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
既然是安史之乱,那安、史自然都是这段历史中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了。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安禄山在历史上得到的“流量”却远远大于史思明。
史思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既能与安禄山并为“逆首”,又比安禄山“低调”呢?
歧途同归的发小
史思明比安禄山刚好大一天,两人既是同乡,又志气相投,因此从小就玩到了一起。
与安禄山一样,史思明的“第一专业”也是“外语”,他们都通晓六蕃语言,因此,成年后,他与安禄山的第一份工作都是“互市牙郎”,也就是负责贸易中介方面的工作。
虽然吃饭不成问题,但两位少年都对现状不满,遂以各自的方式“捞外快”。
安禄山的选择是:偷羊;
史思明的选择是:赌博。
当然,无论古今,想靠这两种方式搞快钱,结局只有一个:出事!即便是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猛人也不能例外!
安禄山被抓了;史思明为躲债跑路了。
安禄山被抓后,要被乱棍打死。
安禄山大呼:您不想平定两个蕃族吗?为什么要打死我?
张守珪见其言语不凡,仪表不俗,不但放了他,还收了他,让其在帐下效力。
值得一提的是,韩信、李靖,两位军神在即将被斩时,也曾发出过类似的豪言,也都因此获得了重视。
看来,安禄山的玩法是非常高级的。
史思明的玩法则是“剑走偏锋”。
他为了避债,企图逃去奚部,途中被奚人的巡逻骑兵抓住了。
奚逻懒得和他啰嗦,想要干脆杀了他算了。
史思明开启史诗级忽悠:我是东土大唐派来的使者,要见你们的王!
史思明神态自若,逼格很高!“吹牛装逼,法力无边”,奚人的巡逻骑兵被其诈住,急忙带去见了首领。
见到奚王,史思明拒绝下跪:老子是大国使者,下什么跪?
吹牛装逼,法力无边,奚王被其唬住,以贵宾之礼待之,并派一百多人跟着史思明去大唐“回礼”。
史思明继续装逼:您如果只派些没有什么名望的人去,也是无礼呀!不如派名将琐高去吧!
吹牛装逼,法力无边。奚王被其唬住,派琐高一起跟着史思明走了。
回到大唐境地,史思明向唐将汇报:这帮家伙托名朝拜天子,实际上是来袭击我军的。将军,先下手为强呀!
唐将没有核实(其实也是无法核实,因为翻译就是骗子本人),直接把这些奚人拿下!
史思明原本只是躲债、求生,结果一番忽悠,反而把大唐屡屡兴兵马拿不下的敌名将琐高拿下了,立下大功!
于是,史思明与安禄山一样,都被刮目相看,收在张守珪帐下了!
他们一起在张守珪手下作捉生将,也就是侦察兵指挥官,算是又走到了一起。
就这段来看,安禄山、史思明,风格迥然不同。但凭二人的才干,都绝不会是泛泛之辈!
被发小活活比下去
然而,此后,两人的“进步速度”却逐渐拉开了差距。
安禄山更善于钻营,善于结交大人物。
他先是讨好张守珪,成了张的义子,后又讨好杨玉环、唐玄宗,深得圣人喜爱,平步青云。
如此,安禄山最后混成了三镇节度使,一人掌管天下1/4的兵马,成为天下最有实力的人物之一。
史思明呢,虽然多立战功,但提拔一直比安禄山缓慢。
不过,安禄山要培植自己的势力,自然也要栽培史思明。
因此,跟着安禄山,史思明也得以面见天子,并逐渐升官。
到安史之乱爆发前,史思明刚刚成为平卢军使了。
据说,史思明第一次见唐玄宗时已经40岁了。唐玄宗摸着他的背说 :你的富贵在后面!
这说明:唐玄宗认为,史思明得到的地位与其军事才能不完全相匹配。因此史思明还有富贵在后。(后来史思明的富贵却是“称帝”,这大约是玄宗无论如何想象不到的吧。)
后世关于安禄山的故事,大多数是关于他如何混迹官场,钻营进步的。
这些故事既八卦,又“贴近生活”,自然是最吸引眼球的了。
然而,史思明这方面并不擅长,没有留下什么故事。
因此,他在后世的“流量”不及安禄山,也就自然而然了。
卓越而不顶尖的军事表现
如上章所说,史思明的进步不是特别快,到安史之乱爆发时,就职务而言,他远不是叛军的“二号人物”。
然而,史思明的本事,发小安禄山最清楚不过了!
因此,叛乱发动后,史思明为先锋,一路南下。
叛军十一月九日在范阳起兵,十二月十二日即袭取洛阳,前后才33天!先锋史思明居功至伟!
此时,河北地区的军民起兵反抗安禄山。在颜真卿、颜皋卿兄弟的带动下,河北二十三郡,有十七郡起兵,兵力达二十余万,形势大振!
安禄山遂派史思明还定河北。
史思明只带了三千精骑回援,会合蔡希德,就攻破常山,连破各郡!河北合计二十万义军,完全被史思明压制了!
3000精骑,以少击众,各个击破,压制住20万义军,史思明的军事才能可见一斑!
然而,因为有李光弼,所以史思明可不敢称“天下第一”!
李光弼率步骑万人,弓箭手三千人出井陉,收复常山,随后,与史思明的两万精骑大战!
史思明用尽方法,就是奈何不了李光弼,结果,郭子仪东援,史思明大败而回。
此后,郭子仪、李光弼合军,史思明率战率败!
仅仅嘉山一战,史思明就被斩杀四万余人!
可以说,如果不是唐玄宗犯混,潼关失守,长安沦陷,此时被困于博陵的史思明估计就要止步于此了!
这一回合,史思明完全被李光弼从正面比了下去!
很快,二将下一回合角逐又开始了!
长安失守后,郭子仪回灵武,李光弼守太原。
史思明在平定河北后,来攻太原!
当时,李光弼只有团练不满万人(主力被郭子仪带去了灵武),而史思明的叛军有十万!
然而,史思明想尽了办法,就是奈何不了李光弼。
当然,后来的事实表明:面对李光弼,攻不下并不丢人。
因为,史思明离开太原前线后,李光弼反击,斩杀蔡希德七万人!
看来,史思明的将略,在叛军中确实首屈一指,但确实不及李光弼,所以,难称顶级!
成为叛军之首
尽管史思明功劳不小,但其实,单以战功论,叛军之中,还有不少人功劳在其之上。至少,在灵宝一举歼灭哥舒翰十万大军的崔乾佑,其功绩就在史思明之上。
就兵力而言,当时,史思明在后方的兵力不过十万余人,不比其他将领多。
史思明成为叛军之首,并不是靠着战功,而是安禄山的失误。
原本,安禄山以范阳节度副使贾循镇守后方,然而,贾循受到颜杲卿的影响,一度要反正,结果被除掉了。
于是,史思明就留守范阳,成了留守叛军老巢的人。
一来,叛军一路南下,家属都留在范阳。
二来,安禄山等人有一个习惯:掠夺的财富,纷纷送到老巢去!
因此,史思明的实力膨胀起来。
尤其在安禄山被儿子所杀后,一些将领纷纷率军离开安庆绪,到范阳投奔史思明。
因此,史思明虽然名义上是安庆绪的臣下,但他实际上已成为叛军最有实力的一支!
反正失败
然而,史思明其实并没有下定非要反唐的决心。
因此,安禄山死后,他粉碎了安庆绪夺范阳的计划,宣布归唐了!
一时间,河北除安庆绪的相州外,全部归唐!
然而,朝廷认为史思明与叛军勾连,必然还要造反,遂设计除掉他。
结果,东窗事发,事情泄露,史思明再次起兵!
其实,史思明归唐,是大唐的一次机会!即便大唐信不过他,也不应这么早就动手!
朝廷完全可以先平定安庆绪,再慢慢对付史思明!
朝廷更可以在安抚反正诸将之心后,再慢慢对付史思明!
过早动手,不但使史思明再次造反,也使原本也跟着降唐,但人心未定的叛军跟着史思明再次造反!(史思明归唐时,有兵八万五千;再反时,起兵十三万!)
史思明反正不成,“被逼造反”,其失在朝廷。
称帝
史思明再次造反后,开始图谋安庆绪。
当时,大唐正围攻安庆绪于邺。
史思明以援救安庆绪为名,靠近战场,待机而动!
这一次,唐军集结了九节度,二十万大军,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悉数集结于此。
然而,大唐却未设主帅,各节度使各自为战。
结果,史思明一举击败唐军,解邺之围!
郭子仪、李光弼,都已证明其将略在史思明之上。
二十余万大军,兵力远在史思明十三万军之上。
然而,遇到朝廷的胡乱安排,精兵良将都是浮云!
李光弼强于史思明;郭子仪强于史思明;但朝廷瞎安排+郭子仪+李光弼却弱于史思明!
这个公式,在后面还会得到验证!
验证公式之前,史思明把安庆绪收拾了,自己称帝了!
大战李光弼:胜负之手
其后,史思明反攻,直逼洛阳。
李光弼放弃洛阳,率军退到洛阳北的河阳。
如此,史思明如果西进,李光弼就可侧击其后,可谓“猿臂之势”。史思明遂留下,集中兵力再次拉开了与李光弼的大战!
没有朝廷瞎指挥,李光弼还是不怕史思明的。
自759年十月到760年四月,史思明用尽办法,就是拿不下李光弼!
史思明,到底还是比不上李光弼呀!
然而,朝廷的瞎指挥又来了。
朝廷要求李光弼发起反击,收复洛阳。李光弼表示“贼锋尚锐,未可轻进”,被否,被迫出兵。
结果,在邙山,仆固怀恩与李光弼就列阵一事争论不休,史思明一波冲来,大败唐军!
于是,叛军几有直逼潼关之势!
看起来,史思明有机会复制安禄山当年攻破长安的“伟绩”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害了!
史思明被杀前,曾经感叹:我马上就要攻破长安,灭亡唐朝了,你到那时再动手不是更好吗?
然而,哪有那么多如果,史思明,就在其最辉煌的时候,没了。
史思明与李光弼多次大战,然而,到了关键时刻,对全局起关键作用的胜负之手,却是“场外因素”:朝廷的瞎指示、叛军的内讧···
后世许多史家认为:史思明“其才力元出禄山上”。
《剑桥中国史》甚至认为,如果史思明不死,他或许能灭了大唐。
这些评价都显示出:史思明的才能确实很强,叛军在其领导下,其危害并不弱于安禄山!
然而,后人提及安史之乱,依然主要提安禄山。
人们大多知道世上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但很少人知道第二高峰。
而史思明,则在方方面面都是“第二”。
在叛军地位中,安禄山早早崛起,他只是跟着安禄山混出头的。
在军事才能上,李光弼又能压其一头,他也只能成为李光弼故事的“背景板”。
就八卦而言,史思明不善钻营,他没有安禄山那么多的“绯闻”、“故事”。
就“坏”而言,他也没有“坏”得那么彻底。他一度归顺,最后被逼反唐,其主要责任在朝廷!
因此,尽管影响大、能力强,但他“流量”不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今日推荐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