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朝的衰败总是伴随着另一个王朝的兴起,正所谓“官逼民反”,我国历史上有很多的农民起义,远的如陈胜吴广起义,近的如太平天国起义。明朝时期有两个著名的人物,一个是朱元璋,一个是李自成,一个造反成功,建立了明朝,一个造反失败,最终被杀,同是农民起义,为何结局不同?
李自成与朱元璋的出身类似,都是农民出身。李自成小时候家境贫寒,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李自成就跑去庙里当了和尚,闲暇时给地主放牛挣点钱补贴家用。二十多岁时,李自成获得了一个驿卒的职位,为朝廷做事,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但是因为此时的明朝已经日薄西山,财政困难,于是裁撤了一批人员,李自成曾经丢失过公文,所以也被裁撤了。之后李自成就跑去甘州当了兵,因为作战勇敢,当了小官。后来满清进攻北京城,李自成所在的部队奉命前往北京勤王,半路上因士兵索要军饷,发生了兵变,李自成等人杀死了将领,走上了造反的道路。一开始李自成跟随“闯王”高迎祥,后来高迎祥战死,李自成成为了新的“闯王”,他采取手下李岩的建议,宣传自己“均田地,不收税”的政策,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一路打进了北京城。
以前的李自成吃苦耐劳,不近女色,但是到了北京城,被皇宫的金碧辉煌、花花绿绿迷失了自己,此外还对开始拥护自己的明朝官员严刑拷打,没收家产,充当军饷,引起这些人的不满。此时清兵联合吴三桂进攻李自成,李自成大败,最后逃到了九宫山,被当地村民当作盗贼杀死,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第一,作为一个领导人,他没有一个统筹全局的观念,没有与之地位相匹配的智慧,没有与时俱进的政治觉悟。李自成进京之后,做得最蠢的事情就是登基称帝,一旦他这样做,就表明自己是一个乱臣贼子,那么明王朝那些个藩王就有了一个正当的理由来攻伐他了。其实,当时李自成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辅佐一个傀儡上台,稳定社会局势,大明王朝稳定之后,区区一个满族那是不足为惧的,要知道袁崇焕仅仅凭借一个宁远城都可以阻止满清十几载。
第二个原因是李自成用人不当,李自成用人不重品行,只重战力,所以手下的大将大都是土匪出身,大军所过之地犹如蝗虫过境,弄得民怨沸腾。不只是大将,还有一些谋士的启用,李自成也做得不好。李自成前期任用李岩为谋士,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但是后期的李自成由于自己对李岩的猜忌,从而重用品行不端的牛金星。最后,阴险狡诈的牛金星向李自成进谗言,毒死了名士李岩,使得军心不稳,最终兵败如山倒。
对比另一位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之所以在诸雄中脱颖而出,决定性的因素在于他身上具有那些草莽群雄所没有的另一些至关重要的品质。
朱元璋帝业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他善于争取人心。
历代农民起义者虽说是历史中最先进因素的代表,但绝大部分人素质并不高。他们一般都出身流氓无产者,之所以成为乱世英雄,是因为他们有常人所没有的勇敢和残酷,文化素质低下、眼界狭窄、目光短浅却是他们的通病。
而朱元璋却从不像那些好汉那样放任自己,今日狂歌痛饮,明朝弃尸马前。他参加起义,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也不是出于对“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向往。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慎重选择,他要的是安身立命,飞黄腾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那些看出五步之外棋局变化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他独自带兵不久,他就开始注意军纪问题。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占和州之后,手下军人照老例烧杀抢掠。朱元璋首次召集手下大小头目,郑重宣布:“城破之后兄弟们都抢了不少女人。我规定,以后只许抢没结婚的少女,那些结了婚的,一律给我放回去!”(《皇朝本纪》)
他召集全城的男人集合到州衙门前,把那些抢来的已婚妇人列队送出,让夫妻相认。全城百姓奔走相告,感激涕零,朱元璋成了和州人的大恩人,他的恩德被和州百姓久久传颂。
除了善于笼络民心,朱元璋也十分擅长收买对手的“军心”。龙凤二年,朱元璋俘虏了陈兆先军三万六千人。朱元璋很欣赏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为了征服军心,朱从俘军中挑出五百名精壮,说要安排给他们特殊任务。
这些人不知道朱给他们什么任务,惶惶不安。到了晚上,朱把自己的亲兵撤走,让这五百人做自己的侍卫。自己钻进帐篷,脱下战甲,倒头就睡。这五百人感动不已,从此死心塌地效忠朱元璋,三万六千俘虏也由此军心安定,很快成了朱军的主力。
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粮草问题,古时候有句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明粮食的重要性!面临的粮草问题,朱元璋的办法就是让起义军自己耕田收获军粮,这样既能筹集到足够的粮食,又能不打扰百姓的生活。他招募来的起义兵都在一起种地,没过几年军粮大丰收,还可以有库余分给贫困的百姓,而且朱元璋也就得到了百姓的支持,民心所向。行军打仗的粮草解决了,人心稳定,士兵志气高涨,打仗肯定有勇有谋。
朱元璋和李自成光从这两方面看,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这些事情都是间接决定最后谁能够称王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