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司隶校尉这个职位是在看《三国演义》时,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当时就感到很奇怪,只看名字“校尉”好像并没有多么“高大上”,那么曹操、李傕为何都要自领司隶校尉呢?就连蜀汉的诸葛亮在张飞死后也担任此职,难道这个职位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后来查阅了一些典籍才知道,司隶校尉的权力之大,超出我们的想象!
司隶校尉产生的背景
据《北堂书钞·设官部》记载,司隶校尉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当时丞相公孙贺得罪了“长安大侠”朱安世,被其揭发勾结诸邑公主、阳石公主等人,以木偶人诅咒汉武帝。因为此案牵涉到两位公主和当朝宰相,汉武帝觉得御史大夫不便审理,于是专设司隶校尉以查之,宠臣江充成为第一任司隶校尉。
随后,司隶校尉在督治阳石公主等人的案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审理结果甚合武帝心意,于是司隶校尉这一职位便被固定下来。
司隶校尉历史钩沉
西汉时期
司隶校尉初置时,官品并不高,位在比二千石的司直(丞相属官,专司检举不法)之下,但是却有皇帝钦命持节使者的身份。也就是说,司隶校尉位不高权却重。此时的司隶校尉还仅有督察权,“督察皇太子、三公以下百官”和御史大夫职权差不多。
尽管如此,司隶校尉的设置还是遭到了贵戚诸王的一致反抗,司隶校尉的工作开展遇到了瓶颈,毕竟手中无兵,再有皇帝的撑腰,也无济于事。于是汉武帝又给司隶校尉加码,“乃以中都官徒奴千二百人属焉”,这样司隶校尉就不仅有了督察权,还有了逮捕权和惩治权,“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郡国,无所不统。”
江充在惩办太子巫蛊之狱中,就充分运用了这一巨大的权力。但太子刘据被逼谋反,让武帝意识到司隶校尉权势太重,遂“罢其兵”,剥夺了司隶校尉的徒兵权,但保有“钦使”的身份,其任务是持节督察长安在内的京师地区,仍有纠察、弹劾百官之权。
这一时期的司隶校尉实际官职在九卿、三辅及京辅都尉之下,甚至也在丞相司直之下,但在朝会时,却位居九卿之前,与司直并迎丞相、御史大夫,这也是司隶校尉地位的特殊之处。
不过,由于司隶校尉失去了徒兵权,所以权利全靠皇帝的支持、信任,得到宠信,可压百官,失去支持,就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比如汉宣帝时的司隶校尉盖宽饶,初始以吏民为耳目,侦察百官,“皆恐惧莫敢犯禁”,但一朝失宠,就受政敌陷害而入狱,最后引刀自杀。
到了汉元帝时期,司隶校尉的地位再一次降低。元帝初年,诸葛丰(诸葛亮祖父)任司隶校尉,“刺举无所避”,京师为之语:“间何阔,逢诸葛。”元帝对诸葛丰的政绩也非常满意,特加光禄大夫头衔以资鼓励。但在初元四年,诸葛丰因得罪外戚许章,而遭到去节处分,“收丰节”,甚至当诸葛丰表示不服,直接被元帝贬为庶民。
自次之后,司隶校尉之“节”被剥夺,“司隶去节自丰始”。此后,司隶校尉虽然有督查、劾举之责,但已失去皇帝钦命使者的身份,其地位已与州部刺史相似。在元帝时期,司隶校尉所举不法事也很少得到认真处理。
到了汉成帝时期,司隶校尉的处境更加不堪。比如王尊任司隶校尉时尽职尽责,但由于上书弹劾太仆令石显,被成帝认为是中伤大臣,贬为昌陵令。再比如丞相司直翟方不到一年就连罢两位司隶校尉,说明此时的司隶校尉已是威权扫地。甚至,成帝在元延四年直接下诏“罢司隶校尉。”
虽然,汉哀帝时又重新设置,但此时的司隶校尉已经去掉校尉头衔而单称司隶,地位也有原来的“奉使命大夫”改为“属大司空”,其职责仍是督查百官,但权势与武帝时不可同日而语。
东汉时期
由于光武帝刘秀曾被更始帝刘玄任命为司隶校尉,所以东汉建国后,司隶校尉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刘秀甚至为提高司隶校尉的地位,废除了丞相司直一职,而且为了表示司隶校尉的尊严,朝会时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都有专席,史称“三独坐”。同时还对司隶校尉与公卿相处时的礼仪做了明确规定:“司隶校尉诣台廷议,处九卿上,朝贺处九卿下,陪卿上。初除,谒大将军、三公,通谒持板揖。公议、朝贺无敬。”
也就是说,“廷议”这种议政的时候,司隶校尉的位次在九卿之上;朝贺、公议这种礼仪性的集会,位次在九卿之下,但对大将军、三公仅是持板作揖,仍是“无敬”。
纵观整个东汉时期,司隶校尉威权极重。不仅常常弹劾三公等尊官,为“百僚所畏惮”,而且出则为帅,入则掌羽林卫。比如汉桓帝谋诛大将军梁冀,派司隶校尉张彪率兵围困梁冀住宅,将他杀死。再比如,汉灵帝外戚何进欲诛宦官,以袁绍为司隶校尉,袁绍果然尽灭宦官。
司隶校尉在东汉时也被称为“雄职”,李傕专政时自领司隶校尉;曹操在夺取大权后,也领司隶校尉以自重。
三国时期
曹操当权后,司隶校尉权势进一步扩大。按照级别,司隶校尉排在九卿之后,但在朝会时,大臣们坐在宫殿的正南门外,这时司隶校尉坐在九卿的上首,一个人单坐,比东汉时的“三独坐”更为显要。
由于曹操自领司隶校尉,所以其属官有100多人,远远超过东汉时的37人。
同时,司隶校尉还领司州事。司隶校尉作为京师官员,不仅监控着三辅、三河、弘农等京城四周,而且有独立权利领司州事务。司州是汉末十三州之一,辖区包括当时重要的东汉首都洛阳、曹魏时期的实际政治中心邺城、开封等。
所以司隶校尉还相当于京冀地区的卫戍长官。蜀汉的张飞、诸葛亮先后担任司隶校尉就是这个原因。
西晋时期
司隶校尉在西晋时职务与两汉基本相同,至东晋罢废。
司隶校尉与明朝锦衣卫、清朝步军统领比较
清代福格在《听雨丛谈》中说:“步军统领,秩如汉之司隶校尉、明之锦衣卫,虽武职二品,威权甚重。”
此言好像说司隶校尉与步军统领、锦衣卫差不多,其实司隶校尉最盛时权力之大要超过步军统领和锦衣卫之和,如果再加上一个御史大夫,还差不多。
首先我们来看锦衣卫。
锦衣卫是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洪武十五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并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从职责上来看,锦衣卫首先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由将军、校尉和力士组成;其次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侦伺一切官员;最后还作为间谍从事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
但锦衣卫并无弹劾之权,虽然它侦缉百官,但明面上它仅是皇帝的仪仗队,私下里是特务机构,在朝堂上并没有多少发言权,明朝最高监察机关实际上是督察院,首脑是左都御史,它才有弹劾大小官吏的权利。
而且,锦衣卫统领指挥使仅是正三品,官秩在六部尚书之后,地位更是远远不如,朝堂“廷议”根本没有其座位,更不用说专席独座。而司隶校尉是“封侯、外戚、三公以下,无尊卑”。
其次,再来看步军统领。
清代的步军统领实际上就是我们熟知的九门提督,它的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由于清朝的特务机构——粘杆处,相对比较弱势,所以步军统领除了执掌京城守卫,还承担了一部分特务机构的职权,有巡查、缉捕、审案、监禁等职责。
但步军统领相比司隶校尉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它既无侦缉百官的权利,也无领司州事的权利,司隶校尉可是“职在典京师,外部诸郡,无所不纠。”所以,步军统领只相当于司隶校尉一部分“掌羽林卫”的职能。
最后,再来说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是明代之前御史台的最高长官,负责监察百官。
虽然御史大夫品级是中二千石,高于司隶校尉的比二千石,算是司隶校尉的直属上级,但职权却远低于司隶校尉,就算仅从监察这一项职能来说,司隶校尉可以监察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却不能监察司隶校尉。其他的徒兵、持节就更不用说了。
综合来说,司隶校尉在作用上类似于三公九卿中的御史大夫,拥有监察百官的权力。但是,相对于御史大夫,司隶校尉更偏向于武职,其属官有从事、假佐等,甚至还包含了1000多人的士兵队伍,所以从这点上又可类比明朝的锦衣卫。
除此之外,司隶校尉领司州事、卫戍京畿的职能又堪比清朝的九门提督。这一点往往被人忽略,有独立权利领司州事务,就意味着司隶校尉有相对独立的大后方,在某些方面不受京师节制,在京师有变时,可以作为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为皇帝保驾护航。这也是当年张彪能够兵围梁冀大将军府的底气所在。
所以,要问司隶校尉的权利有多大,可以用锦衣卫、御史大夫、九门提督三者的结合体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