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财经 人口经济学/人口减少 “鸡娃”长存

人口经济学/人口减少 “鸡娃”长存

人口经济学/人口减少 “鸡娃”长存

中国教育部7月份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幼儿园28.92万所,比上年减少5610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27.55万人,比上年减少177.66万人。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孩子的养育成本和教育成本过高,严重压抑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而教育成本过高,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鸡娃”现象越来越普遍。所谓“鸡娃”,是指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考上好的学校,不断给孩子安排补课,不停地让孩子去努力拼搏。

有人认为,随着中国出生人口不断减少,每个人能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变得更多了,上大学更容易了,所以“鸡娃”现象也会减少。这种观点错在哪里呢?

首先,鸡娃现象不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够。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人,而2022年中国出生人口只有956万人。也就是说,现在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超过出生人口,将来大学教育资源必然是过剩。但现在上大学已经不是竞争目标,上名牌大学才是竞争目标。人口减少,导致创新机会也会减少,排名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其次,上述观点以为教育资源是固定不变的。可是随着出生人口的减少,先是幼儿园,接着是小学和中学,然后是大学也会逐步减少或撤并。农村人口的减少就能说明这个问题。2012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报道: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在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中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过度的学校撤并导致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人口减少,找工作也不会更容易。因为就业机会都是人创造出来的,人口减少了,就业机会和晋升机会也会减少,好的就业机会和晋升机会,就只能会更加竞争激烈,教育也会更加内卷,鸡娃会更严重。一个家庭的孩子越少,每个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和教育成本越高。少子化也会降低家庭风险承受度,窄化职业选择范围,让家庭越来越集中选择那些所谓“铁饭碗”的职业(例如报考公务员),在一些发展空间有限或提升意义不大的职位上高度竞争。

要减少鸡娃现象,关键还是要进行教育改革。

首先从取消中考和缩短学制开始。如果没有中考的择校压力,那么鸡娃现象就会减少,整个教育的效率也可以大幅度提高。因为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现在很多知识不需要死记硬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学。笔者的建议是小学阶段提速一年。

其次,大学教育通识化和普及化。大学教育主要培养学习能力和生活在复杂社会的各种技能,所以不分专业和文理都应该学习大量的基础必修课,即实现所谓通识化。用大学生毕业能力考来取代高考,作为择业和研究生院录取的主要依据后,名牌大学研究生院的入学竞争预计还是会很激烈,大学生也会更努力学习,这正好解决了当前大学生不努力学习的问题。

少子化与鸡娃是共生现象。2022年韩国生育率只有0.78,全球最低,而鸡娃最严重的国家也是韩国。韩国近年来出生人口不断减少,总人口也已进入负增长,但韩国的鸡娃现象越来越严重。今年6月18日韩国儿童保育与教育研究所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本着让孩子“不输给同龄人”的想法,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中,选择让孩子在私营教育机构接受培训者占比快速增长。

中国也是如此,孩子少了,但是对于名牌大学的竞争愈演愈烈。独生子女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的全部希望,他们从小就面临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压力,鸡娃会更厉害。另一方面,鸡娃越严重,养娃压力越大,生育率也会越低,造成恶性循环。

鸡娃和教育内卷的根源,是高考和中考的压力,使得家长承受巨大的孩子升学压力,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给孩子补课。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间几乎是世界上最长的,2018年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调查统计中得出,中国(不含港澳台)15岁学生平均每周的学习时间将近60个小时。

教育内卷给学生和家长造成金钱和时间的负担是拉低生育率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配图分析比较了世界上不同国家或地区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生育率的关系,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东亚国家的作业时间比较长,生育率则相对低,而欧美国家的学习时间比较短,生育率相对高。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生育率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总之,人口减少不会导致鸡娃现象减少,因为鸡娃是对于排名的竞争。人口再少,也会有第一名、第二名的竞争。要减少鸡娃现象,关键是要进行教育改革。取消中考和缩短中小学学制以后,家长不用为孩子的中考和高考那么操心,压力也会小很多,鸡娃现象会减少,养育成本和教育成本会降低,生育意愿也会提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人口经济学/人口减少,“鸡娃”长存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人口经济学/人口减少,“鸡娃”长存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人口经济学/人口减少,“鸡娃”长存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