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隐藏条件+空调+惯性思维,但总体上差异还是很多的。
隐藏条件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已经太习惯于说纯电汽车的续航了,以至于忘记了,燃油车时代是从来不说续航的。你用燃油车没有焦虑,仅仅是因为600km的续航吗?当然还有其他潜在的条件。
纯电说600km往往意味着上限,而燃油说600km很多时候意味着下限。
a.首先是,纯电的600km和燃油的600km,原本就不是同一个体系下的产物。
这里涉及到一个事情叫”测试循环工况“,大意是把市面上那么多人,几十、几百、几千万人的实际使用工况按等比例缩放到20公里的数量级,每种工况大概是多少比例,占多少时长。
我们通过一个标准的测试工况,来横向对比不同车型的状态。
大概在2016年之前,主机厂用的都是NEDC---从名字你就可以猜出来,new euro,这是来自欧洲的标准,但欧洲的公路和我们有很大差异啊,所以到了我们,这个标准循环测试出来的油耗往往比真实油耗低很多,这也是从前燃油时代,大家很诟病的一个地方,就和今天大家诟病新能源续航不真一样。
当一件事物不时尚的时候,它会找一些“好看”的数据,给你看。但一方面是主观上主机厂的技术开始时尚,一方面是客观上,民意如此,以及全球范围内都试图寻求一种“泛化”式的标准。所以NEDC,终于被WLTC替代了。
WLTC的测试时间,比NEDC长了约600s,中低速的城区工况启停更多---模拟红绿灯,高速工况也更为猛烈,同一台油车在两种标准下的测试结果,大概能差0.3-0.5L,也就更真实。
但今天的EV,大体上还处于当年燃油车的那个状态,用的是NEDC,或者是CLTC---尽管用油用电无法这么对比,但你肯定能懂的是,EV的“考卷”更简单。如果说EV在NEDC下是600km,WLTC工况可能就是550km,而燃油车自从2017年开始推行国六、四阶段油耗之后,标准测试都是WLTC---它是更真实的600km。
b.预期,上限与下限
平时说EV“600公里”的续航,可以达到燃油车时期的习惯,是个伪命题。
举个例子吧。我在熊磊油耗里随手翻了一个大众朗逸,这是很典型的车了吧?5.89L油耗算低(不是最低啊,是指低位线,最低值比这还低)7.84L油耗算高,油箱容积51L,那么续航比较长的可以做到865km,续航短的也可以到650km---都远超过你心里预期的那种“600km”。
实际上一台10W+的B级轿车,在省油的驾驶习惯里,很多人的续航都可以达到800-950km。而官方的WLTC标准油耗是5.94L---甚至比“低油耗习惯”的人还高一些。
我作为暴躁型的驾驶风格车主,我自己的油耗长期处于广州的高位线往上,尽管如此,我的续航也长期在750km左右。
那么你知道了,600km续航,一般情况下,可以说是燃油车的下限。
但对于EV来说,这个已经打折过的600km续航,下限往往就奔着六折、七折去了---我们暂且不看什么能耗高位,续航下限是多少了,就看一个平均值---就那最典型的Model 3吧,平均能耗16.52度,以60度电池来看,平均续航是363公里。
看到了么?是平均。你去看下限,那简直不堪入目。
600公里续航,往往是纯电车的上限。
这才是真正造成你焦虑的根源。
有点像什么呢?纯电有点像我早上测量身高,稍微踮踮脚是166,穿上鞋168,我对外报170。
燃油是中午测的168,对外报170。
你只是看起来都是170,你把纯电拉去中午测身高就只有162。
能一样么?
c.使用环境
燃油车一般汽车开发的时候,环境定义常见是-35~45℃,燃油车在这个区间,是没有显著的差异的,因为汽油的属性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当然一些适应性的改变会影响油耗,但“发动机”本身除了热机以外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但比如说在-35℃的热机,本身也很快,5-10分钟足够了。而在45℃的高温下,会需要做一些针对爆震的燃烧调整,但大体上都还好,油耗有波动,但不大。
对于EV来说,你先不考虑能耗怎么改变的问题,电池本身就有问题---温度过低、温度过高,寿命、活性上都会对充放电功率有所限制,你无法得到全部的“电量”,这就意味着进一步缩水的续航。
更不要提,你为了要让电池热起来、冷下去,还要额外付出“电量”。
实际上寒区是十年前EV最尴尬的场景---常温100% SOC,满电状态到了-35℃,啥都没做就直接被冻成70%,然后还要自己发电来加热自己,剩下的给你的就只有60%了。
d.空调是一个很大的差异
很多人能意识到这点,但没有意识到背后更深刻的问题。
纯电在夏天制冷、春季制热,都要消耗更多电能,会显著降低续航,但背后的数字可能是雷人的----一般人在正常行驶过程中,都是瞬态工况。
对于A级车,95%以上的工况,开车时候的“整车驱动功率需求”,不会超过45kW。对于大型SUV,这个数字顶多也就到55-60kW。多数时候,你只需要10-20kW的功率来维持速度就够了。
而汽车空调制冷的时候,功耗2-5kW,这比例就很直观了,对吧?如果是春季的时候,PTC热得快就更厉害了---这是热泵节能的机理。
但我要说的,还不是这个。而是“能量的来源”。
对于纯电汽车来说,空调的能耗直接来自于“动力电池”,分走的直接是你能在轮端用到的“电”。这部分电,你开空调就得用,你不开,就能转化到续航上去。
你可以选择更长的续航,但你的舒适性会下降,你不同意,于是续航从8折变成了6折。
那么燃油车呢?
燃油车的制冷,当然也耗电,而电来自于发电机,发电机的电来自于发动机,本质上还是油耗。其对油耗的青春性大约是0.5L左右,而0.5L对于本来续航就相对充裕的燃油车,并不是什么影响很大的事情。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小明月薪5000,小红月薪6000,现在两人都需要交500培训费---看起来对两个人都差不多。
但两个人每个月开销都是4800,小明每月只剩下200,这500对他来说捉襟见肘,而小红每个月可以剩下1200,这500轻松地就拿出来了,也没影响到这个月的生活质量。
更新的的是,燃油车春季制热,用的是发动机的余热---本来你是要把它丢走的,现在回收回来了,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而春季EV制热用的是能耗更高的PTC。
e.续航与通勤的联系
为什么油车续航更容易觉得满意,而EV不行的一个原因还在于“通勤里程”。
以一线城市为例,单日通程通常可以达到50-60km,非常常见,那么对于平均750km的燃油车,也就是说12天以内,你心里都不怕。但对于EV大约400km的实际续航(我不是瞎编的,就拿上面的model 3,平均就是363km),你只能开6天。
补能频率高很多,你会明显强化“补能”这个概念,而强化了之后“焦虑感”就来了。
就如同从前诺基亚时代,大家都是3天、5天充一次电给手机,现在一天1充,如果电池老化了,一天2充、3充,你就会很焦虑。
f.燃油与电池的差异
对燃油汽车来说,50-70L的油箱,意味着50-70kg的载重,不多,对吧?也就是一个成年人的重量。而且随着油箱越来越空,载重是越来越小的,油耗甚至越来越低。
为什么百公里加速都要放空油箱?
为什么从前很多司机只喜欢加一半的油?
问题都在这里---载重。而且,不论你的油箱还剩多少,燃油本身不会对“燃烧形态”起到什么影响。
但电池可不一样,200-300kg的电池!就直接挂在你车上!相当于是燃油的4-6倍!
你满电是那么多,你空了电也还是那么多!什么时候都省不了。
以及,电池的充放电功率与电量有很大联系---电量越低,放电功率越小,电压不足,维持不了这个车的“最大动力性能”。
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很多人在老化的手机、平板上体验过:明明还有10%的电,怎么打开一个游戏突然就关机了?原因就在于此,老化后10%的电量,最大放电功率已经远远低于全盛时期的100%了,这时候打开一个游戏,来了一个大电流,电池放电功率不足,就直接认为是“没电”,而关机了。
换句话说:燃油车的油耗,随着油箱越来越空,反而越来越低,后半截续航逐渐增长。而EV是相反的,的SOC很低的情况下,随着SOC降低,续航估算不准,水分反而越来越大。
以及,当你的油车油表全空,你至少还能再开10-50km,但当你的EV SOC全空的时候,大概率是等拖车了。
g.到了这,我们才开始讨论基建的问题
加油站覆盖率至少在目前,是比电桩更高的,这点没什么疑问。
但很多人也忽略了一点:补能的时候,车要占住一个车位。
这个事情的本质在于“补能速度”。对油车来说,5分钟加完油直接开走,它对“固定车位”的需求是不存在的,但对于当前的EV,补能速度至少半小时起步,很多人还不能及时来拿车,这就意味着要暂时性地占住这个车位,已经比较少的“电桩”,还无法被释放出来。
这就比较尴尬了---你不能随时随地,无忧无虑的补能。
综合上面这些,这些才是“里程焦虑”背后的事情,大家常常只说其中的某一点,但只有一两点的话,怎么会有那么大差异呢?
但这就意味着EV不行了吗?
实际上,看过我写的答案就知道,我是一个坚定的新能源吹。
EV目前的不足,主要是时代在转型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些问题,今天的EV体验比起十年前已经好非常多了。
EV要实现“燃油车”的体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标准测试下一千公里续航。
这个无非是电池的堆叠而已,Aion LX已经实现了---能做到,但是不需要这样做。一般来说,我觉得大于750km就可以。
2。SOC与续航的精确估算,这个已经做得比较好了。
主要是得益于,电化学比燃烧学简单太多了,有条件在三元锂电池上进行物理模型的搭建,实现更精确的控制,另一方面是保有量上来了,在大数据的支持下,目前各个厂家对市场的实际使用情况有更好的了解。
3。整车热管理优化。
燃油车对热管理没那么讲究,但新能源一上来,热管理就被提升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问题不仅仅是电池安全,也在于续航捉襟见肘,这两年热管理行业有了小爆发,从特斯拉衍生出来的“八爪鱼”,现在比较流行了,配合热泵,新产品多数都做得不错。
4。800V解决充电速度的问题,充电快不仅是解决续航焦虑的核心,也是“快速释放充电桩”的核心。充电速度必须能限定在15分钟以内,一个车位才有可能被“迅速释放”,但凡超过半小时,车主一般就要去其他地方溜达,一旦车主去溜达,你就不知道他多久才回来。
但800V还远吗?小鹏G6都已经搭上了啊。这是20W+的车型而已。
相信很快,就要推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