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在中国若干封建王朝当中,宋朝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总是最矛盾的。
这是一个繁荣的王朝,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此时,中国的GDP也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封建时代的巅峰。
当然,这也是一个软弱的王朝,靖康之耻把宋朝一分为二,割地赔款的求和手段让宋人颜面尽失。
靖康之耻,不仅是宋朝的污点,更是中原政权和汉民族的污点。
靖康之耻以后建立起来的南宋政权,更是以报仇雪耻为最高理想。
一向软弱的南宋,为了雪耻,手段也并不仁慈。
他们拼着灭国的危险,把金拖到只剩下10万人。
南宋为了报仇曾做出过哪些努力?宋朝最后的灭亡又究竟说明了什么?
靖康之耻,心思各异
公元1127年,北宋王朝发生了一件堪称奇耻大辱之事。
北方的少数民族金,从北向南一路高歌猛进,壮士和铁骑直接冲进了北宋都城,彻底打破了北宋皇室苦苦维系的虚假繁荣。
宋徽宗和宋钦宗这两位皇帝,代表着国家形象的两个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最后都沦为了金人的阶下囚,苟且偷生。
那些曾经被誉为天之骄女的养尊处优的后妃和公主们,也被男人的政治博弈所拖累,成为了国破家亡的情境之中的牺牲品。
以我们后世之人的眼光来看,靖康之耻的发生,是北宋政治特征之下的必然发展结果。
从宋太祖赵匡胤奠定国家政治基础开始,宋朝的统治就走向了极端。
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的,换言之,他深知武将叛变对于国家政权来说有多么可怕。
自己可以通过兵变推翻前朝政权,那别人同样也能通过兵变推翻宋朝的政权。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后来才会发生。
为了打压武将集团,他又特意重点扶持与之相对立的文官集团。
因此,后来的宋朝才会出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独特局面。
而士大夫阶层的势力也一再做大,甚至对皇权都造成了威胁。
士大夫阶层是好是坏,这个不能一概而论。
但当国家安全面临周边少数民族的冲击时,士大夫们不管是否出于好心,都没有办法做出准确的考量。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只有经过系统军事训练的武将,才有可能在国家危急之时做出精准的判断。
可宋朝的武将,并没能得到大展拳脚的机会。
那个被记载于史册之上的杨家将的故事,不正好能说明最大的问题所在吗?
杨家将是一群有志报国的将军们,大家在战场之上浴血拼搏,只为了能守住国门,不让少数民族政权践踏半步。
然而他们得到了什么呢?
得到了上位者的猜忌,得到了部分文官的恶意构陷,得到了自己忠心守护之人的背刺。
他们不是特例,他们体现的,是宋朝武将的普遍命运。
武将被无限打压,冗兵和冗官的问题又不断升级,宋朝才会几次面临危机。
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让宋朝政权逐渐被贴上了软弱的标签。
靖康之耻的制造者金人,也是宋朝统治者自己引狼入室给引进来的。
早年间对抗大辽的时候,宋朝统治者常常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长时间对武将的打压,让宋朝的军事实力逐年下降。
有心报国的武将得不到重用,通过种种裙带关系而进入军队的将领,在关键时候只能拖后腿。
单单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没有办法抵挡大辽的进攻的。
所以联合金人共同抵抗大辽,也成为了宋朝走投无路之下的无奈之举。
金人确实骁勇善战,他们刚刚加入战局之后不久,双方的战争局面就被扭转。
大辽穷兵黩武,渐渐已经行至末路。
宋朝可以借此机会摆脱危机,金人也可以借此机会磨砺自己。
解决了大辽之后,宋朝曾经的同盟金,就成为了下一个产生巨大威胁的敌人。
金想要的,不仅仅是宋朝丰厚的真金白银,也不仅仅是各具特色的中原美人。
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入主中原,想要踏上这片肥沃的土地,成为天下真正的主人。
而把北宋两位皇帝俘虏在手,这个举动恰好体现了他们的威严。
宋徽宗和宋钦宗就像他们的战利品,被他们用来昭告天下:北宋完了。
两位皇帝被俘虏,国家都城被踏破,王公贵族被肆意凌辱,北宋确实完了。
可是北宋完了,大宋王朝的血脉却还没有完。
赵构在一群文臣武将的支持之下出逃,一路来到济州。
宋朝名将韩世忠将军在得知此事以后,立即率领自己手底下的大部队赶往济州,拥护赵构登基。
于是,宋高宗来了,南宋王朝也来了。
在国家危亡之时,朝廷当中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大夫阶层,早已摒弃了过去只忠于一人的思想。
如今的他们效忠的,是宋朝统治者的血脉,是中原王朝的正统根基。
宋高宗登基之后,北伐战争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这一时期南宋王朝抗金的主力,正是那位写下了《满江红》的千古名将岳飞。
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在当时可谓是所向披靡。
他被母亲刺在背后的精忠报国四个字,也代表了当时武将们心中最高的理想。
北宋被金如此折辱,身为宋朝武将,他们必须要拼尽全力一雪前耻。
然而在前方接连打下胜仗的岳飞,却被宋高宗强制要求召回。
别说武将们不理解,对于这一决定,许多软弱昏庸的文臣都不甚理解。
可宋高宗的做法,恰恰体现了南宋朝廷当中人人心思各异的特点。
他原本只是北宋朝廷中一个不起眼的王爷,皇帝这个位置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
若不是北宋两位皇帝接连被俘虏,他身上的血脉也不会受人重视,更不会被诸位大臣拥立为新的皇帝。
若是北伐战争成功,宋徽宗等人被迎了回来,那他岂非再也没有容身之处?
抱着这样的私心,他宁愿南宋就这样与入驻中原的金政权和平相处。
宋朝的隐患,在统治者的身上就已经有所体现。
统治者不思民族大义,反而一心牵挂个人得失,这也难怪宋朝会成为少数民族政权心中的笑话。
联合蒙古,对抗金人
直至宋高宗驾崩,新的皇帝继位,北伐战争才又被重启。
可惜这时,在金人面前所向披靡的岳飞,早已经因为秦桧的陷害和宋高宗的猜忌而命丧黄泉。
南宋想要继续与金人对抗,为的不是夺回中原,为的是一雪前耻,把靖康之耻的软弱污名和标签彻底从自己的身上摘下去。
可是,此时的南宋并没有兵强马壮的优势,能够主导抗金战争的将领人数也非常有限。
在此等劣势条件下贸然抗金,或许会自食恶果。
因此,南宋一直不敢在北伐战争中加大力度,也一直不敢对金人下最后的通牒。
而与此同时,另一股势力也在计划着驱逐金政权,他们就是蒙古部落。
过去少数民族政权相争之时,蒙古就没少受金人的压迫。
金人会从他们的部落当中强行掠夺战马,还会用各种武力手段去掠夺他们的自然资源。
如今金已经入主中原,蒙古人心里恨得咬牙切齿。
作为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他们也想从中原大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当中分一杯羹。
可是,一路南下直捣黄龙,这是一条风险颇高的路线。
虽然现在的金人早已经被骄奢淫逸之风所腐蚀,战斗力直线下降,但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蒙古仍然不敢对他们掉以轻心。
为今之计,最好的办法就是绕路向南,而后自南向北对中原金人进行包抄和夹击。
前后配合,事半功倍,金人便在劫难逃。
但南边属于南宋的地界,要想实现这一战略,蒙古就必须与南宋实现联合。
为表诚意,蒙古部落特意派出使者,带上可汗的亲笔书信,亲自前往南宋朝廷,与统治者商议此事。
面对这个邀请,南宋文武百官也有着不同的意见。
有人不可避免地想到了若干年前联合金人抵抗大辽时的局面,将此事定性为引狼入室。
北宋最后确实解决了大辽这个心腹大患,可金人也在同一时间壮大起来,最后成为了比大辽的威胁还要巨大的敌人。
若非当时埋下了隐患,只怕后面的靖康之耻也不会发生。
从理性的角度上来说,联合蒙古来抗金,和之前行为的性质是一样的。
南宋或许真的能借此机会消灭金人,但蒙古必然又会成长为一个威胁。
而且,与蒙古合谋,南宋政权也不一定能重新拿回中原大地。
可是,理性的思考,实在抵不过“报仇雪耻”这四个字带来的诱惑。
一想到靖康之耻,南宋官员的心中就仿佛有着熊熊大火在燃烧,久久不能平息。
他们宁愿冒着灭国的风险与蒙古合作,也不愿意就这样放任金人安逸享乐,白白错失一雪前耻的机会。
因此,南宋统治者最后拍板,与蒙古联合,直取金人心脏。
手段狠辣,极尽羞辱
在蒙古和南宋两方政权决定联合的时候,金最后的失败就已经注定了。
他们并非败于强大的对手,而是败于腐朽不堪的自己。
入主中原之后,他们把自己骨子里的血性和野性全部丢失了个干净。
花花世界迷人眼,种种奢侈和享乐的活动让他们铁骨铮铮的脊梁软了下来,不少勇士早已经没有力气在战场上驰骋。
一个靠着武力取胜的民族,当他们失去了武力这个最为强大的优势之后,将会变得不堪一击。
在1233年南宋正式出兵之前,他们就已经疲于应付不断南下的蒙古骑兵。
而当南宋政权开始打击报复之后,南北两面的隐患,彻底断了金人的最后一口气。
在刚刚进入中原大地之后不久,金的人口数量就一路飙升至过去的十几倍。
但是到了金哀宗统治期间,金的人口数量却仅仅只剩下了10万。
有人战死在沙场,有人饿死在大街,有人死于暴乱,有人死于社会治安问题。人口的急剧下降,也预示着金的末路即将到来。
南宋的战士,在这一次战争中展现出了令人胆寒的状态。
或许是因为心中始终抱着一股意气,所以他们在面对金的士兵时格外狠辣。
他们往往会一刀直取敌人的要害,往往会首先集中力量去攻击对方的首领,往往宁愿战死也不愿意在敌人面前低头认输。
历史因素和现实矛盾的交织,让南宋宁愿付出一切,也要把敌人斩于马下。
1234年,金的结局到来。金哀宗因为身体太过肥胖,没有力气在乱局当中出逃,只能选择自杀以结束生命。
临死之前,他吩咐身边的宫人,一定要在他死后第一时间将他的尸体火化。
他深知,如果自己落入敌人手中,只怕死后都将不得安宁。
他的猜想没有错,在宫人还没来得及有所动作之前,蒙古和南宋的联合大军就已经冲进了宫殿,把他的尸体给夺了过来。
他们把金哀宗一分为二,拦腰截断,带着各自的战利品回到了大本营,然后通过鞭打等方式尽情发泄自己的愤怒。
那个一贯被人们贴着软弱标签的南宋,在解决完金这个最让人仇恨的存在之后,也面对蒙古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姿态。
蒙古在合作之前曾经答应过南宋的划地而治的承诺,他们并没有兑现。
南宋也无意与他们纠缠此事,而是在接下来的三路军作战中死守天府之国,铸造防御工事,把蒙古严严实实地拦截在了边境线之外。
蒙古部落的军队领袖说过的话,也被忠实的记录在了史册当中。
在他看来,南宋是比负隅顽抗的金人更为可怕的敌人。
他们为了拿下南宋,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宋朝最后的灭亡,是无法逆转的结局。
结合南北宋为抵抗少数民族所做的举措,我们也能看出,宋朝并不能直接与软弱划等号。
宋朝不缺能人,缺的只是上下团结的合力。当人心各异时,当文武完全对立时,一个朝代的衰亡将成为必然的结果。
由此可见,南宋不是不能站起来。
结语
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士大夫阶层,一向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国家灭亡是奇耻大辱,所以哪怕付出灭国的代价,南宋也必须要亲手结束金的生命。
在这件事情中,南宋朝廷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狠辣姿态,也让我们看到了泱泱大国该有的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