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这是《新唐书》中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至高评价,虽然中华上下五千年能人辈出,称王称帝者数量也绝不算少,但真正能称得上名垂青史的,其实也就那么几个,而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皇位的竞争对于皇家来说大概率会是一件残忍的事情,李世民自然也不例外。其实当年被李渊立为太子的还真不是李世民,而是他的哥哥李建成。
但众所周知,李世民并不满意自己的哥哥继承皇位,所以就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成功夺了江山。可其父李渊对此事却不甚满意,还因为此事留下14个字的预言。更加万万没想到的是,这14个字在16年后竟然真的应验了。
玄武门之变始末
对于一个皇朝的延续来说,立太子是非常重要的大事,而历朝历代的皇帝一般都会把这个艰巨的任务放在嫡长子身上,从小就会让他们学习四书五经,教授他们治国之道。而李建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李建成自小就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一个儿子,不仅深受李渊喜爱,同时也让李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去培养他,虽然那时候李渊还没有称帝,但称帝的愿望已经很明显了,他也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在日后成事的时候帮到自己。
李建成也一直都觉得自己很厉害,可是弟弟李世民的出现,让他有了危机感。在古代家庭中,只要是儿子就会让他去学习知识、熟读兵法,而李世民在这方面的表现显然要比李建成突出的多,这让李建成非常不安。
公元617年夏,本该留守在太原的唐国公李渊宣布起兵,攻入长安后控制了隋炀帝的孙子杨侑,让他当了个表面皇帝,一年后便顺利篡位,建立了国号为唐的王朝。
但此时立太子的事情却出现了矛盾,在文武百官的监督下,李渊已经将李建成立为太子,可是二儿子李世民在此次成事的过程中功劳巨大,自己还曾经答应过他要立他为太子,如果不安抚的话,恐怕会出大事。
《资治通鉴》中有过记载,李建成虽是太子,但却懒惰散漫,不仅贪恋女色,而且还整日饮酒寻欢。
这显然不是成为皇位继承人的杰出人选,李建成自己也明白这件事,所以在李世民的势力越发强大的时候,他开始坐不住了。李建成联合老三李元吉一起,在朝中拉帮结派,试图与李世民所带领的团队进行对抗,可最终的结局大家也很清楚,李建成等人根本不是李世民的一合之敌。
公元626年7月,秦王李世民带领手下得力干将前往长安城太极宫玄武门正式发动政变,大哥李建成死在了李世民的一支穿云箭下,三弟李元吉则死在了大将尉迟恭身边随从的箭下。至此,大局已定。
李渊留下14字预言
当玄武门前发生兄弟残杀的惨剧时,身为父亲的唐高祖在干什么呢?他正在海池悠闲地划船,直到李世民身边的尉迟恭走到他身边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这应该是出了什么问题。
尉迟恭是练武之人,说起话来相当直接,他告诉李渊,说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起兵作乱,秦王李世民领兵平乱,目前已经将这俩人给杀死了,因为秦王担心李渊会被吓到,所以才派他来保护其周全。
李渊对这件事的表现并没有那么激动,只是转头问自己身边的幕僚裴寂等人,这事儿该怎么处理。这些人都是人精,而且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李世民都要比李建成优秀的多,所以“功盖宇宙,天下归心”的说法也就出现了,李世民就这样被立为了太子。
三天后,李渊正是宣布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同时还退位让权,宣布日后所有的国家大小事务都先交由皇太子负责处理,最后再向他汇报一下就可以了,显然已经要将整个江山全权交到李世民手中了。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大,李渊对于自己的孩子们自相残杀的事情也越来越无法释怀。虽然身在皇家的无奈他自己很清楚,但痛失两个儿子的苦闷也逐渐清晰。尤其是,李世民在杀了李建成之后并没有停手,直接将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的子女全部都杀掉了,这一直都是李渊心里的一根刺。
一日,李渊和李世民谈话的时候,十分平淡地对他说出了14个字,“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是”。在李渊来看,一切东西都是守恒的,今日他李世民杀掉自己的亲兄弟坐上皇位,他日李世民的子孙后代也必然会遭受这一劫。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李渊的这十四个字竟然真的在16年后实现了。大儿子太子李承乾与兄弟交恶,违背常伦被贬为庶人;二儿子李宽早早过世,白发人送黑发人;魏王李泰因争夺皇位失败被贬黜;齐王李佑造反被赐死;越王李贞因反抗武则天被赐死。
诸如此类的事情,应当就是李渊当年所说的因果轮回。
如何评价李世民?
如果我们单看玄武门之变这件事情,恐怕大家都会认为李世民确实是个不讲手足之情的凶残之辈。可平心而论,任何一位能够爬到那个位置的人,手上沾染的鲜血又何止这一点?更何况,李世民对人民的好,那是被所有人看在眼里、被历史刻在书本上的。
李世民抢夺皇位的方式很巧妙,他并没有发动大型的政变,和自己的父亲大动干戈,而是选择了用计谋,让李建成自己露出狐狸尾巴,然后在小范围内搞了次大清洗,老百姓们根本没有受到波及,甚至有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这样的内情。
这样的做法其实是最可取的,因为在古代封建集权社会,所有的皇位都是被鲜血浇筑出来的,这里边可大部分都是百姓们的鲜血,相比之下,李世民绝对是宽厚仁慈的代表人物。
李世民曾经说过,百姓对于江山社稷来说就是水,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想要江山社稷稳定,就必须要稳住老百姓们的情绪,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保证大后方的安宁,这样才能大力发展经济,才有了万世称赞的贞观之治。
此外,李世民还很擅长趋利避害,充分吸取前朝的所有教训,避开雷区之后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式。譬如说十分“听话”,会将所有大臣的意见和建议听进去,还会给自己国库省钱,直接用隋炀帝住过的“二手皇宫”,把多余的钱用来发展社稷。
此外,文功武治简直就是李世民一生最好的写照。他在治国方面的文采韬略无人能及,而在军法方面的造诣更是足以流传千古。古往今来多少人称赞过唐太宗在军事上的远见和成就,又有多少人以他的见地为蓝本,这确实是无法反驳的丰功伟绩。
小结
有著名的评论家曾经说过,如果李世民不是皇帝的话,那么他是足以与孙、韩一同位列武庙之中的。但他在这个基础上,还成了一国之君,只能说明李世民自身的才华和对军事方面的见解,都是极其出众的。
尤其是,在李渊建立唐朝之后,这片江山其实是并不稳定的,薛举和薛仁果正来势汹汹,如果不是李世民,那可能李渊的这场政变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些无数的历史事实都证明,李世民和唐朝是互相成就的,如果没有李世民,也就没有长达数百年的大唐盛世。
参考资料:《新唐书》《资治通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