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王朝,皇室内部夺嫡之争往往是十分惨烈的。皇位只有一个,想坐皇位的皇子却远不止一个,而如果一旦被立为太子的皇子,并非是众多皇子中最有能力的那个的话,这时候往往就会出现手足相残的局面。如唐朝时,李世民为了皇位,制造了玄武门之变,对亲兄弟痛下杀手。再比如三国时期的曹丕、曹植两兄弟,身为兄长的曹丕在夺嫡之中处于优势位,他曾让曹植在七步内作诗,如果不成就要杀他。而最终曹植所作的《七步诗》,也反映了自古以来夺嫡之争的惨烈。但是,历史上有一段时期,皇子人数也很多,而且不乏文武双全者,可却并未发生过夺嫡之争,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一时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他立长子朱标为太子,而在他立太子以后,直到他去世,都未曾发生过夺嫡斗争,其他皇子也未曾针对过太子。很多朋友对此感到诧异,朱标到底有多厉害,能把其他皇子压制得死死的,能形成这种局面,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朱标的太子身份是早早确立了的,在朱元璋还自称吴王的时期,就已经将他立为了世子。之后更是对他万般重视,百般呵护,更是找来一批功臣良将教导朱标,让李善长任太子少师,传授他知识,教导他行事的道理。另有徐达和常遇春等大将,一同传授他武艺,护卫他的安全,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他的太子之位是无可撼动的。
虽然备受朱元璋关心,也有最好的老师和资源,但朱标本身也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皇子,而且心地善良重恩义。朱元璋登上皇位以后,担心这些帮他打天下的功臣会在日后对朱家的江山产生威胁,于是就大批清剿功臣。
当时的大儒宋濂牵扯进了胡惟庸一案,处境十分危险。而宋濂对于朱标有教诲之恩,平日里朱标都称其为师父,他听闻宋濂涉险以后,哭着去求朱元璋,最终才救出了宋濂。对于外姓的老师尚且如此,对自己的手足就更没话说了。平日里自己的那些藩王兄弟在外犯错,他都会帮忙求情,让朱元璋从轻发落。因此在这些亲兄弟们心中,也对他十分尊敬。
此外,因为朱元璋从小就把他当作接班人来培养,因此朱标的才能也非比寻常。朱元璋每次外出征战的时候,都会把朝政大权交给他,让他来监理朝政。而且还有一众能臣辅佐他,除了朱元璋亲自为他挑选的常遇春、李善长以外,朝中还有冯胜,刘基等人也都是坚定的太子党。而且朱标还娶了常遇春的女儿,大名鼎鼎的大将蓝玉是他的妻弟,有这种根基在,朱元璋不在的时候对他监国自然也十分放心。而太子背后的势力强大,也是朱棣不敢对太子之位有非分之想的重要原因。
除了在朝中有强大的拥护者以外,在民间他也是百姓心之所向的明君。为了这个最心爱的长子能接过大明的这片天下,他不仅早早放权让朱标参与政事,还亲自教导他应该怎么做。在朱标尚且年轻的时候,他就要朱标每天与群臣见面,并听取他们的意见。
此外,他还传授朱标治国的四个原则,分别是仁、明、勤、断。这些道理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中,都被朱标理解通透,再加上他本身就想要实现“宽通平易”之政,因此在他监国期间,民间都是一片安居乐业。可以想象,如果他正式继位以后,必将创造一个太平盛世。
只可惜最终天妒英才,朱标在37岁这一年因风寒病逝,这对朱元璋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也间接导致他传位给朱标之子朱允炆,并进而导致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但是如果朱标还活着的话,朱棣是肯定不敢这么做的。只能说有时候真的是造化弄人,如果朱标没有英年早逝,那么最终继位后的他,可能会是一个和朱棣不同的明君。但历史就是这样,总有一些悲剧是留给那些贤明之人的,朱标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也在大明王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