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宋代被大多数人现在觉得是软弱和富裕的一个朝代。宋代虽然不愿意战争,但对于疆界的划分在当时可谓是独树一帜,可以说是近代国界的雏形。
正是因为宋代不崇尚武力,大举选用文官。导致宋代有了用疆界来牵制敌人的想法,最终形成了领先于当时全世界的一种严格的疆界划分之法。
宋代的疆界形态有很多种变化,这也能看出当时宋代对于疆界的划分不是很统一,但已经能看出现在国界划分的雏形了。当时的宋代已经为宋代人民树立了边界即国界,守界等于守国的意识。
这种领先于时代的疆界意识是在唐朝以前都不曾存在的,宋朝的武力可能不行,但疆界的划分是跨时代的。让我们坐上历史的观光车来领略一下宋代的疆界划分和意识。
意识的形成,守界即守国
宋代的疆界之所以被称为现代国界的雏形,就是其提出了守界即守国的思想政策。这种跨时代的思想,远远领先于其余朝代,不是以前那种模糊的划分,而是向整个人民传播这种思想。
当时的宋朝对外政策清晰的提出了边界等于国界。宋朝在封建社会中最早提出疆界即国界的说法,并把其用之以对外敌。这种行为在现在看来,几乎相当于一场西方的文艺复兴。
宋朝对于疆界的严格和认真是以前封建社会所不能比的,宋代的守边即守国,为后面的朝代开创了先河,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疆界意识。
在今天的社会看来可能是理所应当的,但当时的世界各国对于边疆的意识还很模糊,薄弱。
宋朝实行这种政策,为后面的朝代打下基础,影响了各国对疆界的态度。宋朝对于疆界还制定了详细的政策。
冲突中爆发革新,对抗中划清国界
宋代的时候,经常与外敌发生摩擦,其中发生摩擦最多的就是辽。宋朝当时的军事实力并不是很弱,如果真的不堪一击的话,宋朝根本就不会存在了。
宋代时,宋朝与辽的边界是定在界河,当时的宋朝统治者就已经开始对边界重视起来了。界河为边界起初是不被辽所承认的,随后的宋朝与辽国多次的征战,最后签订了“澶渊之盟”辽国才同意以界河为边界。
欧阳修在自己的诗里就曾写道过此次事件,““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这首诗中能看出宋朝对于边界的重视,对于边界的态度十分认真。宋朝并非一无是处,只知道醉生梦死。
宋朝的军事实力一直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当时的宋朝非常富裕,四周全是虎视眈眈的敌国,如果没有武力,早就被瓜分了。
宋朝当时对于国界的划分非常注重,一部分原因是武力已经不在是巅峰了,许多当时的藩镇都被迫不得已的分封出去,让其独立成为国家。其中西夏和交趾就是非常鲜明的例子。
西夏在前期被宋朝封为藩镇,后来随着宋朝国力日渐衰弱,西夏萌生了自立的想法。
宋朝因此对其进行武力压制,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在和西夏议和中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并以绥德城为国界。
同样的交趾也是因为宋朝国力衰弱,不愿意在屈居于宋朝之下。宋朝与交趾产生了熙宁之战,双方都损失惨重,后续的宋朝无力征伐交趾,双方签订协议,并划分了国界。
从这些战争事例可以看出,宋朝衰弱以后,面对征伐不过的敌人主要采取的是划分国界这种迂回策略。通过对国界的划分牵制住这些敌对国家,适当的采取武力配合着完整的边疆划分来保护宋朝。
西夏与交趾,宋朝对于他们议和划分国界比较顺利。真正体现宋朝边疆政策的是宋朝与金的战争,金灭了北宋后,继续南下,企图一举吞并宋朝。
宋朝与金的战争也持续了很长时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有这段记载“金国只纳楚使,焉知复有宋也”,“是则吾(宋)国之与金国势不两立”,表明当时金与宋处于战争时期。
宋朝的统治者一直都想要求和。金连年征战,多次和宋朝交锋,发现很难吞并了宋朝。
金宋之间也产生过短暂的停战和议和,最终经过宋朝的服软,以淮河中流为界,双方划定了国界。
宋朝时期战争一直多发,四周的敌国有很多。真正能威胁到宋朝的其实也就辽,金,西夏,交趾这几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其余的国家根本就和宋不在一个档次。
宋朝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光靠武力支撑不了多久,更多的是采取划清国界,送些银两宝物等来避免与这些敌国正面武力交锋。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二百二十九》中记载:“侵争之端,常因地界不明。欲约束边吏侵彼,亦须先明地界”,此话看以看出当时宋朝统治者认为战争的起因是因为国界不明,导致双方互相征战。
宋朝统治者以国界的清晰划分和每年的供奉些银两,避免了许多战争。宋朝用了很低的代价,换来了很久的和平。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这也反应出当时统治者的外交主要在求和。
可见当时宋朝对于边界的态度和意识何其之高。也表现出当时统治者独特的见解和思想。
驱狼避虎,边界之策最后的起舞
宋朝当时不仅对外划定了疆界,对宋朝内部的土地结构也划分了疆界。宋朝根据每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划出边界。
边界的划分主要是根据每个地区的特点制定合适的税收政策。宋朝当时的划分比较明确,只分省内和省外。
省内就是当时宋朝的直属管辖区,省内有很大的赋税。省外就是指宋朝统辖的区域,多为被蛮人侵占的土地,省外是没有赋税的。
《宋史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第二百五十四》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宋朝对省外之地的扶持政策:
“倅守慰抚黎人,示以朝廷恩信,俾归我省地,与之更始。其在乾道元年以前租赋之负逋者,尽赦免之。能来归者,复其租五年。民无产者,官给田以耕,亦复其租五年。守倅能慰安黎人及收复省地者,视功大小为赏有差,失地及民者有重罚。六年,黎人王用休为乱,权万安军事。”
这段话可以看出宋朝迫切的想鼓励人们勇于收复落入外敌手里的土地。对于土地的赏罚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宋朝对省内外的边界做出严格的划分。只要是收复省外之地的,免除赋税。省内的土地赋税很高,说明当时的宋朝统治者想利用这点来刺激人们,让更多的人去收复失地。
这种边疆划分清楚,不仅能缓解当时人们的情绪,还能召集更多人去尝试收复失地。让大多数穷愁陌路之人能有放手一搏的机会,就像近代的一句话,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宋朝这种边疆政策对本身的国土没有任何损失,还能激励人们勇于向外拓展。表现出边疆之策的独到之处,体现宋朝对于边界的重视。
省外之地虽然免除赋税,但那些土地相对于省内还是贫瘠许多。宋朝的统治者对其建立直接管理的代价比较大。宋朝当时对省外之地划到省内之地的态度比较谨慎。
对省外的谨慎,但也鼓励省内省外的贸易交流。宋朝对于省外之地长期采用移民,征战,交流等多种手段,慢慢的消除省内省外的边界划分。
省内与省外边界划分一直很清晰,这点对于当时的宋朝经济上的总体提升起到了很大作用。宋朝统治者通过边疆之策最大程度上利用了省外之地,把自己的风险降到最低。
省外的蛮荒之地本开发的损失大于收益,通过划分边疆,区别收税,分化管理让宋朝统治者几乎可以空手套白狼。
省外之地的势力比较分散,也比较弱小,宋朝对其册封。通过经济互通和军事的建立,牢牢的把控这些省外之地。
宋朝当时对省内和省外明面上并没有过多的详细划分,但在疆界意识上却深深的注重。模糊的明面划分让经济贸易更加方便,清晰的意识划分让省内省外的人牢记自己的身份。
结语:
宋朝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边疆之策。对强大的外敌清晰的划分国界,加深边界即国界的思想,让双方对边界的划分不会因为模糊的问题发生征战,也能起到驱狼避虎的效果。
对弱小的省外之地就模糊明面上的边界,加深意识上的不同,在能良好促进经济贸易的同时,加深双方对于身份的清晰感,在潜移默化对面的同时,不让自身受到影响。
宋朝的边疆之策为近代的国界开启了前车之鉴,指明了一条道路。近代的国界划分也与宋朝的边疆划分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宋朝之所以被称为近代国界的雏形,就是其明确的表示边界即国界的思想和政策。
中国的现代经过党的英明领导,已经不需要通过边界之策来麻痹对手了。中国的繁荣富强让边界成为领土的象征,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参考资料:
《宋史》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续资治通鉴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