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六年正月,胡惟庸在姻亲李善长的大力推荐下接替汪广洋出任中书省右丞相。
当初跟随朱元璋的小主簿胡惟庸到达了人生巅峰。
洪武十三年,在巅峰上待了7年的胡惟庸因“专权树党、意图谋反”等罪名被明太祖朱元璋诛杀。
“树党、谋反”必然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绝不会一蹴而就。
这就很反常了。
大臣与何人饮酒、吃了什么饭菜都能一清二楚的朱元璋,肯定不会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对胡惟庸的不轨行为毫无察觉。
既然有所察觉,脾气不是很好的朱元璋为何忍了7年才杀胡惟庸?
根据朱元璋杀了胡惟庸后立即下令废除丞相的举动来看,他的图谋应该就是想要废除丞相。
诚然,始皇帝嬴政设立丞相后,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没有充分的理由、充足的时间证明丞相不该存在而贸然废除丞相,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图谋仅仅只是废除丞相的话,对胡惟庸的不轨行为忍个三年五载,理由就足够充分了、时间就足够充足了,何必要忍7年之久。
其实,除了废除丞相外,明太祖朱元璋还有两大图谋。
这两大图谋是削弱大都督府和清洗淮西集团。
大都督府设立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大明建立后得以保留,是明军的中枢,拥有调兵、统兵之权。
淮西集团是由最早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一批人组成,多为淮西子弟,文臣、武将皆有,原本只是老乡联谊会,朱元璋建立大明后,随着当年的淮西子弟变成了大明的淮西勋贵,淮西集团变成了朝堂上地位显赫、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
从郭子兴麾下的小兵一步步走向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定然不会容忍调兵、统兵之权集于大都督府和一群勋贵组成的政治势力的存在,所以,削弱大都督府、清洗淮西集团势在必行。
废除丞相、削弱大都督府、清洗淮西集团三大图谋中,清洗淮西集团的难度系数最高。
淮西集团崛起于元末的战争中,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大明建立后,淮西集团因此受益,不仅触角遍及朝内、朝外,还成为了明军的中坚力量。
这就意味着,明太祖朱元璋想要清洗淮西集团,必须在保证朝内、朝外拥有稳定形势的同时,还要培养出一支值得信赖的既能抵御北元军事威胁、又能压制淮西集团使其无法起兵反叛的势力。
洪武三年起,除皇太子朱标外的二十五位皇子相继被封王。
洪武九年十月,朱元璋令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吴王朱橚(洪武十一年改封周王)、楚王朱桢和其他被封王的皇子“治兵凤阳”。
洪武十一年起,秦王、晋王、燕王等王陆续前往封地就藩。
藩王就藩后,明太祖朱元璋都会赐其节制封地武将、兵马的玺书。
通过封王、治兵、就藩,明太祖朱元璋培养出了藩王这一支值得信赖的势力,再通过写明节制武将和兵马的玺书,藩王足以对外抵御北元的军事威胁、对内压制淮西集团使其无法起兵反叛。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忍了7年才杀胡惟庸,主要是因为藩王的成长需要时间。
“藩王节制封地文武将、兵马”的玺书一赐,胡惟庸和淮西集团的好日子到头了。
此时,胡惟庸是否真的谋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想要一举实现三大图谋必须给胡惟庸按上“专权树党、意图谋反”的罪名。
因为,大都督府掌握在淮西集团手中、丞相胡惟庸是淮西集团在朝中的代言人。
接下来,意图谋反的胡惟庸证明了丞相确实不该存在,那么明太祖废除丞相就理所当然了;看在忍了胡惟庸7年所受的“委屈”的份上,明太祖朱元璋通过分大都督府为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的方式来削弱大都督府,淮西集团应该没有意见;明太祖朱元璋以胡惟庸“树党”为借口清洗淮西集团更是合情合理。
站在巅峰的胡惟庸绝对想不到明太祖朱元璋对自己的算计如此之深,他天真的以为只要背靠淮西集团就能安享荣华富贵。
虽然迫于北元的军事威胁,明太祖朱元璋清洗淮西集团的过程耗费了近十年时间,但是,胡惟庸却忘了,一旦朱元璋开始清洗淮西集团,自己必将是第一个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