,除了名师栽培外,更得益于他对“武”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李白在长安期间,亲眼目睹了唐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征调大量士兵前往边关,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和牺牲。于是,他写了一首《战城南》,前半部分全是描写战争的残酷。但在结尾处,他笔锋一转,写道:“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可见,李白是真正站在了宇宙苍生的角度窥破了“武”的真谛,境界之高,非常人所能企及也。遗憾的是,与绝世文采一样,他的高超剑术也没有施展之处。
纵观李白一生,从青年时的“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别匡山》),到中年的“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再到晚年的“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绣涩苔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独漉篇》)。这既是他学剑的三步曲,也是其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
读李白的诗,会明显感到,李白越到晚年,其刚烈之气越为显扬,他对腐朽、污秽、庸俗的事物,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与愤怒。面对统治者的轻视与抛弃,他只能长叹:“才将圣不偶,命与时俱背。独立山海间,空老生代明。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赠从弟宣州长史昭》),“匣中盘剑装 鱼,闲在腰间未用渠。且将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吴专诸”(《醉后赠从甥高镇》),“误学书剑……有才无命”(《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