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本家人丁其实算兴旺的,他有仨哥哥俩姐姐,然而,在乱世洪流下,离散二十多年,一切尘埃落定、荣贵之极时,与朱元璋平辈亲戚中,仅存大嫂王氏、姐夫李贞,还有叔叔家堂兄的妻子田氏,其余的都命于末世接连的瘟疫和饥荒之中。
朱元璋的本家兄弟姐妹都是无福之人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一个贫农家庭,原名朱重八,父亲名叫朱五四,是个淳厚朴实的普通农民,生计主要靠卖豆腐和朱五四给地主家当佃户中种地。
靠体力为生的朱五四,本着人多力量大,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与妻子陈氏先后生养了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一共六个子女。
然而,一家人一年辛苦到头,不仅吃不饱饭,还经常挨饿,每年总有一两个月靠野菜度日,吃得全家大小面孔发青。
因为家贫,迫于生计,朱元璋不得不到村中地主家放牛,就是这时候他结识了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并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朱元璋是老幺,上面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不过,朱元璋这五个至亲,都没有福气等到他称帝的那一天,在公元1368年的时候,他的三哥哥两姐姐,早已先后离世。
朱元璋出生时,大姐已经嫁给了王七一,同样是一个相当贫苦的农民,大姐出生年月和名字不祥。但大姐岁数比朱元璋大很多,朱元璋很可能这辈子就没见过大姐。根据《皇陵碑》中的说法,二人结婚后不久,便相继而亡,而且也没留下一儿半女。
朱元璋的二姐名叫朱佛女,比朱元璋大了13岁,她是朱元璋感恩一辈子的姐姐。二姐嫁给了渔户李贞,当时的日子过得还算好一些,能吃饱饭,且还有余粮接济娘家人,这个姐姐对老幺朱元璋,很是疼爱,只要有机会,就会拿点粮食之类的给朱元璋充饥。
不过朱佛女也是个无福之人,朱元璋参加红巾军是至正十二年,就在前一年,二姐朱佛女去世,去世时36岁,留下了丈夫李贞和儿子李文忠。
朱元璋登基之后,立刻追封已经去世的二姐朱佛女为孝亲公主(后改为陇西公主)。
相对于二姐,朱元璋对大姐则“刻薄”了点。直到洪武三年,朱佛女的儿子李文忠回乡祭奠,在家乡找到大姨和大姨夫破烂不堪的灵柩后,朱元璋才将大姐追封为太原长公主,大姐夫王七一则追封为驸马都尉。
大哥朱重四好歹娶上了一房媳妇,生了两个侄儿一个侄女,生活也非常艰难。
而二哥三哥却很难成家,能吃饱饭都成问题,更别说有钱娶媳妇了。被逼无奈之下,三哥朱重七只好都入赘给人家做了养老女婿。
至正四年,也就是朱元璋16岁那年,淮北发生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又伴随瘟疫大流行。在那场罕见的天灾摧残下,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大哥、大侄子相继病死和饿死。
朱重四去世后,其妻子王氏带着儿子朱文正和女儿,回到了娘家讨生活了。
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没钱,买不起棺材,连下葬的墓地都没有。亏得邻居刘继祖发善心,将自家的地划出一块,送给朱家做墓地,哥俩才用破衣服将亲人们包一下,草草下葬。
安葬完亲人,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分别离家闯荡讨生活,朱元璋去了皇觉寺落发为僧。但大约二哥朱重六和三哥朱重七运气都不好。
从史料记载看,三哥朱重七很可能至正四年前,已经去世了,没有子嗣。因此在朱元璋称帝的当年,追封他为临淮王,入家庙。
二哥朱重六远走他乡再无音讯,直到多年后,已是一方大将的朱元璋,才得知二哥朱重六早客死他乡,唯一的儿子朱旺,也早夭,也就说二哥这一脉,也没有留下子嗣。
就这样,原本还算兴旺的朱家,由于生于动荡不安的乱世,朱元璋仨哥哥俩姐姐都接连离世,他们都没能看到他称帝的那一天。
而真正看到并亲身经历朱元璋称帝的,在朱元璋的平辈亲戚里,只有大嫂和二姐夫李贞俩人。
大哥朱重四一脉
朱元璋凭借过人的胆识,迅速崛起为红巾军中的名将,还逐渐脱离郭子兴自立门户。
大嫂王氏得知消息后,便带着侄儿朱文正和女儿投奔小叔子朱元璋。后来,大嫂王氏获封南昌王妃,晚年享受到了荣华富贵,死后还得到了附葬皇陵的待遇。
当时朱元璋见到亲人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朱元璋虽已成亲,但尚未生下子嗣,于是把侄子当成自己的儿子培养,并为他改名为文正。
在朱元璋的悉心教导下,朱文正在军事上非常有才华,朱元璋对侄子也是非常器重,经常带在身边,跟着自己征战天下。
朱文正在用兵韬略之上,可谓智谋无双。至正十五年,朱文正首次崭露头角时,就表现出了他有过人的军事才能和作战策略了。
期间,随叔父朱元璋南渡长江,夺取集庆后,朱元璋曾问侄子朱文正:“文正啊,你想当什么官啊?”
朱文正回答:“自己是朱家人,等到叔父成就大业,何患不富贵?不着急封官,爵赏先私亲,何以服众,应该先封其他有功的将士。”
朱元璋见朱文正这样懂事,十分高兴,对这个义子分外满意,也就更加器重和喜爱。
朱文正最举世瞩目的一次功劳,是在至正二十三年,坚守洪都城(今南昌),以少量兵力,力抗陈友谅几十万大军85天的事迹。
当时,洪都城内只有兵力几万,陈友谅趁朱元璋率主力北上安丰援救小明王之际,亲率六十万大军到达洪都城,发起猛攻,陈友谅想尽各种办法攻城,朱元璋一时半会赶不回来支援,因此,下令让朱文正死守,朱文正以顽强的意志誓死守住洪都城。
最终,朱文正坚持了85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等来朱元璋前来救援,陈友谅方才败退。
朱文正一战封神,原本应该有大好前程的,可是他之后的情商表现堪忧,最终葬送了一切。
此战后,朱元璋回应天论功行赏,都赏赐了诸将士,但唯独没有赏赐朱文正,朱元璋认为朱文正颇识大体,又是自己的亲侄子,想再历练历练他,然后再封个更高的爵位的。
可是,朱文正没能读懂朱元璋的这深层的意思,对于自己得到的赏赐少于他人后,就心怀不满,时常在军中口出不逊,举止失度,并且,还暗中与对敌的陈友谅勾结。
元至正二十五年,按察使李饮冰向朱元璋报告朱文正心怀不满,生出异心。朱元璋得知后,颇为恼怒,急匆匆坐船来到朱文正驻地,朱文正仓卒出迎,朱元璋一顿责骂之后,当场就想斩了朱文正,马夫人急忙出面劝阻,“文正虽骄纵,但多有战功。况乃骨肉亲侄,纵有罪,亦当宥之。”
言外之意是文正智勇应敌,也立过战功。何况是朱家骨肉至亲,纵使有罪,也应当宽恕。这才让朱元璋打消了处死他的主意。
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朱文正被免去官职,安置在桐城。
其实,当时朱元璋的地盘分为三部分,应天、浙江、洪都。他自己坐镇应天,控制应天周围地区,让外甥李文忠镇守与张士诚邻近的浙江地区,让侄子朱文正镇守与陈友谅相邻的洪都地区,期望都能成为一方贤王。可见,朱元璋十分信任至亲骨肉。
然而,朱文正最终因自己的狂妄,葬送了一切,被安置桐城不久后,朱文正便郁郁而终了,年仅二十九岁。
朱文正死的时候,是公元1365年,此时朱元璋还没称帝,因此,并没有见证大明的建立。
不过,朱文正有个儿子,小名为铁柱,就是文中要说的朱守谦。对侄孙朱守谦,朱元璋没有冷淡对待,而是将其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可以说,朱元璋对这个侄孙期望甚高。
朱元璋称帝两年后,1370年的第一次大分封之中,朱元璋封10岁的朱守谦为靖江王,而且这个靖江王品级与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同为亲王,这也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靖江王。
洪武九年,由于其藩地在桂林,朱守谦要前往桂林就藩。临行前,朱元璋对他千叮万嘱,要他切不可恣意妄为,同时交代随行的文武官员要好好辅佐侄孙,以期他能成长为一方贤王。
可惜的是事与愿违,史料记载,朱文正秉性顽劣,就藩伊始便开始肆意妄为,“不谨宪度,狎比小人;性情乖戾,阴贼险狠”,这也让地方民怨四起,弹劾书信纷纷。
朱元璋得知后,无奈之下,只得将朱守谦召回凤阳老家种田,反思自己。但即便如此朱守谦还是置若罔闻。
就这样,朱守谦在凤阳反思长达七年,洪武二十年,朱元璋生了怜爱之心,毕竟打断骨头连着筋,加上朱守谦安贫乐道,宛若改过自新,于是下令将其重新恢复爵位,改封云南,令他前往云南就藩。
不曾想,这位侄孙本性难改,在云南依旧故态重现,继续为非作歹。
最终,朱元璋死心,将朱守谦再度安置于凤阳老家,但朱守谦在凤阳依旧不改蛮横不法,袭扰乡民,朱元璋在鞭笞一顿后,不得不选择将他幽禁起来。
这一次幽禁,一直持续到1392年,朱守谦去世,终年32岁,对于朱家同宗向来舍得的朱元璋,这一次连个谥号也没有给他。
靖江王一脉,从朱守谦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初期,清朝入关时,清军攻陷桂林,最后一代靖江王朱亨歅眼见大势已去,又不愿投敌苟活,无奈之下,最终自缢殉国。
大哥朱重四这一脉,除了孙子朱守谦见证了朱元璋称帝外,还有个亲侄女,也就是朱文正的妹妹,同样也见证了明朝的建立。
当年母亲王氏,带着朱文正和妹妹一起投奔了朱元璋,尽管朱文正犯了错,但在朱元璋称帝后,妹妹还是以王女身份被封为福成公主。福成公主后来嫁给了王克恭,驸马王克恭曾经是福建行省参政,后改福州卫指挥使。
二姐朱佛女直系
前文也说了二姐是无福之人,没能看到朱元璋称帝那一天,但平辈里除了大嫂,还有二姐夫李贞看到并亲身经历朱元璋称帝的人。
李贞是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李贞的家境在当时还算不错,除了能吃饱饭,家中还尚有余粮。并且,在当时,李贞和妻子经常接济娘家,甚至还资助朱元璋念私塾。因此这份恩情,让朱元璋铭记在心。
朱元璋二姐朱佛女死后,时值天下大乱,李贞只好带着儿子逃往淮东避祸,爷俩儿路上颠沛流离,一路讨生活,已形同乞丐。
公元1353年,李贞听说,自己的小舅子朱元璋在滁州郭子兴麾下已经是一员大将,并且还占据了濠州城,于是,李贞带着儿子经历一个多月讨饭生涯,前去投奔朱元璋。
史料记载,在李贞几经辗转,来到濠州,奔来投靠朱元璋后,大家又伤心又欢喜,伤心的是一家人只剩了这几口,欢喜的是这样乱世,还能团聚。朱元璋抱着李贞以及外甥李文忠抱头痛哭,场面一度十分感人。
自此之后,朱元璋对待这个姐夫李贞,他真是有情有义。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待遇各方面,朱元璋都力所能及地为其提供。
由于小舅子对自己太好,李贞也是感慨万千,“得至于此,可谓再生矣。”
言外之意是,自己和儿子侥幸从战乱中逃生,如今受到如此丰厚的优待,可谓再生矣。
朱元璋称帝时,虽然李贞没有立功,但单凭以前跟朱元璋的情分,朱元璋对他的这份荣宠只有增无减,李贞被封为“恩亲侯”,加驸马都尉,整个明朝因恩封侯的头一位。
洪武三年,朱元璋赐了皇城内的一所宅子给李贞居住,明史说“赐甲第西华门玄津桥之西”,西华门是南京故宫的宫城西门,可见离皇上之近。
在朱元璋带动下,朱元璋的儿子们,对这个小姨夫也是相当的尊重,这也使得李贞成为了朝堂中显赫一时的人物之一。
当然,李贞对骤然而来的富贵,常不自安,时刻自我约束,力求不铺张浪费,衣食住行都以简朴为主,因此,朱元璋也非常尊重他。
直到李贞晚年病重,闻之的朱元璋亲往,握着李贞的手问他“还识朕否”。
李贞当时已病重不能说话,只是紧握着朱元璋的手泪如雨下,这一幕让朱元璋不禁泪洒当场。
李贞去世后,朱元璋大为悲痛,亲临祭奠,并停朝三天,追封李贞为陇西王,谥恭献。
除了李贞,还有外甥李文忠,也见证了他的登基称帝。李文忠12岁时,就跟着父亲踏上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一路上风餐露宿,来到滁州,终于见到了舅舅朱元璋。
史料记载,李文忠见到朱元璋的时候就如见到他去世的母亲,二话不说,直接扑在朱元璋怀里大哭不止。
朱元璋也是触景伤情,念及当年姐姐对他的恩情,朱元璋说“吾甥犹吾子也”,当时朱元璋坚决表示以后绝对会照顾好李文忠,让他有所依靠。
所以在此之后,李文忠改姓朱,叫朱文忠。在朱元璋的授意下,他与朱标等人一起接受了大儒的教育,由于李文忠天资聪慧,也深得老师称赞。
到19岁的时候,就开始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曾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
初战取得胜利,深得朱元璋的赏识,对他十分信任,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自此,李文忠开始了帮助舅舅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征程,击败张士诚,攻打陈友谅,又跟随常遇春等人远征北元,期间均是战功累累。
李文忠后来在军事上面的表现也确实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可以说,在明朝建立初期,李文忠参与了大多数至关重要的战役,靠着谋略和勇猛,立下了一个又一个功劳。
虽然朱元璋这个人比较多疑,比较排斥那些功高过主的人,但朱元璋从来没有因此对于李文忠产生过任何怀疑,反而对自己这个亲外甥愈加看重。
朱元璋称帝时,李文忠已官至荣禄大夫,并且在军中的地位极高,尤其是李文忠接替了常遇春将军的位置,可见,当时李文忠的前途确实是一片光明。
不过李文忠这个人的性格太过于耿直,曾一度导致朱元璋也对他起过杀心。据相关资料记载,当年明朝第一大案胡惟庸案因牵扯的人过多,李文忠多次上书劝谏朱元璋不要再滥杀无辜,但是朱元璋都没有采纳。
在情急之下,李文忠并以死相谏。朱元璋一怒之下要斩了李文忠,好在马皇后求情,朱元璋才看血缘关系的份上不再计较。
虽然朱元璋和李文忠之间存在着一些意见不合,但朱元璋也从来没有和李文忠计较过多,朱元璋在与其保持君臣的关系的同时,更多的还是保存长辈和晚辈之间的亲情。可见,朱元璋对于李文忠的疼爱程度了。
只不过,李文忠也不是一个长寿之人,在他病重时,朱元璋曾亲临前去探视。还特意安排太医为其治疗,但没想到,李文忠还是稀里糊涂的死了,终年四十六岁。
至于死亡原因,目前是谜。朱元璋怀疑当时的太医在李文忠的药里做了手脚,所以下令将所有负责为李文忠诊治的太医以及妻儿一律斩首。可见,对这个外甥是如何疼爱了。
不过有不少人怀疑,说李文忠之死,是朱元璋授意的,所以将所有为李文忠诊治的太医都杀掩盖秘密。不过真相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旁系一脉:庆阳公主
除了以上亲人,还有一直旁系的亲戚见证朱元璋称帝,是朱元璋叔叔家的孙女,从亲属关系论起来,算是朱元璋的堂侄女。
在朱元璋称帝后,这位堂侄女被封为了庆阳公主,嫁给了龙江翼守御千户黄琛,被封为驸马都尉。
洪武四年,曾有大臣上书,提出福成公主和庆阳公主乃是侄女,应当降为郡主,但朱元璋认为,自己只有这两个侄女还在世,降低爵位不妥,最终还是称为公主驸马。
从这可以看出,朱元璋称帝后,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家,除了封在世亲人之外,还追封了那些已去世的亲人。
写到最后
朱元璋在世的亲戚中,能见证明朝的建立的,除了平辈里的二姐夫李贞和大嫂王氏之外,小辈里有外甥李文忠,以及侄孙朱守谦,另外,还有侄女福成公主和堂侄女庆阳公主。对于在世的这些亲人,朱元璋其实都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除了朱守谦侄孙,在朱元璋称帝后,不得以善终,其余人的结局还算不错。反之,倘若没有投靠朱元璋,或许他们早就在战乱之中,饿死病死了,何来的功名?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