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明朝最富盛名的女子之一,一路从官家女晋升为太皇太后,历经六朝,还曾辅佐过仁宗、宣宗和英宗三代帝王开创盛世,后世因她堪称传奇的人生经历,赞颂其为“女中尧舜”。这名奇女子便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张氏。
张氏出身明朝官家,但其父亲张麒仅仅只是当朝一介兵马副指挥罢了。张麒不事经营,因此家道其实非常清贫,但也十分清白。在家人们的耳濡目染下,张氏也成长为落落大方且温文尔雅的闺中碧玉。当时朱元璋亲自为孙子朱高炽挑选妻子,听闻张家有如此合乎他心意的千金,便大手一挥,包办了朱高炽和张氏的婚姻。不多时,朱高炽被册立为燕王世子,而张氏也因此从官家女晋升为世子妃。
二人婚后相敬如宾,恩爱如胶似漆,在四年后便生下了长子朱瞻基。传闻张氏临盆的当晚,燕王朱棣曾梦见父亲朱元璋与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并交付了一块“大圭”给他。美梦初醒,朱棣止不住嘴角上扬,正准备再次回味时,突然侍人敲响他寝室的门,向其报告:张氏今晚为朱家生了个大胖小子。朱棣一听,连忙赶去抱这个讨喜的孙子,甚至连睡衣都忘了换下。
朱棣相信朱瞻基的到来,预示着他的美梦兴许有实现的一天。于是朱棣发动惊动世人的“靖难之役”,由此上位成为明成祖。长子朱高炽受父荫成为太子,而张氏因此晋升成为太子妃。在此期间,张氏又为朱家生下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分别是朱瞻墉、朱瞻墡和嘉兴公主。
朱高炽能够顺利以太子身份继位,其实有张氏的一份功劳。当初朱棣曾经有过废除朱高炽太子之位,传位于次子朱高煦的想法,但是看着孝顺的儿媳和讨喜的长孙朱瞻基,最终还是没有将想法付之行动。毕竟张氏作为朱家儿媳,对公婆总是毕恭毕敬,勤恳地将家族杂事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且张氏心系子女教育,尽心尽力将朱瞻基培养成了优秀的皇室继承人。加之朱高炽在张氏的监督下也从未做过什么出格之事,让朱棣找不到任何理由废除太子。
朱高炽很顺利的在朱棣去世之后,继位成为明仁宗,而张氏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张皇后。天下之父母都是贤能之人,在朱高炽和张氏的治下,朝廷之上平反了许多曾经的冤假错案,废除了此前不合理的苛政,同时还停止了曾经的大规模用兵,种种举动让世人得以喘息,疲惫不堪的国家也因此可以休养生息,为此后的“仁宣之治”铺垫了坚定的基础。
朱高炽是短命皇帝,在位八个月就患病去世,撒手人寰了,于是长子朱瞻基接替了父亲的位置,是为明宣宗,于是张氏转变为皇太后。朱瞻基在父母膝下承蒙关爱,时常见到二人共议政事,母亲也曾多次给父亲提出中肯的建议。因此上位称帝之后,也会虚心找母亲共同商讨手中在处理的国家大事。
张氏辅佐儿子期间从未膨胀,虽然参政但却从不乱政,虽然深受儿子信任但却从未要求过分的权力,母慈子孝是大明王朝世间传颂的一段佳话。张氏教育儿子要谦恭,于是在朱瞻基治下的朝堂之上,出现了贤能老臣辅助新帝,新帝着重礼遇贤臣的盛况。朱瞻基没有辜负父亲的努力,在其筑建的基础上,实现了国泰民安的“仁宣之治”盛景。
张氏白发人送黑发人是在朱瞻基在位的第十年,她在丧子之痛中见证了孙子朱祁镇,即明英宗的继位,她的身份再次提升,成为世人恭之敬之的太皇太后,继续在朝臣期许中,以其贤明和聪慧之能辅佐少年天子管理大明王朝。
朱祁镇成为天子时,不过才九岁,还是心性不稳,不谙世事的年纪。朝臣并非怀疑少年天子的潜力,但是顾虑于其年幼,每当有必须要皇帝来定夺的政事,他们还是会参考张氏的建议,毕竟张氏辅佐明仁宗和明宣宗共建盛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甚至曾有大臣向她谏言,让她在朱祁镇能自理朝政之前垂帘听政。
张氏感谢各位大臣对她的高度信任,但她一直奉行不过度干涉的理念,以垂帘听政会“坏祖宗规矩”为由,拒绝了大臣的谏言。但她深爱大明王朝,因此也不能全然放心年幼的朱祁镇,于是继续在合适的位置和恰当的时机,给朱祁镇以合理的指点。此间张氏知道朱祁镇深受太监王振谗言影响,为除当朝隐患,严惩王振以让朱祁镇清醒。
最后,张氏在正统七年(1442)也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在献陵回到了明仁宗朱高炽的身边,被谥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昭圣昭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