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民为贵,君为轻:明太祖以民为本,为何明朝还有很多人无家可归?

民为贵,君为轻:明太祖以民为本,为何明朝还有很多人无家可归?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流民指的是没有自给自足的能力,四处流浪,居无定所的人。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在中国还是世界各地都有这样的人。

当这样的人达到一定的数量时,社会就会存在大量安全隐患,所以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

早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就已经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了,尤其是在明朝,历任皇帝都重视这个问题。

流民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被高度重视,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单独来分析明朝的流民问题呢?

这是因为明朝是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产生流民的原因是非常特殊的,它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下面就让我们结合这两点来详细看一下,到底是怎样的天灾和人祸导致明朝流民不断。

一、天灾:明朝经历的自然灾害在史上排名非常靠前

在相关资料中有这样的记录,发生在明朝的自然灾害多达1101次,其中以水灾、旱灾、地震、雹灾最为频繁。

在明朝享国运276年当中,这四种灾害发生的次数相加就高达647次,占比达到了58.7%。

据此我们就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在明朝统治时期,等于平均一年全国就发生2.3次这样的自然灾害,这还是把其他自然灾害排除在外计算出来的数字。

据史料记载从商朝一直到民国所发生自然灾害的统计数据中,明朝发生自然灾害的次数仅次于清朝,位居第二。

另外一条数据则表明明朝经历了两次小冰河期,平均温度比现在最多低了二摄氏度。

综上两方面,我们能够分析出在明朝统治的276年当中,粮食减产,家园被毁,田地颗粒无收,大批百姓挨饿受冻,流离失所也是在意料之内的事情。

这对靠土地吃饭维持收支平衡的明朝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然而,天灾带来伤害却不及人祸的万分之一,人性的贪婪,才是让大批百姓走上逃亡之路,甚至因为饥饿,发生人吃人现象的罪魁祸首。

二、人祸:战争破坏了社会秩序,致使流民产生

元朝末期统治者无休止的掠夺和自然灾害的频繁爆发,让明太祖朱元璋深受其苦,于是朱元璋奋勇起义,推翻了元朝统治。

他于1368年建立了明朝,定都南京,在朱元璋统治的三十余年里,朱元璋极其体恤流民。

朱元璋提倡国之根本为民,民以食为天,如果有田种,能吃饱饭,没有一个百姓愿意流离失所,朱元璋自己就曾深受其苦。

同时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地方上有自然灾害等发生时,也是由朝廷拨款,赈灾放粮。

朱元璋统治的明朝初期是处在一个恢复社会秩序的阶段,通过给流民分土地,鼓励流民到战后受损严重的地方去种田,给予减免税赋。

不仅分配责任田,还允许流民只要有能力再耕种的朝廷还可多分土地,流民耕种多余的土地,朝廷不收税赋。

朝廷给这些分得土地,从流民变为自耕农的百姓登记造册,便于管理。

初时百姓自给自足,对朱元璋的统治很是满意,对朝廷收缴的税赋也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可见朱元璋此时已经将明朝的社会秩序恢复到一定程度了。

朱元璋屯谷备荒的方案也有了一定成果,此时朝廷尚能拿出足够的粮食去赈济灾民,就在这一切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之时,朱元璋又做出一件事。

日后这件事足以让他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毁掉,这件事就是授予藩王,给予厚禄和优渥的封地。

朱元璋的原意是想着给这些藩王足够的兵权、肥沃的土地和特权,他们应该非常愿意镇守边关,敌人若犯边境藩王也可奋起杀敌。

想法很美好,可是他却想不到之后朱允炆的“削藩”,再度引发了一场战争,把他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彻底摧毁。

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此时他已明显感觉到藩王的权力过大,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进行削藩。

其中最大的藩王——燕王朱棣是受影响最大的人,于是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靖难之役”。

也正是此一役,令朱棣夺取了帝位,成为了明成祖,而朱允炆则逃往他乡,自此杳无音讯。

朱棣的这场战争让好不容易缓过一口气的百姓再次流离失所,所以他们对燕王和燕军天然就带着敌意。

然而朱棣为了自己能够长治久安地统治大明江山,也为自己继位的“合法化”,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对流民的安抚之计,但这已经流于表象化了。

虽然朱棣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让流民得到了土地,但是这些都是为了日后增加赋税和徭役以供朱棣挥霍而做的前期准备工作。

此时朝廷也不再过多的为地方提供赈灾粮款,只能靠地方政府自己解决,而这正是流民数目增多的主要原因。

三、当权者贪得无厌,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

有句俗话叫“人心不足蛇吞象”,我觉得把这句话用在明朝当权者身上再合适也不过了。

明朝中后期宦官当道,魏忠贤等人权倾朝野,且富可敌国,而像魏忠贤这样的贪官,明中后期数不胜数。

后来清朝就吸取了明朝的这个教训,立下宦官与后宫不得参政的规矩,为的就是防止宦官欲壑难填,导致亡国。

魏忠贤就是一个代表人物,以他来说明明朝中后期皇帝懒政的程度和贪官宦官乱权的这种现象,借此引入正题。

就是因为当权者欲壑难填,才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流民数量有增无减,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稳定的因素。

明朝的王孙贵族大多通过兼并土地,即兴建皇庄、征收田地当作王府田地,简称王田。

还有征收田地当作将军府邸等田地,简称勋戚,与中官庄田来达到敛财的目的,大量自耕农手中的田地被剥削,而征收上去的田地又不给地方官府缴税。

此时朝廷又让地方经济自主,大量田地被王孙贵族夺走,大量自耕农再次变为流民,奔走逃亡大半。

地方官府又不据实上报,仍要缴纳和之前一样的税赋,剩下的自耕农缴纳赋税的基数大幅度增加,于是加剧了新流民的产生。

综上我们就不难发现,是天灾和人祸的共同作用,才导致了明朝产生大量流民的结果。

虽然明宣宗和明孝宗做出过补救措施,但是这些问题已经根深蒂固了,见识受限的二位皇帝也未能力挽狂澜,明朝就此滑向了深渊,再也没有爬出来过。

明朝朝廷虽有救济措施,但奈何执行不到位:最终变成一纸空文。

在明朝对流民进行安抚的方式主要是蠲免、赈济、调粟、安辑流民这四种方式。

朱元璋和朱棣都相继采用过这四种方式,别的皇帝也或多或少采用过,短期内能够快速见成效,但是长期应用效果却不佳,流民的数量还是没有减少。

虽然朝廷有对流民的安抚政策,但是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明朝中后期万历皇帝懒政,将特权交给奸佞宦官行驶,可想而知后果如何。

这些官员关心的只是自己的钱包,而国家大事则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内。

朝廷奸佞当道,地方官府不作为,财政混乱,地方官员与贵族乡绅同流合污,救济的物资怎么可能到得了流民的手中。

即使朝廷有再好的救济政策,到了奸佞和不作为的地方官府这里也会变成一纸空文。

结语:

大量流民的产生,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明朝统治者的统治,有忠臣良将意识到了这一点,纷纷向皇帝上书。

可是皇帝偏信奸佞,不采纳他们的谏言,大量流民诱发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是引发阶级斗争的导火索。

联想到之前的新冠疫情时期,虽然一些企业及个人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但在国家的帮助下,我们安然度过了疫情的三年。

也正是因为有国家的帮助,因此才没有产生“流民”,我们的生活才能一如以往地稳定下去。

参考文献:

《明实录》

《明太祖集》

《明史》

《中国荒政全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明太祖,明朝,民为贵,统治,自然灾害,朝廷,土地,百姓,流民,朱棣,明朝,朱元璋,朝廷,流民,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明太祖,明朝,民为贵,统治,自然灾害,朝廷,土地,百姓,流民,朱棣,明朝,朱元璋,朝廷,流民,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明太祖,明朝,民为贵,统治,自然灾害,朝廷,土地,百姓,流民,朱棣,明朝,朱元璋,朝廷,流民,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