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兴亡一直都是被百姓所津津乐道的历史,而在隋朝的开国皇帝在称帝后短短十年不到的时间,便统一了中国。
之后更是一手创造出了“开皇之治”的景象,然而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隋朝的强大与富饶之中时,隋朝却很快便轰然倒塌,享国仅仅三十七年。
隋文帝杨坚
隋朝“二世而亡”,那么隋朝的第二任皇帝隋炀帝,又是如何亲手终结“盛世”的呢?
短暂的隋朝历史
大定元年,杨坚称帝,国号隋,北周灭亡。
随后随军南下,开皇九年攻入建康,俘虏陈后主,南朝陈灭亡。次年,岭南冼夫人率众归附隋朝,岭南得以平定。
自此,隋朝完成大一统,结束了中国近三百年的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
而完成统一中国这一伟业的隋文帝杨坚并未骄傲自满,反而更加的谨小慎微,励精图治。
他生活中勤俭节约,政治上整治官吏,清除贪官败吏,并且重定法律,简要刑罚;经济上更是持开放态度,重视经商的同时,减轻税负,令百姓在常年的战乱后得以休养生息。
正是在隋文帝的雄才大略的带领之下,隋朝发展的越来越好,最终呈现出了被后世歌颂千年之久的“开皇之治”的盛世景象。
而杨广虽然在最初并不是太子,但是他善于隐忍与伪装。在经过杨广的精心策划后,他成功的得到了隋文帝与皇后的喜爱,因此最后成功令隋文帝废除了原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
不得不说,隋文帝的能力再强,在识人这一点上,是栽了跟头,在隋文帝死亡后,杨广得以继位。
虽然杨广是靠设计才夺得的皇帝之位,但是他本人也是有一定的志向,那就是为隋朝开拓更多疆土,令隋朝能够强大的屹立千秋万代。
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杨广将“大业”作为了自己的年号。
说干就干,杨广继位不久,便立刻召集大臣商议营建东都洛阳,第二年就迁都洛阳,之后更是将洛阳作为中心,开凿隋唐大运河。
迁都洛阳、修建隋唐大运河、筑长城、修驰道、通过讨伐扩大隋朝疆土……
杨广继位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大动作,对于后世来说,这些举动都是功在千秋的好事,然而却正是杨广口中的这些所谓的“伟业”,令隋朝迅速迎来了毁灭。
盛世伟业
大业元年,隋炀帝决定迁都洛阳,虽然这一项浩大的工程在《营建东都诏》中被描述为洛阳“控以三河,周以四塞”,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地位。
洛阳建成之后也确实利在千秋,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多的城市之一,号称“十三朝古都”,但是这些都无法掩饰营建洛阳对隋朝带来的沉重影响。
杨广出生富贵,极尽豪奢,一点都不关心底层百姓的民间疾苦,为了满足杨广的骄奢淫逸,他下令相关的负责官员,营建洛阳速度要快,而且规模要庞大有气势,要足够奢华。
为此,投入营建洛阳的民丁达到了每月两百万人,所花费的人力财力数不胜数,洛阳建成之后,隋炀帝又开始以洛阳为中心,强行推动隋唐大运河的修建。
虽然这项工程并没有它听起来那般规模宏大,只是在前人开凿留下的河道基础之上进行疏浚,将若干天然河或者旧沟渠连通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但是依旧是一项耗时耗力的整体。
可是杨广却要求手底下官员迅速兴建隋朝大运河。这次和营建东都有所不同,若是说要求迅速营建东都是从防止有人叛乱,方便出兵这一目的出发的话,迅速兴建隋朝大运河就是完完全全为了杨广的一己私利了。
在杨广大肆耗费人力财力修建大运河的同时,他还命人造极端华丽奢侈的龙舟、楼船等,只是为了他能够用大排场去四处巡游。
为了满足杨广通过大运河游玩的愿望,加快大运河的修建自然“理所当然”的。
而因为刚营建完东都不久,民丁们又被强行役使过来日夜不停的修建大运河,过度的疲劳再加上长时间停留在水中导致的疾病肆虐,很多民丁闭眼睛可能就永远都醒不过来,死亡人数达到了惊人的一半之上!
而杨广仿佛并未直视这些劳役的死伤,在民丁夜以继日的劳动在河道之上时,杨广带领着后宫与卫队等大量人马沿着运河一路游玩,巡视修建进度。
在得到当地徭役不够后,就继续强行征召,有时就连老人与小孩都逃脱不了上河道的命运。
在杨广授命的的这一系列大工程之下,原本就经历长久征战的隋朝人民并没有迎来休养生息的机会,反而是过的愈加艰难,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而这些为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怨气都积攒在了百姓的心中,只等一个契机就能化为熊熊烈火烧灭这个刚建国不久的王朝。
三征高句丽
大业七年,刚刚从江都,也就是现在的扬州,回到洛阳,结束了巡游的隋炀帝一刻都不愿等待,立刻开始着手对征讨高句丽的计划。
征讨高句丽并不是杨广的一时兴起,为隋朝开拓疆土一直都是他的梦想之一,而高句丽是辽东强大的国家,杨广早就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了这个政权稳固的国家。
早年间曾经亲率过军队的杨广知道,高句丽实力也颇为不弱,但是隋朝经过隋文帝前期的积累,国力在杨广继位前几年达到了顶峰,这令杨广更加骄傲自满,不把高句丽放在眼里。
杨广打算一战就消灭高句丽,震慑隋朝周边的国家。他下诏天下军队集结在涿郡,并且不论远近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并且地方官员要征收足够的民丁与粮食,作为后勤。
迫于杨广的暴虐无情,这个命令在隋朝国内迅速得到执行,这样一来整个国内百姓又是苦不堪言。
隋军主要战斗人马集结了一百多万,这些并不包括辅兵与运粮部队,而征召的帮助大军运输物资的民丁达到了两百多万,近乎隋军的两倍!
据记载,隋炀帝征发江淮以南的民丁与船只,令路上挤满了民丁,运河上船只熙熙攘攘,日夜不休,死在路上的民丁“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到了进攻高句丽的时候,杨广自以为是,好大喜功,竟然命令将领在军事行动上无论大小,都要先请示他,而此时的隋炀帝并不在战场前线,而是远在后方。
而战场之上时机瞬息万变,当前线战况表奏到杨广面前并得到批示再传回前线之时,情况早就大不相同了。
还未开战之前,杨广就担心有将领独自率兵去争取勋赏,而将百万大军分为三道,令他们之间互通有无,互相牵制。
而高句丽凭借着对时机的把控以及团结,最终竟然以弱胜强,大胜于隋军。
隋史记载,宇文述与于仲文等九位将领所率军队总计三十万五千将士,战败返回辽东城时,只剩下了两千七百人!
第一次讨伐高句丽失败后,一向自以为“天选之人”的杨广接受不了这次惨败,无视了这次战争为隋军带来的巨大伤亡,也无视了比之更为严重的民丁伤亡,反而依旧我行我素,以破坏隋朝经济为代价,开始准备次年第二次征讨高句丽。
大业八年,第一次东征高句丽因为杨广的指挥无方失败。
大业九年,第二次东证高句丽因为杨玄感起兵反叛失败。
大业十年,第三次东征高句丽因为高句丽王表面请降实际为缓兵之计失败。
三次东征高句丽都在耗费巨额人力物力的前提下无功而返,点燃了隋朝百姓心中的怒火。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四处爆发,再加上隋炀帝的暴虐专政与荒淫无度早就令百姓对这个皇帝绝望,隋朝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杨广迎来了自己的死亡,到了这个时候,隋朝其实只是存在于名义之上,实质上已经走向了灭亡。
结语
隋朝享国三十七年,在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的手中先是走向了“开皇之治”的鼎盛时期,在隋炀帝杨广的手中迎来了终结。
历史上对杨广的评价褒贬不一,有认为在他主张下营建东都、修建大运河乃是千秋万代的功绩,也有认为他冷酷暴虐,穷奢极欲,不怜悯百姓,隋朝在他手上灭亡,是一位失败的皇帝。
事物都有两面性,对杨广的评价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应该一言以蔽之,我们在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还需要带入自己的思考。
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于皇帝来说,百姓就是那片水,历史也用事实告诉了我们,为官掌权者,若不能为百姓着想,令百姓过上好生活,那么迟早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抛弃,走向灭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