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封建王朝,要数粉丝最多的还的是明朝。这个由草根皇帝朱元璋一手缔造的帝国,开启了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优秀局面。
不过明朝之所以能够做到这几点,离不开它本身强大的实力。然而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够保证一直强盛,明朝也不例外。盛极必衰的道理在它身上也是体现淋漓尽致,尤其是明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土木堡事变。而说到土木堡事变就不得不提到那个幕后推手王振。
事实上在明英宗决定亲征瓦剌之前,朝中大部分官员都是持反对意见,奈何当时权倾朝野的王振,一再支持明英宗,甚至最后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土木堡事变。
要知道王振虽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本质上也是太监,那他如何从一个小太监,成长为权倾朝野的宦官呢?
韬光养晦的“王伴伴”
王振从小就有一个为官做宰的梦想,奈何自己学识不精,连秀才也考不上,只得回乡做了一名私塾老师。但他一直都没放弃做官的梦想,另辟蹊径于永乐末年自阉入宫,当了宦官,也就是我们熟知得太监。
如此看来王振也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这也为他后来在深宫中脱引而出成为明英宗的宠臣奠定了基础。毕竟一个连男性尊严都能豁出去的人,还有什么能够难倒他的呢?
入宫后王振也是从底层小太监做起,但他为人素来狡猾,极善于察言观色,没多久就在一众太监中脱颖而出。再加上他本身也是有点学识傍身,因此深得明宣宗喜爱,便任命他为东宫局郎,专门服侍太子朱祁镇。
从一个洒水打扫太监到东宫太子的近身太监,这是王振第一次实现了地位的跨度,也让他尝到了高位带来的好处。毕竟前者与后者虽然都是太监,但无论是在待遇上还是别人认知上,都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王振自此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他要成为明朝权利最大的太监。
成为朱祁镇的近身内侍后,王振可以说是将全部精力都花在了照顾太子身上。饮食出入,学习玩乐,王振都绞尽脑汁为朱祁镇服务,一来二去也得到了朱祁镇的认可与信任。
要知道朱祁镇登基时也不过9岁,王振一个成年人要想博得一个稚子的信任还是很容易。而且太子作为一宫之主,平日里接触最多的也只有王振这个贴身内侍,他如何不信任王振呢?有了下一任君主的认可,王振此后权利如日中天也是有迹可循。
当时朱祁镇出入皆有王振陪伴,因此许多人也都称王振为“王伴伴”,可见他与朱祁镇关系之亲密。
“委曲求全”的掌印太监
公元1435年明宣宗突发恶疾去世,年仅九岁的朱祁镇即位,也就是明英宗。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明英宗登基后就让最信任的王振出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
明朝宦官衙门一共有24个,其中又以司礼监职权最大,因为它不仅总管所有宦官事务,还涉及到东厂等特务机构的管控。
日常任务是代表皇帝传递御旨,掌管一切奏章与文件,可见其重要性。所以司礼监的官员历来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担任,王振能坐上这个位置,也是向群臣百官宣布了他在明英宗心中的地位。
而且随着后来“票拟”制度的形成,皇帝皇后的最终意见需要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用红笔在奏折上代写。这样一来就给了这些太监们空子可转,他们会利用皇帝皇后的信任,欺上瞒下,趋炎附势,达到假传圣旨目的,最终扰乱朝纲。
王振本来就是一个善于弄权且喜爱权利的人,当掌印太监这个如此重要职位落到他身上时,难保他不会蠢蠢欲动。
不过此时张太后与“三杨”这些老一辈的公卿大臣还没有失势,且掌握着朝中大权,王振一时也无法把握朝堂,只能是蛰伏做人。
不过王振很会抓重点,他知道张太后等人无论现在势力再大,终究抵不过年轻气盛的朱祁镇。只要朱祁镇一掌权,王振便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就会到来。
所以他在“委曲求全”做人同时,也不忘继续讨好朱祁镇。要知道朱祁镇少年继位,早就不满母亲掌权,如今有王振在一旁支持他,朱祁镇自然视王振为亲信,甚至尊称他为先生,着实让王振在文武百官面前秀了一把。
当年朱祁镇有多宠信王振呢,公元1441年朱祁镇大摆宫宴,按照惯例宦官是无论如何不得入席。朱祁镇甚至为王振破坏祖制,命宫人前去相邀,面对皇帝的邀请,王振还自诩周公,朱祁镇非但没怪罪,反而打开东华门正大门邀请王振进宫赴宴。
经此一事,王振彻底在百官面前露脸,难能可贵的是至此王振也没有得意忘形,前期的他虽然颇得朱祁镇宠信,但他表面功夫做的极为到位,给人一副谦逊诚恳的表象。
很快他得到了一些大臣的信赖,同时又暗中培植党羽,势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如此一来王振想要一步登天只需要等待时机了,而这个时机很快也就到来了。
大权独揽的“翁父”
公元1442年,当时明朝权利最大的张太后病逝,同时与张太后一起把持朝纲的“三杨”也是死的死,辞职的辞职。仅剩下的杨溥又是“廉颇老矣”,再加上这些人培植的新势力资历尚浅,一时间老旧势力成为了过去式,王振的机会来了。
朝中的势力很快都被王振归于麾下,无论是官员罢免,皇帝御旨的传召,还是新政策的颁布,王振都有资格参与甚至是代替皇帝做决断。一时间他几乎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此时他的真面目也逐步显露出来。
大权独揽后,他先把明太祖挂在宫门上那块禁止宦官专权的牌匾给摘下来。其次是在京中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府邸,修建寺庙为自己祈福。
同时他还建议朱祁镇以典法治御臣下,换句话说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朱祁镇有没有实行到不知道,王振肯定是拿着鸡毛当令箭的。
只要有人巴结他奉承他,就会得到官位的升迁,反之轻则丢官重则丢掉性命。有一次王振询问工部侍郎王佑为何没有胡须,王佑回答:“老爷都没有胡须,儿子怎敢有呢?”王振听了心情大为舒爽立刻给王佑升官。
一时间朝堂上几乎是为王振马首是瞻,王振的权利达到顶峰,许多公卿大臣称他为“翁父”,可见其手中实力之强盛。
多行不义必自毙,王振极力推崇的土木堡之变,最后在朱祁镇被俘,明军全军覆没时搁浅,他也落得个身首异处下场,不过能够走上人臣之路,王振的一生也算是值了。
从一个无权无势的落第秀才,到洒水打扫的小太监,从太子近身内侍再到天子近臣,王振的仕途之路犹如开挂一般,令人瞠目结舌。
他曾经的韬光养晦,他努力博取掌权者的信任,这些都是他最终由小太监成为权侵朝野的大太监根本原因。
事实上王振能够成为掌权者之一,也是当时封建王朝的必然性。任人唯亲,最终导致亲小人远贤臣,可见明朝的衰败也是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