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自杀身亡的诗人中有两位代表,一位是以死明志投汨罗殉节的屈原,另一位就是病魔缠身投颍水解脱的卢照邻。明代张燮说:“古今文士奇穷,未有如卢升之之甚者。”这里“奇穷”的意思是指厄运,卢照邻先是仕途上飞来横祸,接着出狱后又患上了不治之症。人类和疾病的斗争比历史上任何一场大战都要显得残酷许多,卢照邻努力过,但最终他还是败在了命运的不公上。
一个人的成功,和他背后付出的努力间息息相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卢照邻自幼苦读诗书,为得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建功立业。
可能年幼的卢照邻对这个概念还不清晰,到十岁远赴江南在当代儒宗曹宪门下求学时,这种建功立业的渴望就变得愈加真切。
在学有所成之后卢照邻立即奔赴长安,宰相来济这位伯乐发现了他这匹良骥。没过多长时间,在宰相来济的推荐之下,卢照邻的才名很快就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同时也传到了唐高宗叔叔邓王李元裕的耳中,李元裕以贵宾之礼接待卢照邻,并且请他担任自己府中的典签一职,负责掌管府中文书,李元裕对其是十分器重。
后来卢照邻被调任为益州都尉,三年任期结束后他并没有离去,而是继续留在益州蜀中饮酒作诗,很快麻烦就找上了卢照邻,就因为一首七言律诗《长安古意》。
这首诗在当时的影响不小,如同长久阴霾里一道惊雷,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殿下武三思,他偏偏认为诗里有几句是戳自己的脊梁骨,听着十分刺耳。
一个人要是偷了东西做贼心虚,路上看谁都觉得像是警察,武三思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在他的指使之下卢照邻就被抓进了狱中。
家人得知其卢照邻被捕的消息后营救无果,他的友人们多方打听之后,才知道是因为《长安古意》得罪了梁王殿下武三思,卢照邻经过家人和朋友的极力营救才得以幸免。
出狱后卢照邻本以为要开始崭新的生活,万万没想到这仅仅是他一生磨难的开始,没多久便查出自己感染上了风疾,现在也是疑难杂症极难治愈,在当时更是不治之症。
为了治病卢照邻也付出了许多,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拜当时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为师,甚至卢照邻直接与孙思邈住在一起,方便解决这风疾之症。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养病期间卢照邻得知了父亲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下号啕大哭,之后他的病情急转直下,只能靠着朋友们的些许救济勉强维持生活。
他在《五悲·悲穷通》中这么形容自己的样子:“形枯槁以崎,足聊蜷以厘……四支萎堕,五官缺……毛落须秃……”
全文了无生气,其中透露出的那股绝望气息,令人不忍再读。卢照邻因此便在具茨山下买好了田地,挖好了墓室,平时就睡在墓中。
也就是在这段时期内,他创作了许多诗文被文人们为之推崇,而《五悲》也是在这期间所成。或许是他忍受不了病情的折磨,又或许是对亲属朋友为他操劳的愧疚,最终卢照邻选择投颍水自尽,时年四十岁。
在卢照邻如今现存的诗作当中,以感染风疾为界,患病前后很明显的分为两种风格:患病前他胸怀大志,意图建功立业,诗风高昂奔放;患病后壮志未酬,风格逐渐变得凄凉而悲惨。
在卢照邻的前期创作当中以诗为主,而且大多都是一些赞美诗,像是应酬一样并无多少文学价值,但也有部分例如《战城南》、《紫骝马》等边塞诗比较出众。
这些边塞诗全是卢照邻出使塞外之时,在亲眼所见后心有所感,由此便写出了诸多充满刚健之气的诗作。这些边塞诗中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除了代表卢照邻的前期创作之外,同时也代表了他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壮志。
自从染上风疾之后,卢照邻的仕途之路可以说是彻底被病魔摧毁,追求了一辈子的东西一朝被毁,因此他的后期创作多以泄“愤”为主。
他不想当一位隐者,但是宿命使然没有办法,诗中除了带着一股浓浓的哲学风采外,表现力度也变得更为强劲,这时卢照邻的诗文才算是真正的登堂入室。
《行路难》里将世事无常的那股伤悲,进行淋漓尽致的抒写和渲染,自比繁荣之后枯死的木头,让人感到无比的萧条之意,“一朝零落无人问”令人哀怜。
作为初唐四杰之中最为凄惨的卢照邻,后半生一半时间乞药求医,一半时间躺着等死,即使过着这样悲戚的生活,他也躺在墓室之中用唯一能动的一只手,写下了许多诗作流传后世。卢照邻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对于如今能读到他作品的我们是幸运的。
参考文献:
《卢照邻病变与文变》
《诗中有病卢照邻》
《卢照邻生平若干问题考辨》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