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TRP Humanities/
外研人文” 一键关注微信公众号
7月20日,从筹备到制作历经多年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终于在影院大规模上映。电影以宋元时期话本《武王伐纣平话》和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为基础,加以大刀阔斧的改编,最终呈现给观众一出“父慈子孝”的朝歌版“权力的游戏”,引发了影迷、书迷和历史爱好者等诸多群体的热议。
不过,小编对这部电影最感兴趣的地方,还是片中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表达。
电影开场后不久,殷寿(也就是历史上的商纣王帝辛)继承商朝王位,不料招致天谴异象。在群臣面前,殷寿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何为王者?天下有罪,在王一人。”并宣称要自焚祭天。
殷寿当然只是说说而已。无论是在历史、小说还是电影中,商纣王都并不真正具备这样的觉悟。不过,这句台词本身还是大有深意的。
台词的蓝本出自《论语·尧曰》。原文为:
(商汤)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武王)曰:“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前一句的大意是:“我本人若有罪,就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来承担。”后一句的大意是:“我虽然有至亲,却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如果有罪过,应该由我来承担。”
《论语》这两话,集中体现了孔子关于国家治理的基本思想,即追求仁义、有道的德治,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戴。其背后更蕴藏着天命、君权与民本的辩证关系,已经可以窥见民本思想的初级形态。
王位更迭之后,东、南、西、北四伯侯不得不入朝觐见,没承想路上遇到了日后的西周开国元勋姜子牙。四伯侯被姜子牙聚在一起商议大事。北伯侯崇侯虎说:
“商王是天下共主,天下都是他的。”
姜子牙却说:
“天下,非商王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姜子牙这句台词出自《六韬·文韬·文师》,而《六韬》一般认为就是战国人借姜太公之名所著的书。其原文为: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小说《封神演义》第九十四回中,姜子牙也说过同样的话。这句话与“天下为公”齐名,是“天道”落实到“人道”的体现,意在强调:与天下人的利益一致的人,才可以获得治理天下的权力。从中可以看出,“一人”与“天下人”、“私”与“公”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矛盾。
故事结局想必大家都知道。武王姬发顺天应民,在姜子牙的辅佐下起兵伐纣,开创周朝八百年基业。但可惜的是,周朝与日后的诸多封建王朝一样,没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君主专制,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人民民主理念。
讲到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书: 武汉大学严靖副教授的《民惟邦本: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政治》。
这本书全面剖析了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内涵、外延、具体展现和现实意义,无论是对于深入了解民本思想的曲折发展,还是对于客观评价影视剧中的相关情节,这本书都大有帮助。
同系列丛书介绍
本文图片来源 | 豆瓣
排版| 斐斐然儿 审定 | 刘旭璐
欢迎转发、分享、点赞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