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曹丕、司马炎相继吸取前政权灭亡的教训,但曹魏、西晋都没能长久

曹丕、司马炎相继吸取前政权灭亡的教训,但曹魏、西晋都没能长久

公元220年,东汉政权的实际掌控者魏王曹操前脚去世,他的世子曹丕后脚就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给自己,建立了曹魏政权,开启了历史上的三国时期。

曹魏开国后,为了政权的稳固、国祚的久远,魏文帝曹丕分析、总结了东汉衰落、灭亡的原因。

他认为,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程度的日益加重,地方政权(东汉虽无刘姓藩王,但镇守地方的州牧权力很大)的拥兵自重、割据称雄,使得东汉王朝朝纲不振、大权旁落,随之天下大乱,终至覆亡。

为了吸取东汉亡国的教训,避免其政治弊端的重现,巩固曹魏政权,魏文帝曹丕断然决定,外戚、宦官一律靠边站;就是曹氏宗亲,也不得擅自干预国政,并做出了一些硬性规定。

如,朝臣不得向皇太后汇报、请示工作,后族、外戚之家不能辅政;不分封曹氏宗亲,限制曹姓藩王的政治、军事权力;宦官的官阶不得超过“署”(相当于今天的司局级干部)等。

可是,这些政治策略,没能护佑曹魏行稳致远。到了第三代帝王时,曹魏王朝出现了司马氏专政的局面。那么,这一局面是如何出现的呢?

曹魏第二代帝王魏明帝曹叡病危之际,诏令曹氏宗亲曹爽与曹操时期的名臣司马懿,同为辅政大臣,帮助继任帝王曹芳打理朝政。

年轻气盛的曹爽,不愿意与司马懿合作,欲独霸朝政。于是,他奏请曹芳,让司马懿做了太傅(地位高,但无实权),将其变相排挤出了朝廷的“实力圈层”。

当时,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听之任之,没有任何不满的表示。但是,他并不甘心,他在耐心地等待着“翻盘”的机会。

公元249年,曹芳在曹爽的陪同下,离开京都洛阳,前往高平陵,祭奠魏明帝曹叡。

这时,本来“卧病”在床的司马懿腾身而起,迅速安排有关人员,控制了京城。接着,他迫使傲慢自负却又软弱无能的曹爽就范。这一政变,就是历史上的“高平陵事件”。

事件过程中,司马懿运作得很顺利。朝廷中的曹魏宗族和他的亲支近派,因没有多少权势而无力阻挡;朝廷外的曹姓藩王,因受到种种限制,而难以及时勤王。

这样,曹魏王朝的军、政大权落入了司马氏手中。司马懿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操控曹魏政权。

265年,晋王司马昭去世后,子承父业的司马炎(晋武帝),不再为曹魏撑门面,而是效仿曹丕,改朝换代,建立了西晋王朝。

于是,曹魏王朝完结了他短短四十六年的历程。呜呼!若曹丕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晋武帝司马炎变曹魏为西晋后,认真、及时地总结了短命的曹魏不分封同室宗亲,不重用后族、外戚的惨痛教训,改弦更张,全面颠覆了曹魏的做法。

他在让汝南王司马亮入朝理政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岳父杨骏进入权力中枢,辅佐朝政;他把二十七个司马家族的子孙,分封到全国各地,做诸侯王。

这些同姓诸侯王,拥有军队,能自主选用封国中的文官武将,可以自行征收赋税。他们所驻守的地域,俨然就是一个个小国家。

晋武帝期望这些司马家的诸侯王,能助力国家的兴旺发达,能时刻保卫司马氏的江山。

司马炎带着这一美好愿望离世,其智障儿子惠帝司马衷承继帝位后,西晋王朝的政治格局开始了出乎他意料之外的变化。

司马衷坐上龙椅的同时,他的皇后贾南风也由后台走向了前台,并开始与司马衷的外祖杨骏明争暗斗。

不久,贾南风利用楚王司马玮诛杀了杨骏及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又设计除掉了司马玮。随之,贾南风替自己的傻丈夫管理着西晋王朝。

对于外姓人贾南风的“欺行霸市”,司马氏家族越来越不能容忍。于是,赵王司马伦首先发难,发动兵变,处死了贾南风,接管了朝政。

主政后的司马伦贪心不足,欲自立为帝。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获悉后,立即组建联军,讨伐司马伦。长沙王司马乂见了,也起兵响应“三王”。

他们指挥大军攻陷京城,解决了司马伦后,为了争权夺利,又开始自相残杀。这时,东海王司马越趁机出兵,消灭了司马颙、司马颖,控制了局面,暂时稳定了摇摇欲坠的西晋政权。

西晋王朝这一因贾南风引发的、旷日持久的战乱,结束于公元306年。当时,主要有司马氏的八个诸侯王参与其中,故史称“八王之乱”。

严重地消耗了西晋王朝实力的“八王之乱”结束不久,又遭到了内迁少数民族匈奴的沉重打击。

如此一来,早已江河日下的西晋王朝,终结于317年,仅仅存在了五十二年。

综上所述可知,曹魏、西晋虽然相继吸取了自己前代王朝灭亡的教训,竭力摒弃其治国理政中的弊端,但还是都于建国几十年后,可悲地“早逝”了。

由此可见,就制度本身来说,难以凭空界定其好坏。制度的采用、落实,要严格依据所处的历史环境、条件酌定。

什么条件、何种情况下,践行什么样的制度,应予以辩证考量,不能盲目反对或照搬,否则,得不偿失。

如果不管不顾地否定(或认可)以前的做法,片面地吸取人家留下的经验教训,往往是预防了这种问题的同时,却又导致了那种问题的出现。

再者,不管多么完美的制度,都得通过人去落实。那么,制度的选用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就与政权执掌者的选拔息息相关了。

在古代那个家天下的时代,不是“父死子继”,就是“兄终弟及”,一个政权的接班人的培养范围很小。

有幸碰到一个贤德的,还好说。有时,明知继任者昏聩不明,懦弱不堪,但囿于继承制度,却难以变更。这也是一些封建王朝存世不久的原因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曹丕,东汉,司马炎,司马懿,司马氏,政权,教训,贾南风,制度,曹魏,观点评论,曹丕,司马懿,司马氏,贾南风,司马伦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曹丕,东汉,司马炎,司马懿,司马氏,政权,教训,贾南风,制度,曹魏,观点评论,曹丕,司马懿,司马氏,贾南风,司马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曹丕,东汉,司马炎,司马懿,司马氏,政权,教训,贾南风,制度,曹魏,观点评论,曹丕,司马懿,司马氏,贾南风,司马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