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振臂高呼“清君侧,讨伐奸相杨国忠”,一场声势浩大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由此展开,作为大唐王朝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从根本上动摇了王朝的根基。
这场史无前例的内乱,导致了大唐王朝综合国力锐减,人口凋零,良田荒芜,中央与地方藩镇节度使之间的矛盾愈发地激烈,皇权过度分散,北方边疆游牧民族虎视眈眈,河西走廊与中原地区失去联系,导致了中原地区再无染指西域的可能。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李隆基更是被拉下“神坛”,从以前高高在上的“圣人”,到被人嫌弃,甚至亲生儿子也对他冷漠无情。以至于后世不少人认为,李隆基是最不该长寿的“千古一帝”。
那么在开元盛世之下,为何会爆发出如此规模的兵变呢?
李隆基究竟是不是导致“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呢?
下面就一起探究一下,非议不断的玄宗皇帝李隆基。
半生隐忍,终得皇位
细看李隆基的前半生,毫无疑问绝对是“爽文”男主,其出生于唐朝皇室,睿宗李旦之子,帝国的储君,因迫于女帝武则天的铁血手腕,从记事开始李隆基便一直在隐忍,如同黑暗之中的猎手一般。
《旧唐书·桓彦范传》记载:“太子至玄武门,斩关而入,时则天在迎仙宫之集仙殿,斩易之、昌宗于廊下”。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发动政变,斩杀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被迫女帝武则天禅让,史称“神龙政变”。
此时,刚刚弱冠之年的李隆基,作为旁观者亲眼目睹了这一场皇城剧变,看见了皇权的迭代,从此李隆基内心那颗不甘屈服于人的心,逐渐地躁动起来。
被推上帝位的中宗李显,由于性格懦弱无能,并不能让百官信服,所以朝中的政权,慢慢地被皇后韦氏以及安乐公主所掌握,但是二人在掌权后,并不能满足对权力的渴望,便有了效仿女皇的想法,密谋毒杀了性格懦弱的中宗李显。
此时一直在旁,观察朝中政局变化的李隆基,认为时间已到,于是联合太平公主等人,计划夺取政权。
《旧唐书·本纪第九》记载:“分遣万骑往玄武门杀羽林将军韦播、高嵩,持首而至,众欢叫大集。”
公元710年7月21日深夜,李隆基,太平公主等人亲率大军攻入皇城,守卫的官兵看此情形也是纷纷响应,毕竟此时的李唐王朝没有任何一个人,想在出现另一个“武则天”把控政权。
韦皇后被诛,安乐公主被擒。一时间,韦皇后一派群龙无首兵败如山倒,唐睿宗李旦被李隆基推上帝位,而原本按照宗法嫡长子继承制度,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理应是皇太子,但是李成器却颇为地“识时务”,将太子之位禅让给了李隆基。
成为太子后的李隆基,正式进入了权利中心,然而,太平公主却站了出来,自持有着拥护睿宗的功劳,多番干预政事活跃在朝中,逐渐地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
在尝到权利滋味后的太平公主,也萌发了“称帝”的念头,而李隆基自然是太平公主帝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于是,太平公主多次公开要求废立太子李隆基。
一时间一股新的暗流,在刚刚稳定的朝廷上再一次掀起,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也一直被睿宗皇帝看在眼中。
睿宗李旦为了李唐刚刚稳定的江山,所幸直接禅让皇位于李隆基,甩手当起了“太上皇”,这一操作可以说是直接“反将”太平公主一招,这也导致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矛盾,再也没有回旋的也余地。
一山不容二虎,便让如此。
《资治通鉴》记载,“太平公主与益州长史窦怀贞等结为朋党,欲以危太子。”
公元713年,李隆基在得知,太平公主意图谋反的消息后,决定主动出击,命王毛仲率领三百余骑跟随自己,趁着夜色杀向太平公主一派,最后太平公主逃跑无望,在寺庙躲了三天的她,早已成为瓮中鳖,结果一出来,就被赐死在家中。
从此,李隆基正式将权力收回,皇权得到了统一,结束了从武则天退位以来,接连不断的党派纷争,李唐王朝也迎来“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缔造封建盛世
李隆基收回皇权,清除一切的“绊脚石”后,开始大肆改革,由于经历多年的政治“风暴”,此时的李唐王朝政权,早已是“千疮百孔”,一切规则秩序都需要重新制定。
为此李隆基先是广纳贤才,提拔了姚崇,张九龄等人,并且听从姚崇的“十事要说”,一时间朝堂风气逐渐地好转,外戚干政的情况得到极大的控制,同时开始有效地控制民间的一些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特别是开元初年黄河地区的蝗灾,更是重中之重。
在姚崇罢相之后,李隆基开始重用宋璟,张嘉贞等人,特别是在张嘉贞出任相位之后,开元盛世达到了顶点,对内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对外唐朝被称为“天朝上国”,史称“昭昭有唐,天俾万国”,此时,大唐都城长安更是被称为“世界中心”。
在开创盛世之后的李隆基,顺应百官的意见,在公元725年,从东都洛阳出发,率领文武百官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从此,李隆基在社会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得到了天下所有人的认可。
眼见天下太平的李隆基,内心逐步地发生了变化,不再将自己的心思放在朝堂之上,反而逐步地开始贪图享乐,认为天下已然不再有什么事情需要自己,一切交由他人即可。
也正是这种享乐的想法,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沉溺温柔乡,奢靡成性
当大唐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之时,李隆基心中那根紧绷着的弦,也逐渐地松动,励精图治,也抛之脑后,以至于诞生了一些其他的想法。
特别是在自己的宠妃武惠妃离世之后,李隆基甚是感觉自己“空虚寂寞冷”,内心的苦楚无处发泄,后宫之中虽然佳丽众多,但是却不能解除自己内心的痛苦。
一时间李隆基是寝食难安,内心如同蚂蚁爬过般的煎熬,得知李隆基内心苦楚的内侍,为了讨好“寂寞难耐”的李隆基,小心翼翼地靠近其身边说:“寿王李琩最近新纳的王妃,不仅长相冠绝天下,而且能歌善舞,精通音律,没准能够解除陛下的苦闷。”
听完此话的李隆基,顿时陷入了犹豫之中,一方面是自己的“内心寂寞”,一方面是自己的儿媳,最终李隆基还是没有能够抵住诱惑,宛如冲昏了头脑一般,不顾礼法,直接宣召杨玉环入宫。
美人在怀,心自难安。
李隆基对于杨玉环可以说是“一眼万年”,从见面起的那一刻开始,李隆基就彻底地爱上了杨玉环,并在公元745年,封其为贵妃。
从此,李隆基是彻底地沉溺于温柔乡之中,正应了那句“从此君王不早朝”。
俗话说得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杨玉环受宠之后,作为杨玉环娘家人的杨国忠,得到了极大的重用。
然而杨国忠此人是一个偷奸耍滑,贪得无厌,溜须拍马之辈,为了讨好李隆基,杨国忠故意夸大国库如何充盈,地方财政如何充足,李隆基听闻之后便信以为真,再加上杨玉环每日的枕边风,李隆基是愈发地相信杨国忠。
在杨国忠的专权之下,朝廷矛盾,民间阶级矛盾愈发的明显,但是李隆基此时仍旧不管不问,每日与杨玉环在后宫寻欢作乐,任由杨国忠肆意妄为,大肆敛财,一时间朝廷之上议论纷纷。
后宫热闹闹,朝廷乱糟糟。
而沉醉在杨玉环石榴裙下的李隆基,为了讨好杨玉环是绞尽脑汁,每天是变着法地找乐子,只为博美人一笑,甚至是不惜一掷千金。
根据史料记载,杨玉环颇为喜欢精美的衣物,为此李隆基特意下诏,召集全国最好的裁缝,专门为杨玉环制造衣服,据说足足有七百余人,而这七百余人,仅是李隆基讨好杨玉环的“冰山一角”。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史书记载杨贵妃喜欢吃荔枝,但是都城长安本地并不盛产荔枝,需要从千里之外的岭南地区输运,在正常的情况之下,荔枝都是进贡的贡品,都城寻常人家,压根没有吃过,甚至见都没有见过。
李隆基为了博得杨贵妃高兴,特意下令开辟一条从岭南到长安的专属贡道,以便于荔枝的运输。并且为了保证荔枝的新鲜,李隆基更是不惜使用“八百里加急”的规格运输荔枝。要知道,这种规格的传递信息方式,无一不是国家级的大事,例如外族入侵,重大灾害等等。
而这种种讨好杨玉环的行为,皆是劳民伤财的行为,因为在李隆基的影响之下,朝堂中逐渐形成一股奢侈之风,官员也逐渐的沉迷于贪欲之中。
安史之乱爆发
李隆基挥金如土,其实在开元盛世的基础上,并算不上什么,但由于其不理朝政,放任杨国忠专权导致朝堂混乱,奢靡之风盛行,才是致命的隐患。
在李隆基奢靡风气的影响之下,一些边关大将逐渐地有了“异心”,开始了想着法地追名逐利,甚至不惜对外发动战争,以此赚取军功,以达到加官晋爵的目的。
因此稳定的边关格局被打乱,一些节度使趁此机会逐渐地积累力量,而安史之乱的主导者——安禄山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755年,安禄山联合大唐周边的少数民族,奚、契丹、室韦等,打着“清君侧讨伐杨国忠”的口号悍然起兵。
李隆基在得知此事之时,起初满脸的不相信,一时间无法接受安禄山的反叛,还特意命人去仔细调查,毕竟安禄山可以说是杨玉环的“干儿子”,自己半个“好大儿”。因此,待到李隆基反应过来时,安禄山已经攻下了东都洛阳。
马嵬坡军队哗变
安禄山在攻下攻东都洛阳之时,虽然对大唐造成了威胁,但是并未能动摇根基,只需要守住当时的潼关即可,并且历经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的积累,此时的叛军,完全不是唐朝正规军的对手,胜利的天秤已然倾斜向唐军。
但远离政治的李隆基,习惯了听从溜须拍马之辈的谗言,早就没有了年轻之时锐气与果断,所以在杨国忠以及身边的宦官教唆之下,强行命令哥舒翰出关与安禄山决战。结果也是不言而喻,唐军大败哥舒翰被俘,长安沦陷。
李隆基率领部分军队仓皇而逃,到了叫做马嵬坡的地方时,军队士兵之间发生了激烈争吵,最后直接哗变,杀死了奸相杨国忠,并且直接威胁李隆基处死杨玉环。
美人与江山,美人与自己的命,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无可奈何下,李隆基下令缢死杨贵妃,并且逃到成都,苟且偷生。
此时,失去威信的李隆基,宛如阶下囚,每日胆战心惊,如同惊弓之鸟一般,深怕叛军找上门来,而此时太子李亨,在众人的推崇下“黄袍加身”,顺理成章在灵武称帝即位,史称唐肃宗。
晚年凄凉
逃亡到成都后,李隆基已不再是当年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反而是“太上皇”,一个失去了威信的“丧家之犬”。因此,他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反思自己的过错,或是思念已经逝去的杨玉环。
公元757年,大唐军队收复二京的消息传到李隆基身边之时,李隆基又怕又喜,同时也陷入了矛盾中。
喜是因为安史之乱终将要结束,天下迎来天平,因自己而起的祸事终于要结束;
怕则是因为,现如今如何跟自己的儿子李亨相处,如果自己返回长安,那么自己的下场究竟如何呢?
毕竟,一山不容二虎,老李家可是有着“血淋淋”的先例。
就在李隆基陷入矛盾之时,唐肃宗李亨的信件却送到了成都,李隆基不得不硬着头皮,率领自己的亲信,返回长安。
果不其然,事情就如李隆基所料的一般,李隆基前脚刚见到唐肃宗李亨,后脚肃宗就解散了李隆基的亲信,给了李隆基当头一棒。而后虽然上演了一场父慈子孝的大戏,演给天下人观看,但父子之间,却明显多了一份猜忌。
特别是后来李隆基与朝中旧臣频繁的交往,更是加剧了父子之间的猜忌。毕竟李隆基掌权这么多年,朝中还是有不少老臣的。
于是,唐肃宗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派人将李隆基软禁至太极宫中。并将李隆基身边的心腹旧臣,全部遣散至地方,彻底地断绝李隆基与外界的联系,只留下一些宫女侍候李隆基的起居。
至此,李隆基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空留下“太上皇”的名号,独自一人生活在太极宫中。起初,唐肃宗还会时不时地看望李隆基,时间久了之后,唐肃宗再也没有去看过一眼。
结语
《旧唐书》记载:“上元二年四月甲寅,崩于神龙殿,时年七十八。群臣上谥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
公元762年,被囚禁在太极宫中的玄宗皇帝李隆基,带着一生的屈辱去世,这位前半生将大唐推向顶峰,后半生造就安史之乱的“元凶”,就此离开人世,享年七十八岁。
回顾李隆基的一生,实在是让人无比的惋惜。
年少隐忍二十八岁登临帝位,励精图治,后半生“鬼迷心窍”沉溺于酒色之中,迫使国家陷入万劫不复。
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此后世不少人都认为,李隆基一生之中犯下的最大错,就是多活了那么几十年。
#古代历史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