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徐辉祖的能力怎样?如果建文帝用徐辉祖不用李景隆能否歼灭北军?

徐辉祖的能力怎样?如果建文帝用徐辉祖不用李景隆能否歼灭北军?

徐辉祖这个名字是朱元璋亲自改的,原因是徐辉祖的本名叫徐允恭,正好与皇太孙犯了皇太孙朱允炆的讳。朱元璋给他改成“辉祖”的用意也非常明确,那就是希望他将徐达忠心为主的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的确如朱元璋所愿,徐辉祖作为徐达的长子,不但继承了父亲生前的爵位,还继承了父亲“忠勇”的品质。

洪武17年,16岁的徐辉祖就已经任职勋卫署左军都督府,可以说他的前半生生涯一直都是在军中成长起来的。洪武21年,20岁的徐辉祖承袭了父亲徐达生前的爵位魏国公。

特别是洪武25年以后,徐辉祖成为了朱元璋刻意培养的对象,曾经被多次委派陕西、北平、山东、河南等地,督办练边、防边。徐辉祖掌管了中军都督府,成为了朱元璋给皇太孙朱允炆配备的“中军主帅”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历史却没有给他统帅三军的机会,整个“靖难之役”,他只作为后援出场了几次。而就那微乎其微几次的出场,也最终见证了徐辉祖同样是不世出的战将,至少不会输阵任何一个“靖难勋将”。

虽然朱允炆也明白徐辉祖是朱元璋精心留给自己的左膀右臂,也曾拜为太子太傅,但由于他特殊的身份背景(朱棣的大舅子),在朱允炆时期,得不到真正的重用;由于忠贞性格(为朱允炆守节),得不到朱棣的重用,一生处于生不逢时的尴尬处境,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国难思忠臣,在万历4年,成为了受人祭奠的建文忠臣之首;在崇祯17年,更是被追谥“忠贞”。

整个“靖难之役”充斥着荒诞与无法解释,但是最大的真相就是很多朱允炆信任的“忠臣”实际上都在干着背着主子,脚踏两只船的事情。

最典型的莫过李景隆,朱允炆最信任的“南军主帅”,即便犯了天大错误,朱允炆都能容忍的勋贵二代,最终竟然成为了“靖难之役”的首功之臣,请问廉耻在哪?

最能体会朱允炆心情的崇祯皇帝最终也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建文2年4月,李景隆带着60万南军征讨燕军,却在白沟河被朱棣“精准”设伏,此战虽然凶险,但是毕竟南军人多势众,更何况平安、瞿能皆是实战检验中,新成长出来的一批实际实力强悍的战将。但是就在形势开始一边倒,朱棣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

在史书里,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发生了,中军主帅李景隆的帅旗,被一股莫名其妙的大风给“刮”断了,瞬时战况逆转。瞿能父子及俞通渊、滕聚等将领在原本一边倒的大顺境下,却被砍了脑袋。平安也被燕将朱能大败。

燕军撵着南军跑,南军死伤十余万,等李景隆退守济南的时候,60万大军几乎挥霍殆尽,人送外号“运输大队长”。

而最后才得到命令进去战场的徐辉祖不但掩护了李景隆撤退,还全师而还;然而这并不算什么,此后驰援在安徽睢水总兵何福与副总兵平安,又在今安徽灵璧西南的齐眉山大败燕军,斩杀燕军悍将李斌。此战打得燕军闻听“徐辉祖”,便不寒而栗。

然而就在徐辉祖准备扩大战果,继续挥兵北上的时候,却如当年岳飞在朱仙镇,接连收到十二道金牌,不得已而撤回南京。

徐辉祖在整个“靖难之役”战争期间,就像一块垫脚石,需要垫脚了,才会被用到;不需要了,立马扔一边。而且关键的是用一代名将给一个战五渣做垫脚石。

因而徐辉祖的真实统帅级战力也是无从得知的,毕竟没机会和“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朱高煦正面交锋过;更没机会和“硕果仅存”的朱棣正面硬刚过。

这种场面之所以不会出现,最主要的隐忧,朱允炆是不会说出口的。朱允炆宁可用表兄李景隆而不用爷爷替自己挑的徐辉祖做主帅,本质就是因为徐辉祖的身份。但是朱允炆的担心并没有实现,反而是事实不断印证徐辉祖的忠心。最终战争的失败的本质,很大程度上不在于用谁为将,而在于朱允炆那颗优柔寡断的心。李景隆其实也并不是那么纨绔,完全不会打仗,只是他的屁股已经坐到了朱棣那边,(所以李景隆的屁股坐到了朱棣那边,本质也是他身份属性决定的,他是武人勋贵的后代,朱允炆一旦坐稳以后,所有的武人勋贵将继续失去政治舞台)所以他就成了草包、饭桶的形象。

换句话说,只要朱允炆用对人,不优柔寡断,当初听徐辉祖的意见,擒拿朱高煦;哪怕后来就是瞿能、平安这类角色作为统帅,朱棣也没有赢面。

徐辉祖,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子,出生于1368年,名字为徐允恭,后朱元璋的孙子因为名字为朱允炆,为避讳,被明太祖赐名为辉祖。史书记载徐辉祖,身高八尺五寸,也就是1.96米,长相英俊,潇洒倜傥,且非常有才气。16岁时任职勋卫署左军都督府,在他20岁的时候,袭其父亲生前爵位魏国公,21岁寿命驻守常德府,并奉命到湖广考察军备,由此可见,徐辉祖不但袭了父亲的爵位,也具备了父亲的才能。任职期间,不断到各处督办练边防边,掌握了及其丰富军事技能。不但如此,徐辉祖经常受朱元璋之托,经常陪侍在皇太孙朱允炆左右,朱元璋希望他的文武才气能够传给这个未来的皇帝。

从以上史书记载看来,徐辉祖的确继承了父亲的文物才气,并且朱元璋或许是爱屋及乌,对徐辉祖信任有加,朱允炆继位后,开始,依然和祖父一样对徐辉祖非常信任,继位后立即加拜徐辉祖为太子太傅。朱元璋在世之时一定经常在朱允炆面前推崇徐辉祖,耳濡目染的朱允炆也知道这是爷爷给他的保护神。明朝之初徐辉祖的父亲徐达为平叛明初各地战时,依然南征北战,徐辉祖也有机会练手带兵,积累的军事本领可谓丰富。在朱元璋时期徐辉祖已经掌管了中军都督府,可谓兵权在握。朱元璋这么做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希望在他身后,有这么一个文武全才的忠臣扶持自己心爱的孙子平稳把持朝政,让大明江山永固。

朱允炆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然而事情的翻转随机发生在建文元年四月,朱元璋忌日之时,朱棣把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个儿子都派到京师,让他们去祭祀他们的爷爷。还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北平练兵的徐辉祖发现姐夫的燕王府有叫阿鲁帖木儿的人图谋不轨,并把他抓来杀了,那人是朱棣的心腹。徐辉祖从中也能看出他姐夫的反意,然而朱元璋选择了忽略。如今朱元璋已死,这个威胁日益显现,徐辉祖处于忠心及时提醒朱允炆,然而,同在朱允炆身边效力的还有徐达的小儿子徐增寿,徐增寿进言:“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这个徐增寿不学无术,就在宫中玩玩乐乐,陪朱允炆解闷子。但是朱棣儿子逃回燕京的马却是偷的徐辉祖的马!这就让朱允炆对徐辉祖有了猜忌!朱允炆不信徐辉祖,却信了他弟弟。这其实不但是徐辉祖的悲哀,也更是朱允炆自己的悲哀。

从上所述徐辉祖军事能力在当时的朝廷中,可谓是鹤立鸡群,不容置疑,尽管他没有被赋予主帅的职权,但是就在能力范围的事情,徐辉祖做的十分漂亮。《明通鉴》记载,徐辉祖第一次赴前线参战,是建文三年四月,建文帝派大将军李景隆率军60万进抵白沟河,准备攻打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朱棣率领的燕军先是遭到伏击,死伤惨重,第二天又被官军前后夹击,朱棣三易其马,差点被瞿能活捉,一场骤然而起的大风救了朱棣,使朱棣反败为胜,大败官军。“白沟河之战”官军虽然最终惨败,但徐辉祖却率军掩护主帅李景隆成功撤退,使他得以逃到济南。接下来的“齐眉山之战”,官军却大获全胜,而且徐辉祖的表现相当亮眼。这一次战役的指挥官,不再是李景隆那个草包,而是总兵何福。在今安徽睢水,总兵何福与副总兵平安率军先是赢了一场,朱棣损失了王真、陈文、韩贵等几员大将,徐辉祖率援军赶到后,又在今安徽灵璧西南的齐眉山大败燕军,燕将李斌等被斩首。

据悉,由于徐辉祖作战勇猛,把燕军打怕了,燕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吓得脸色发白。然而,徐辉祖正欲乘胜扩大战果,朝廷却讹传燕军败了,既然这样,徐辉祖你就没必要呆在前线了,赶快回南京吧,南京也需要良将。徐辉祖刚率部撤走,得到消息的朱棣就趁机反攻,击败官军两万多护粮兵,官军的粮饷尽落朱棣之手,总兵何福不得不率余部退守灵璧。徐辉祖奉命撤走后,淮北的官军孤立无援,被燕军围着打,大败。直到其他官军都败了,徐辉祖也未放弃抵抗,当燕军渡江攻打南京时,他依然率军力战。

而李景隆那个草包,丧师数十万,他自己又当了逃兵,被召回南京后竟然屁事没有,当御史大夫练子宁、宗人府经历(宗人府属官)宋征、御史叶希贤等人纷纷上疏,以李景隆“失律丧师,怀贰心”为由,请求诛杀以谢天下时,建文帝却不予理睬。李景隆是他最信任的心腹,朱允炆怎么舍得杀他呢?然而,他做梦也没想到,当燕军渡过长江兵至南京金川门,这个他最信任的心腹,竟然与谷王朱橞一起开门投降!南京失陷,大势已去,皇上生死不明,文武百官“识时务者为俊杰”,纷纷前去迎接朱棣,对他俯首称臣,唯独徐辉祖不从,呆在父亲徐达的祠堂里,最后被他的姐夫软禁。

徐辉祖的心里,却只有忠义二字,什么荣华富贵,过眼烟云而已。有人说徐辉祖和他小弟徐增寿携手押宝,我觉得这是野史的说法。他们二人其实各有所忠。徐辉祖忠于朝廷忠于朱元璋的信任额嘱托,而徐增寿忠于亲情或者说忠于荣华富贵,价值取向不同而已。而徐辉祖和李景隆同样作为军事首领,前者德才堪配其位,而后德才皆不配位,可惜朱允炆的才气和运气均不佳,好好的一副牌被他打个稀烂,最后落得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悲惨结局。

以上事实说明,如果选用徐辉祖作为主帅,朱棣的造反最终会以被杀而结局!毫无疑问!

然而并没有,真的用nozuonodie形容朱允炆一点都不为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父亲,朱元璋,徐辉祖,李景隆,朱允炆,歼灭,靖难之役,平安,南军,朱棣,故事传记,朱元璋,徐辉祖,李景隆,朱允炆,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父亲,朱元璋,徐辉祖,李景隆,朱允炆,歼灭,靖难之役,平安,南军,朱棣,故事传记,朱元璋,徐辉祖,李景隆,朱允炆,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父亲,朱元璋,徐辉祖,李景隆,朱允炆,歼灭,靖难之役,平安,南军,朱棣,故事传记,朱元璋,徐辉祖,李景隆,朱允炆,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