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闪光的瑰宝。它的手稿,在当时就被人们争相传阅、抄录,被誉为“千古奇人,千古奇书”,“世间真文字,大文字”。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明代南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生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公元1587年1月5日)。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毅然放弃仕途,寄情山水,游遍全国名山大川、海隅边陲。东边渡海到落迦山,西至腾冲西境,北游盘山,南达广东罗浮山。足迹遍及明代的两京十三布政司,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可能还到过今四川省。
徐霞客旅行路线图
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不少,但他们多系封建国家派遣,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有封建国家资助;或为求法朝山,出于宗教的需要;也有的经商,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甘冒“蛮烟瘴雨”。徐霞客出于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以地理研究为己任,没有政治和宗教的目的,毕生从事旅行考察,他是我国古代难得的专业旅行家。
徐霞客的旅游条件特别艰苦,靠变卖家产,沿途求友告贷来解决游资。有时身无半文,被迫卖掉衣裙,才换得一顿饱饭。在江南各省以船行为主,在广西亦间骑马或乘滑竿,在云南、贵州山岭重叠条件最艰苦的地区,几乎全是步行。他住破屋,顶寒风,卧石洞,受蚊叮虫咬,甚至在人迹罕至的森林里风餐露宿。他跋山涉水,求源探尾,日夜兼程,踏泥泞,下溶洞,滑陡坡,跌深潭,三次被盗,多次绝粮。艰苦生活丝毫没有动摇他的意志,从二十二岁踏上旅途,游程越来越远,观察的内容也越加丰富。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开始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光辉的一次远游。历时四年,游遍了祖国的南方各省。长期野外生活的劳累和瘴毒损害了他的健康,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八月重返云南鸡足山时,全身俱发疹块,后来“两足俱废”,丧失了旅游能力,被丽江木土官派滑竿护送,经湖北黄冈再乘船回家。霞客返乡后仅半年,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公元1641年3月8日)与世长辞,只活了五十六岁,为旅游考察献出了生命。
徐霞客健于旅游,也善于旅游。他追求的是不问道里、不计行期的“万里遐征”,而不是一般人的“有方之游”。打听到哪里风景好,立即奔赴那里;了解到几条路中哪条最陡最险,即决心选择最险的间道攀登;听说哪里豺虎出没,人迹罕至,越要循虎迹、追蟒踪,亲自去看看。他不知疲倦,从不满足,总是以求全的精神,力求“峰峰手摩足抉”,发现更多的胜景;在一组风景中,也力求游遍每个部分。有时走错了路,又累又饿,但毫不悔恨,反为意外发现新景而庆幸。凡遇漏游的地方,必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补游。匆匆走过的地方,总设法重游,必尽兴方罢。很多名山的姿色常因时间、气候而变换,他总是反复体察欣赏,选择不同的季节,三游四游。有时白天刚游完一遍,晚上皓月当空,又兴冲冲奔上山头。“余谓游不必骑,亦不必同,惟指示之功,胜于追逐。余之欲行者,正恐其同;其不欲同者,正虑其骑也。”这是霞客旅游经验的总结。骑则走马观花,不及细看,人多同游则分心,皆不能集中精力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霞客经常一主一仆,徒步跋涉,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一边体察欣赏,一边思索记录,度过了他有意义的一生。
徐霞客不仅能到别人所不能到的地方,以他的游踪之广为人们称颂,而且还能写别人所不能写的内容。他走过数不清的弯路和错路,有的地方三误三返才找到,有的风景就在他身边而失之交臂,苦于缺乏既了解风景又熟悉路径的理想的向导,深感导游的重要性,“惟指示之功,胜于追逐”。可以说,《徐霞客游记》就是他有鉴于此而献给后世旅游同好的一部导游指南。
在我国古代游记中,有的多辑录文字材料,与实际出入较大;有的为进行文学加工而致失真,或仅选取某些侧面描述,读者无法知道全豹;有的系短篇小品,份量单薄;有的是数年甚至数十年后追记,线条较粗,难以反映原貌。《徐霞客游记》以翔实可信受到人们普遍的赞誉。游记要真实就得观察细致,记录及时,描述准确,这是霞客遵循的标准。他日必有记,虽然经过一天旅途的劳累,晚上还挑灯作记,有的一天所记即长达两三千字。有时在途中走走停停,边走边依岩作记。偶因旅途安排太紧,或晚上没有书写条件,也必抓紧在两三天内补记。《徐霞客游记》也远远超过地方志中对风景名胜的目录式的枯燥罗列,它对每个风景区的位置、特点、各风景点的分布、地形变化、交通路线、游程安排等皆有记录,既引人入胜,又真实可靠,便于后人踵其步畅游。它不仅导游风景名胜,还给读者提供有关的历史背景、文物古迹、传说故事、风情习俗等情况,内容充实丰富。
徐霞客《赠鸡山僧妙行七律二首并序》手迹
流传至今的《徐霞客游记》有六十多万字,全文当不止此数。在我国古代旅行家中,霞客所记录的风景点是最多的,对西南地区的名山幽洞,古代游探最全者也推霞客。广西、云南那些“远既莫闻,近复荒翳,桃花流水,不出人间,云影苔痕,自成岁月”,“棘霾蔓锁”的胜景,有不少连地方志都未提及。霞客锐于搜寻边疆的风景奇胜,第一次把它们全面地公诸于世,且品评殿最,描绘了它们的风景特点。至今人们常游的胜景,不过是霞客记录的一小部分。有的因交通不便,仍然人迹罕至;有的虽近在城郊,亦未及开发;有的因年代久远,地理环境变迁,已渐湮废。
徐霞客既是游人,也是这些风景的主人。他对很多旅游胜地提出了开发、修建、使用、保护的方案。他选景不囿于传统的陈说,最反对八景、十景“俱八寸三分帽子”的滥竽充数。主张实事求是,风景胜地,景不厌多;“非此地确然特出之奇”,也不必凑数。他反对湮灭历史遗迹的做法,认为智者应“追远而创其祠”,愚者才“最新而掩其迹”,新建屋舍应保护文物古迹,突出历史特点。他提出要尽量保持名山面目,风景区建设应该借景而不能掩景。最好不要在洞中建轩阁,穿岩应保持前后通明的特点,适于观景的地方只可略为施栏设几,建筑不要妨碍瞻眺。他主张改善游览路线,歧路不能多,要让游人渐入佳景。可以凿通两岩间的片石,也可建桥连接溪两岸的风景,方便人们游览地势悬绝的风景点。他多次提出不能把风景区糟踏为牛宫马栈,臭秽不堪,呼吁司道严禁。这些设计思想,对今天仍可借鉴。徐霞客是开发建设祖国风景名胜的古代设计师。
《徐霞客游记》是伟大旅行家徐霞客给我们留下的旅游实录,是他一生进行旅游活动的丰碑。它为千百万热心的旅行者提供了一部选胜登临的绝好的导游手册,为广大人民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提供了神游条件。
徐霞客最大的贡献在地学方面。他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早年重点解剖名山地区,后来详记旅途沿线情况,观察范围逐渐扩大;晚年则以布政司辖境为单位,全面考察了南方各省。为了系统观察自然,他经常不走大路走小路,尽量不留空白,也少走重复路线,采取扫描式的旅行路线,正如他自己归纳的:“计离乡三载,陟大脊而东西度之,不啻如织矣。”他每到一地,必尽量登高,便于观察地形,了解山河大势;对水道则穷源探尾,随流跟踪;对山脉则“行周其四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观察。
《徐霞客游记》内容丰富多采,可算我国古代的地学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地形地貌、岩溶、江河源流、水文变化、地热、气象、物产、政区、交通、地名等方面。
《徐霞客游记》的可贵,还在于它是实地调查的真实记录。霞客调查的对象遍及各行各业,有樵夫、牧童、农民、商人、行脚僧、旅客等等。亲闻还必亲见,有的内容虽听别人介绍了,但未亲见,仍不放心,必加注说明。游记中根据自己落实的程度,用“即”、“疑”、“闻”等字严格区分哪些系亲自游过;哪些是过而未登,缺乏研究;哪些是闻而未至,只听说过。没有到的则注明“惜未至”,从不以假乱真。霞客对各种地记及前代地理著作十分重视,但又不轻信文献资料。他随身携带明一统志,又沿途广泛搜访地记、方志,将实地观察和文献记录认真核对,订正了文献记录中不少错误。霞客有着精确的数量观念,也十分注意量的记录,道路远近,洞穴大小,都经过他实测,详记具体数字。这些情况说明:徐霞客游记的记录翔实可靠,准确具体,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英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二十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徐霞客在明亡前夕社会大动荡的岁月,举步遐征,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耳闻目睹,使他了解到国史、邸报不可能反映的社会底层的生活情状。霞客对朝政不满,以及他对社会底层群众的同情,使他有可能把当时的社会实际忠实地记录下来。因此,徐霞客游记也是一部实录性质的历史著作,是后人认识明末社会情况的最直接的信史,它的丰富而可靠的内容应该受到史学家的重视。《徐霞客游记》犹如一幅明末风俗画的长卷,从东往西,展现了从江南水乡到西南边疆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生动真实,绚丽多彩。它所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明末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状况,西南边疆各民族的衣食住行、生产情况、风俗习惯、民族语言等,明末的政治状况,从统治阶级到普通民众的生活,南方农民起义的情况,宗教发展,文物遗迹分布等等。
江苏江阴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文学家。他的著作流传至今的有《徐霞客游记》及诗作三十八首(其中《吟白崖堡南岩诗》见《粤西游日记四》)。《溯江纪源》(一作《江源考》)原载《江阴县志》,也被后人收入《徐霞客游记》。他的著作目录散见于徐霞客游记中的还有不少,但绝大部分已散佚。赠鸡足山僧妙行七律二首手迹近年被发现,原件藏云南省博物馆。另有山中逸趣跋,系据霞客篆文手迹刻印,现亦藏云南省博物馆。
徐霞客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名山游记成为写景的佳作,被古今的游记选本多次收入。记麻叶洞探险、湘江遇盗、南宁与静闻诀别、鸡足山顾仆逃跑诸篇,情节生动,层次跌宕,描写细腻,情深意切,是叙事性散文的名篇。随笔二则、近腾诸彝说略等专篇,揭露大胆,议论中肯,切中时弊,成为他的议论文的代表作。《江源考》、《盘江考》逻辑性强,结构谨严,是考证文章的典型。“我欲倒骑玉龙背,峰巅群鹤共翩翩。”霞客的诗是他高洁人格的化身,当时即以“词意高妙,备极诸长”受到黄道周等名家的赞赏。
古今游记不外两类。多数皆重文学塑造,借景抒情或议论,为了使景物典型化,竟至移景换形,张冠李戴,虽成文学名篇,但与描述的对象相差很大,几乎到了失真的地步。这类作品一经和风景实际对照,往往使人失望。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虽然烩炙人口,也因此遭到徐霞客的批评。《徐霞客游记》则属另外一类。它重视写实,力求准确、生动地再现祖国山河,让多姿的山光水色直接和读者见面。这类游记虽然不强调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然而却和名山大川同样受到人们热爱,与壮美的山河永存。
在诸多游记中,大量的只能算小品,而徐霞客游记当推长篇巨著,其所记时日之多,篇幅之浩大,内容之宏富,皆为古今第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早称赞过:“游记之夥,遂莫过于斯编。”为了容纳众多的性质各异的内容,适应巨大的篇幅,徐霞客游记在体例上分为四种情况,即日记正文,这是游记的主干;文中偶有说明,用小字夹注;还有一些综述性质的专条,补充交代当地的风土、物产、人物、历史,或综括山、水、地形,或作为某一段游程的提要,附在各天日记之后,个别的穿插在正文当中,可说是游记正文的发展和补充;有些地区形成较独立的专文,如永昌志略、丽江纪略、法王缘起等,集中反映某一地区的历史或现状,是对该地区综合研究的成果,也可说是注说和专条的扩大,与游记正文联系起来,更便于阅读。前者按游程发展,采用日记体裁,用时间把众多的景物和事件贯串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纵的线索。后三者虽然范围不同,规模各异,但都对重要问题展开,进行横的典型解剖。纵横交织,详略互补,构成了独特的“徐霞客游记体”,丰富和发展了宋代以来的日记体游记,在游记写法中独树一帜。
徐霞客游记也是用文学笔调写作科学著作的典范。我国古代大量的科学著作,多是罗列若干互不相干的条目,文字枯燥;近代有的科学著作,为了吸引读者,又编造虚幻的内容,脱离实际,降低了科学价值。徐霞客游记既忠实于科学真实,又进行了认真的艺术加工。它把丰富多采的地学和史学内容,统一到各个特定的地理环境,罗织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再随作者的游踪逐步展开,一步一奇,引人入胜。它避免说教和空洞的阐述理论,使读者不觉得枯燥乏味,却在文学欣赏中不知不觉地了解自然,接受科学知识。徐霞客游记把科学著作和文学著作融合为一,把准确的科学内容和生动的艺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的艺术成就,对科普读物的写作是极好的借鉴。(朱惠荣)
以上内容选编自中华书局出版《徐霞客游记校注》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 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