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为什么能名垂青史?因为他解决了四个难题

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为什么能名垂青史?因为他解决了四个难题

古代皇帝的谥号,很有讲究——分为美谥、平谥、恶谥。

如隋炀帝杨广,“炀”释意为不尊礼法,逆天虐民,为恶谥;楚怀王的“怀”是慈仁短折的意思,属于平谥,也就是不褒不贬。

汉武帝的“武”释意为平息战乱,能兵善武,属美谥。而“仁”字在古代,可以说是评价人的道德境界最高的形容词 ,就算放到现在也不为过。

能在古代称皇帝为一代仁义皇帝的,那他在世人心目中的位置算是极高无比的,但历史上能赋予“仁”为谥号的皇帝只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明仁宗朱高炽。

朱高炽于永乐二十二年登基,翌年逝世,在位不到十月。那么这个在位时间如此之短的皇帝,为什么能受到世人如此大的敬意?

不被看好的小胖子

父亲是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母亲是明朝开国大将徐达之女,但朱高炽却“负了众望”,一点都没有遗传父亲母亲的“强大的武力值”。

朱高炽天生体胖,刚出生的时候,接生的人就禀告朱棣,恭喜是一个胖王子,边上的侍从都纷纷称赞是个富贵命。

但富贵是富贵,就是命短了点。

剧照

从生下来就胖的朱高炽,到了少年时期,身材愈加臃肿,由于体重过于大,导致脚踝关节出现了问题,走路有些歪歪扭扭,出门都需要有人搀扶,这也使得他与骑马射箭无缘。

无奈其老爹朱棣是个好武之人,看到大儿子这个样子,不禁摇头叹气。

天生的体胖导致朱高炽不能长时间行走,这也练就了他喜静、好读书的习性。

每日他做完老爹布置的“运动作业”之后,都会一声不吭地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看书。几年以来,他变得饱读诗书。

在这段时期,朱高炽大量学习儒家文化,由此铸就了他高尚的文学素养和待人随和的道德情操。

虽然朱高炽的武将基因没有遗传到位,但好的性格使他受益匪浅——行事从来宽以待人,说话温文尔雅。

正因为朱高炽待人和善,常常给人一种文文弱弱的印象。而这个时候的弟弟朱高煦,能武善功,骑射一流,长得还有一番英俊,许多大臣也夸赞他有天子之气。

在朱高煦的对比之下,让本来就不太喜欢朱高炽的父亲朱棣更加心生不满。

有一句老话叫做隔辈亲,做爷爷的朱元璋倒是挺喜欢朱高炽。

每次朱棣表达对大儿子不满的时候,朱元璋都会指责朱棣,要他多看人优点,不要只看表面。

有一次,朱元璋为了考验朱高炽,在寒冬季节让他去校场阅兵,返回得迟了一些,朱元璋就询问详情。

朱高炽答道:因为我觉得校场的士兵每天训练都很累,我想让他们先吃完早饭再检阅,所以回来晚了。

朱元璋听了之后,大喜,觉得朱高炽为人仁厚,将来定会有大作为。

此后几年,朱元璋经常与朱高炽探讨国家大事,每每这时,朱高炽都能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尽管稚嫩的思想可能还不太适用于朝政,但这让朱元璋更加欣赏朱高炽。

北平守卫战一战成名

虽说朱高炽不好武,偏爱文学理论,但在军事方面也绝不是纸上谈兵。

时间来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390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当时的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一方派出一员大将李景隆,北上讨伐燕王,命他带领50万大军攻下北平。

当时朱棣带强兵拜访宁王,想要说服宁王一起攻打建文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求一个外援,于是就把守护北平的任务交给了朱高炽。

当时的朱高炽手下只有一万多兵力,强兵都被朱棣带走,留下来的多是老弱残兵。为此朱高炽日夜操劳,每天二更睡,四更起,不敢有半点懈怠。

某天,朱高炽巡查正在造兵器的士兵,士兵见此说:世子应当多爱惜身体。

但朱高炽表示:父亲现在正在外求援,我怎能不负起责任呢?为了防止敌人偷袭,日夜准备不是应该的吗?

士兵听了这段话,大为感动,无不表示要效忠朱高炽。

数日之后,李景隆率领军队兵临城下,虽说这50万大军不是多么骁勇善战,但由于人数众多,朱高炽想要守下北平,也是个极其费力的事情。

据说当日大军攻城,士兵如蝼蚁般爬上城楼。城中士兵奋力反抗,百姓也都拿起农具开始反击敌军,连妇女都拿起手边的瓦片开始攻击。

这样的场景大为鼓舞了士兵的士气,于是拼死守护,终于将敌军驱散。

此间,建文帝给朱高炽写了一封信,以封王来诱导朱高炽投降,但朱高炽却转头把信给了父亲朱棣,朱棣见儿子这般忠诚甚为感动。

朱高炽深知这样死守下去是行不通的,于是他自己分析局势,结合手下将领们的意见,准备用手下剩余兵力,夜袭敌营。

当夜三更,,将训练好的军队放出城门,扰袭敌军。李景隆没想到仅一万人的老弱残兵竟有如此胆量出门袭击我营,于是大乱阵脚。

在之后的几天内,李景隆的士兵夜不能寐,心惊胆战,恐怕敌军夜袭。

此时眼看就要撑不下去的李景隆准备放弃,但手下都督翟能进言:敌方如此这般,就是虚张声势,我主不要太过焦虑。

而后,翟能带兵攻打“张掖门”,也就是他认为朱高炽防守最薄弱的地方。朱高炽却坐镇不慌,因为他通过手下了解了李景隆的为人——心胸狭隘。

在翟能指挥、猛攻之下打退了军队,此番无疑让李景隆大军气焰高涨。但这时李景隆却下命撤退,因为他觉得这样会抢了他的功劳。此后翟能只能听命,带军返回。

不愧是博学多闻的朱高炽,他发现现在11月份,气温骤降,于是朱高炽想了一个办法,在夜晚让士兵往城墙上不断浇水。

到了第二天早上,城墙结了厚厚的冰,成为了一个无坚不摧的大冰墙。

等到李景隆第二天再想进攻的时候,城下士兵全部傻眼,望着眼前像冰窖一样的城墙,无能为力。最后终于熬不住,南下撤退了十里。

朱棣带兵回来后听说了此事,更是大为惊喜,立即带兵南下攻打李景隆,一路势如破竹,攻下南京城,建文四年1402年称帝,改年号为“永乐”。

“父凭子贵”,天时人和

朱棣称帝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立太子。

二皇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战争中,在前线冲锋陷阵,表现突出,英勇无比,广受武官拥护。

朱高炽足智多谋,知人善用,理政能力高,于是大多数文官都拥护朱高炽。

这让朱棣犯了难。此时,有一位叫解缙的官员站出来说:若立朱高炽为太子可保大明三代盛世。

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从小天资聪颖,能文能武,确实有一番天子风骨,朱棣也十分喜欢这个好皇孙。此前某天,朱棣让朱高炽和弟弟朱高煦一起去朱元璋陵祭拜祖先。

朱高炽因走路不稳,摔了一跤,可让本来就看不起哥哥的朱高煦找准了机会嘲讽:前人打滑,后人之警。

朱瞻基剧照

正在他自鸣得意之时,后面缓缓传来了一个稚嫩的声音:更有后人知警!

这个敢出口“顶撞”的孩子就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旁人不禁感叹,如此年纪就敢站出来维护父亲尊严。

由此,朱棣身边的大臣解缙做了一首诗:虎为百兽尊,谁敢动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古来废长是大忌,若不立嫡长子为太子那就是不遵守古训。

朱棣剧照

并且“父子情”这三个字直接点通了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情深,但不能因为某些小事就忘了朱高炽是自己的儿子。于是朱棣大悟,就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在这之后,朱高煦屡次派人向父亲朱棣进谗言,说太子治国理政期间,不务正业,企图扰乱朝廷秩序。朱棣半信半疑,于是在太子监国期间,来了个突击检查。

没想到手下大臣一律禀奏皇上,太子监国期间,事无巨细,处理得当,并无任何过错。

朱棣听了由此更加赏识朱高炽的能力,为了不让二子再度捣乱,之后便将他的封地调到了云南这个偏远的地方。

朱高煦剧照

看见父亲如此作为,朱高煦软磨硬泡,赖在南京,于是朱棣才作罢。

可没过多久,朱高煦就开始狂妄了起来。

朱高煦自诩明君李世民,这话传到了朱棣的耳朵里,让朱高煦在他心里的形象更为不佳。

李世民是朱棣一直以来都非常敬重的一位皇帝,怎能容得自己儿子在此口出狂言?

在南京期间,朱高煦也没少策划谋反。有一次朱高煦联合三弟朱高燧准备造反,让朱棣发现之后大怒,欲将其贬为庶民。

在文武官员奋力劝说无果之际,身为哥哥的朱高炽站出来为弟弟求情,这才免了弟弟的“罢黜”之苦。

大明之“炽”,仁宣之治

永乐22年(公元1424年),朱棣在返京路上驾崩,八月,朱高炽登基。继年号永乐22年,命第二年为洪熙元年。

一般来说,新皇登基的当年是不会大改旧的朝政制度,这样也是为了政局稳定,但朱高炽却非常体谅黎民百姓,将朱棣的不合理制度全部废除,制定了新的制度。

比如,他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大赦天下。

他首先放了被关押的旧臣和许多在“文字狱”期间被关押的老百姓,将其中有能力的人全部聘为己用,并且对在狱期间受到压迫的宗族在出狱之后给予优待。

除此之外,他在位期间还使无数冤案昭雪,废除了很多朱元璋、朱棣在位期间制定的严酷刑法。

还有,在朝政方面,他改组明朝内阁,创立“兼职”官员制度。

朱高炽量才录用,提拔了当时的理财高手夏元吉,此后在众多人才管理下,朝廷财政有条不紊地向上发展。

在内阁改革期间,发挥了他最大的能力:重用杨士奇、杨荣、杨溥,组成了当时最强内阁,也就是后来世人津津乐道的“三杨组合”。

事实上,这三人能力出众,朱高炽早已看好。

在朱高炽身为太子监国时期,有一次朱棣带兵凯旋,太子因某些事情迎驾稍晚,再加上朱高煦在朱棣耳边进谗言说太子目中无人。

于是朱棣就把太子的手下全都关进了监狱,其中就有杨溥。这件事让太子一方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却也为杨溥和朱高炽的君臣情谊得到了升华。

而杨士奇和杨荣都是经科举进城当官的人才,即便在这个时候,他们还愿舍命跟随朱高炽,可以说是已经超越了君臣情谊,成为了知己般的存在了。

而杨溥就算在狱中也没有放弃读书,心想等哪一天出狱再为太子效劳。

杨士奇才能出众,做事严谨。

杨荣有着出奇的判断力,曾经在朱棣想直接进入南京举行登基的时候,他用“先谒陵乎,先即位乎?”一语点醒朱棣。

让他有了正当的理由登基,也是因为这件事杨荣得到了朱棣的赏识。

在朱棣驾崩的时候,杨荣第一个写信通知太子,献计献策,随后朱高炽才能躲过建文帝的埋伏,顺利登基。

重用人才也只是朱高炽加强统治的第一步。将合适的人才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也是当权者很重要的一个能力考查。

由于当时内阁官员官职普遍较小,理政的时候没有多少话语权,如果直接提拔难免众人不服。

于是朱高炽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让小品官职兼任内阁大品官职,来实现以小官来制大官的制衡局面,这种制度延续了200多年。

除了内阁改组制度影响深远,朱高炽改良的科举制度直到现在都颇具实用性。

因为当时南方普遍从商且人数多,北方人数较少,中举的大多是南方人,所以为了公平,朱高炽提出了按比例录取南北方考核的人数。

这个制度放到现在来,就是体现在按人数比例选举地方人大代表,可谓是深谋远虑。

朝廷官场的不合理已经整改,心系民生的他怎能看百姓受苦?朱高炽登基之后,一改先帝压榨农民百姓的风气,轻徭薄赋,让战争后的农业经济得以恢复。

其实这种思想早在朱高炽监国时期就已开始体现:还在监国时期的朱高炽,得知河南闹饥荒,他就暂时免了当地的赋税,还派官员给当地农民分发粮食。

所以太子仁政理国的理念在当时就已经深得人心。

仅仅十月,就使明朝一扫战后的烟火,百姓安居乐业,世人无不夸赞朱高炽的治国能力。

虽然朱高炽在位期间很短,但上述改革为后来十年的“仁宣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改组内阁”不会让人才因为官小而被否定,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来治理国家大事。

“改良科举”使后来大批北方人才得以挖掘。

实行轻徭薄赋让百姓安居乐业,民间一片祥和。

能做到这样视天下苍生为己出的人,视百姓如家人的人,难道不为一代明君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朱高炽,士兵,父亲,敌军,朱元璋,李景隆,皇帝,难题,朱棣,观点评论,朱高炽,朱元璋,李景隆,朱高煦,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朱高炽,士兵,父亲,敌军,朱元璋,李景隆,皇帝,难题,朱棣,观点评论,朱高炽,朱元璋,李景隆,朱高煦,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朱高炽,士兵,父亲,敌军,朱元璋,李景隆,皇帝,难题,朱棣,观点评论,朱高炽,朱元璋,李景隆,朱高煦,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