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瞻基:斗蛐蛐纯属子虚乌有,但却创立了一项几乎毁灭明朝的制度

朱瞻基:斗蛐蛐纯属子虚乌有,但却创立了一项几乎毁灭明朝的制度

(明成祖朱棣)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初九日。

还是大明燕王的朱棣做了一个十分奇特的梦。

《明史》: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梦里,朱棣处在一片混沌之中,他那已经驾崩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身形高大地站在他面前,伸手交给他一个大圭,并对他肃穆的说了这么一句话:

把皇位传给你的孙子,就能让大明王朝万世昌盛。

梦醒之后,燕王府便传出消息,燕王世子朱高炽的世子妃张氏诞下了一名男婴,得名朱瞻基。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清醒的状态之下是很难意识到更深层次的心理信息的,所以他觉得做梦是一种潜意识的真实表达。

而如果朱棣不是自己胡说八道,而是真真实实地做过这个梦,那么就说明他在潜意识里,对皇位是渴求的。

圭是古代皇帝的专用物品,朱元璋把圭交给朱棣,即代表着一种皇位上的传承,而朱元璋授意朱棣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这个皇孙,岂不就是刚刚出生的朱瞻基?

后来的事情发展告诉我们,朱棣的人生轨迹十分遵从他今天所做过的这个梦。

他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把侄子惠帝朱允炆拉下了马,成为了明朝的新帝,又在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驾崩之际,把皇位传给了长子,即明仁宗朱高炽,而朱高炽在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驾崩时,果然把皇位留给了儿子朱瞻基,即明宣宗。

朱瞻基在登基后,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就是明王朝的藩王问题。

(明惠帝朱允炆)

有的读者朋友们可能有疑问,明朝的藩王如同消消乐,惠帝朱允炆也削,成祖朱棣也削,仁宗朱高炽也削,怎么削来削去还没削完?

其实,在明惠帝消消乐,明成祖一刀切的政策之下,大明的藩王们已经是“死走逃亡伤”,宣宗朱瞻基所谓的面临到的藩王的威胁,其实只来自于他的叔叔,汉王朱高煦。

我们知道,仁宗皇帝当年在储君的位置上并不安稳,他体态肥胖,行动极为不便,脚部有疾,走路一瘸一拐,并且患有十分严重的呼吸道疾病,这样一个近乎于残废的人当上太子,实在是让朱棣的另外几个儿子很不满意。

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核心是立长不立贤,朱高炽虽然并不一定不贤,而朱高煦并不一定是贤才,但让这样一个行动上的残疾人获得大明的天下,朱高煦实在是太不服气了。

然而,明成祖朱棣不是唐高祖李渊,他掌握着明王朝绝对的话语权和管理权,这样的双重霸权就意味着:

老子想立谁当太子就立谁当太子,谁敢反对,或者是忤逆我的意志,谁就没有好下场。

正如在朱元璋在位时,野心勃勃的朱棣就算有心争取帝位,但迫于父亲的威慑,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到北平就藩一样,朱高煦同样对父亲朱棣充满了深深的畏惧感,所以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明仁宗朱高炽登基,成为王朝的新主人。

不过,这位新主人在皇位上只待了十个月就龙驭上宾,而到其子朱瞻基即位时,朱高煦终于按捺不住,开始秘密地实施兵变夺权的计划。

(靖难之役)

明王朝的藩王叛乱和皇室内斗,无疑是朱棣所发动的“靖难之役”导致的恶果。

在靖难之役之前,历朝历代的藩王们也曾经有过作乱的举动,但无论是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还是西晋时的“八王之乱”,到最后都没有取得什么好的结果。

这样的前车之鉴让人们认为,盲目地挑战封建帝制的权威,是一件自取灭亡的举动,但朱棣的成功,不仅激起了人们的自信心,更给这些蠢蠢欲动藩王们打造了一个成功的范本。

人们意识到,天子的权威和地位并非不可动摇,像朱棣那样只有一城之地,几万兵力的藩王,同样可以一鼓作气,将皇帝老子拉下马,然后自己取而代之。

现在,朱高煦已经鼓足了勇气,打算对自己的这个小侄子来一场轰轰烈烈的“靖难2.0”,复刻父亲朱棣当年的成功经历。

但朱高煦没有想明白的一个道理是,像朱棣那样雄才大略的伟大帝王只有一个,像朱允炆那样软弱无能的皇帝在明朝的历史上也并不多见。

所以,朱高煦的造反行动很快在朱瞻基的从容应对下宣告破灭,具体过程十分滑稽,朱高煦集结了很多人马,并且伙同了很多阴谋家结成势力,开始反抗朱瞻基的统治,而朱瞻基在劝阻无效后,旋即开始御驾亲征,春秋鼎盛的年轻帝王亲临战场,再加上明帝国精兵强将的加持,使得朝廷的政府军不怒自威,朱高煦的几路兵马尚未开战,就已经生出了怯战之心,很快选择了投降,而被盟友背叛的朱高煦独木难支,很快被俘,旋即被杀害。

看来,朱棣只有一个,他的一生,终将是一场无法复刻的奇迹。

在解除了明王朝的外部危机后,朱瞻基很快着手内政,并且不久后就实施了他一直被后世多有批评的一项举措,那就是在宫中设置“内书堂”,让宦官读书识字,学习知识。

(内书堂)

诚然,从当代的视角来看,人生而平等,教育也是一项平等的社会活动,而宦官也是人,所以宦官也有权利接受教育。

但这样的现代思想,却并不适合当时的封建帝制时代。

宦官之祸古来有之,秦时有赵高,汉时有十常侍,三国时有黄皓岑昏,唐时更有连皇帝都敢杀的恶宦仇士良,这些原本是皇家宫闱中身份最为卑贱的群体,却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政治巧合而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从而身居高位,操控战争,乃至于架空皇权也屡见不鲜。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在宫门外悬挂了一块铁牌,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同时,老皇帝在《皇明祖训》中也慎重的告诫他的子孙,不要对宦官抱有同情心,而要时时刻刻的提防他们。

惠帝,成祖,仁宗十分遵照祖制,对宦官们的态度十分冷淡,但宣宗朱瞻基很显然并没有听从老祖宗的建议,他虽然没有重用宦官,但却在宫中开办了得以让宦官们读书识字的内书堂,给了他们参与政治的基本条件和机会。

在内书堂开办之前,就算宦官们有心提高自己的地位,但碍于不认字,不会写字,他们也很难在充满繁文缛节和极高文化氛围的大明政坛有所施展,而现在他们开始读书识字,开始扩充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当时虽然并没有很快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但在大概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一个叫做王振的宦官被皇帝送入内书堂读书后,宦官干政的噩梦将会在不久之后照进现实。

(宦官王振)

在史料中,我们能看到有关朱瞻基的政绩实在很多,例如,完善内阁制度,改革监察体制,重启郑和下西洋的行动,巡视北边,驱逐蒙古势力...

从这些举措来看,我们不难得出朱瞻基虽然在政治工作上偶有失误,但总体来说也算是个文治武功,有所作为的好皇帝。

可相较于这些功绩,人们更多所关注的,是皇帝的另外一些蛛丝马迹,例如,坊间盛传,这位大明天子喜欢斗蛐蛐,是个不折不扣的促织爱好者。

《明朝小史》:帝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

促织者,蟋蟀也,在民间则叫做蛐蛐。

历来,皇帝们的爱好,总是千奇百怪的,楚灵王熊围尤其喜好腰肢纤细的女子,汉哀帝刘欣喜好豢养男宠,南朝齐废帝萧宝卷喜欢组织士卒跟自己一起捉老鼠,唐僖宗李儇爱打马球,清世宗爱新觉罗·雍正喜好cosplay,时常扮成僧人,道士,武士的模样。

帝王之爱好,无非吃喝玩乐,小爱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而大爱好往往会劳民伤财,影响国家的发展。

相比之下,明宣宗朱瞻基喜欢斗蛐蛐的这个爱好,实在是有些太过微不足道了。

(斗蛐蛐)

蛐蛐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乡间田野遍地都是,所以对皇帝来说,这项活动并不烧钱。

又因为蛐蛐的斗性只在秋季旺盛,而蛐蛐的寿命最长不过一百多天,每年只有两三个月的可玩期,所以本质上就算皇帝爱玩,也耽误不了多长时间。

但就是这样一个无关紧要,无伤大雅的爱好,却不知道什么原因,被无限放大,使朱瞻基被批倒,批臭,让这个爱好成为了他帝王生涯上的严重污点。

然而,吕毖所著《明朝小史》,只不过是一部名不见经传,水平非常一般的野史罢了,诸位大可尽翻明朝正史,并没有出现过一句有关朱瞻基喜好斗蛐蛐的记载,所以,所谓的“蟋蟀天子”,不过是捕风捉影罢了。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逝,时年三十六岁。

(明宣宗朱瞻基)

作者曾经在几年前看过一部有关明朝历史的电视剧,其中有一段演绎,是仍为太子,留守南京的朱瞻基写给父亲仁宗朱高炽一封信,虽然是编剧捏造出来的,但却十分符合朱瞻基的心境,选取文段如下:

《大明风华》:千古王图霸业,乃时事所造,非孜孜以求所能及耳。关内关外,俱是一家,四海天下,皆为兄弟。天若假我十年为君,必效法父亲,以百姓之心为己心,以百姓之念为己念,后世人皆知我父子之两朝为千古治世,而不知我父子为何人也。

上天若能让我做十年皇帝,我必然效法父亲对万民施以仁政,缔造盛世,深藏功名,让后世只知盛世,却不知我父子为何许人也。

事实证明,仁宣盛世的确流芳千古,而冥冥之中,上天也果真,只给了这位英姿飒爽的帝王,十年时间。

十年,道不尽帝王风流,千古佳话,十年,说不尽爱恨情仇,历史离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高炽,惠帝,朱瞻基,明朝,皇位,皇帝,朱高煦,制度,大明,明成祖朱棣,观点评论,朱高炽,朱瞻基,宦官,朱高煦,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高炽,惠帝,朱瞻基,明朝,皇位,皇帝,朱高煦,制度,大明,明成祖朱棣,观点评论,朱高炽,朱瞻基,宦官,朱高煦,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高炽,惠帝,朱瞻基,明朝,皇位,皇帝,朱高煦,制度,大明,明成祖朱棣,观点评论,朱高炽,朱瞻基,宦官,朱高煦,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