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宣宗朱瞻基:功绩不输朱元璋,创“仁宣之治”盛世,却毁了明朝

明宣宗朱瞻基:功绩不输朱元璋,创“仁宣之治”盛世,却毁了明朝

#历史开讲#

大明王朝276年里一共出了16位皇帝,其中有5位明君: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祐樘,对应的盛世分别是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兴。

由于朱高炽在位仅10个月,他的大多数政策在儿子明宣宗时期才得到落实的,因此所谓的“仁宣之治”主要还是朱瞻基的功绩。

朱瞻基在明朝16位皇帝中,可说是一位独特的存在,他是永乐大帝朱棣钦点的“好圣孙”。

朱瞻基聪颖异常,少年英才,能文能武,被誉为大明六边形战士,兼具太祖朱元璋和爷爷朱棣的英武过人,以及父亲朱高炽的宽厚仁慈,还有文如唐太宗、艺赛宋徽宗的举世才华,因此功绩不输朱元璋,才华不输李世民,堪称一位全能型的君王。

但是,也许天道忌全,如此优秀的君王却寿命短暂。朱瞻基只在位11年,活到38岁就英年早逝了,比父亲朱高炽还少活了10年,甚至还将大明带向了深渊。

一起来看看究竟怎么回事。

一:被爷爷偏爱的孙子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任皇帝。

有人说,朱瞻基的运气实在太好了:一出生就被朱棣偏爱,似乎已经注定了他承继大统的命运。此后13岁当上皇太孙,25岁当上皇帝时,大明王朝已发展得很不错了,因此他不过是摘了前人“桃子”而已。

这话也许有一定的道理。

但无论如何,我们看到的是,大明王朝“仁宣之治”盛世的强音还是朱瞻基来奏响的。朱瞻基没有辜负祖父与父亲的厚望,他用自己的作为向世人展示了一代明君的风范!

首先,朱瞻基出身非凡。

传说,朱瞻基降生的那晚,还是燕王的朱棣做了一个梦,梦见太祖皇帝朱元璋赐给他一个象征皇权的大圭,上面刻着8个大字:

“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朱元璋把象征皇权的大圭交给他,不就是想把皇位传给他么?

朱棣睡醒之后回味梦中之境,觉得十分吉祥。恰好这时,突然有人来报:世子妃张氏生下一名男婴。朱棣联想到梦境,又惊又喜:难道梦境印证在了孙子身上?

朱棣立即跑去看望自己的长孙,见孙子长得与自己很像,充满英武之气,高兴万分,忙不迭说道:“此乃大明朝之福也”。于是给孙子取名为“瞻基”,顾名思义,基就是基业,可见对孙子寄予了厚望。

正因这一场梦以及朱瞻基的降生,对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为大明揭开了新的篇章。

要知道,当时朱棣的3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正被建文帝扣在南京作人质,朱棣本人则还在装病迷惑朱允炆当中,朱瞻基的出生无疑激发了他造反决心。

事实证明,朱瞻基确实给祖父带来了好运,最终朱棣成功逆袭,登上了帝位。

其次,朱瞻基文武全才,有帝W风范。

朱瞻基自小非常聪颖,喜欢读书,很受朱棣的喜爱。朱棣不仅让自己信赖的大臣姚广孝教授他,自己也常常亲自教导他。朱瞻基天赋异禀,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领悟出了治理国家的道理。

爷爷朱棣尚武,父亲朱高炽好文,而朱瞻基则少年英才,能文能武,自小就展现出帝W风范,12岁被朱棣立为皇太孙。

朱瞻基长得健壮,生气勃勃,十分英武,朱棣为锻炼他,多次带他征讨蒙古,朱瞻基在12岁时就很地远见地劝爷爷征讨鞑靼。

永乐十一年(1413年)端午节,宫里举行射柳活动,14岁的朱瞻基将文武全才展示得淋漓尽致,在活动中屡屡射中,朱棣大喜。

朱棣又当着众人面吟出了上联“万方玉帛风云会”,意思是:万国来朝参加这场盛会。体现了大明王朝的盛世之景。

朱瞻基对出下联“一统山河日月明”。

此下联可谓霸气十足,朱棣龙颜大悦,他就喜欢孙子与自己一样的霸气,孙子将来也必是一代雄主!

这一幕似曾相识,遥想当年朱元璋曾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考大家,朱允炆对“雨打羊毛一片毡”,而朱棣则对出了“日照龙鳞万点金”的对仗工整、霸气十足的下联。

如此看来,朱瞻基与爷爷朱棣的帝W霸气如出一辙,看来帝W风范也是天生的。

朱瞻基不仅具有祖父朱棣的俊朗英武,还拥有父亲朱高炽的机智聪颖,也难怪朱棣常常对人说:“他就是日后的太平天子啊”。

二:父亲在位10月

朱棣与徐皇后子嗣不多,仅生下3个嫡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四子出生就夭折了)。

老大长相肥胖,宽厚仁慈,通晓诗书,但有腿疾;老二高大英武,勇猛过人,很像朱棣;老三野心大,做事不择手段!

对于储君人选,朱棣一直中意很像自己英武过人的老二朱高煦,而不喜欢肥胖、腿有残疾的老大,只是后来解缙一句“好圣孙”点醒了他,遂立了长子朱高炽。

作为古代很有前瞻性眼光的明君,在选择下一代储君时,往往都会考虑几代。

比如清朝康熙皇帝在九子夺嫡中,就考察了孙子乾隆。因此,可以说朱棣之所以立朱高炽为太子,朱瞻基功不可没。

但是,朱高炽也并非软弱无能之人,而是一位大智若愚、机智聪颖、仁慈宽厚有人,他曾经面临4次被废太子之位,但每次都挺过来了,并且稳稳当了长达20年的太子。

若不是朱高炽一直智商在线,面对老二、老三这两盏不省油的灯,为人凶狠、野心勃勃的个性,以及做事不择手段,怕早已下线了。

公元1424年,朱棣病逝于北征途中,朱高炽即位,史称明仁宗。

为此朱高炽在当了20年的太子之后,开始君临天下,开启了明朝“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然而好景不长,朱高炽在位仅仅10个月,就突然暴毙了,终年48岁。

明仁宗在位期间,政Z清明,采取了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

当然,明仁宗死得突然,朱高煦措手不及,朱瞻基从容即位,这都给历史留下了未解之谜。

三:二叔太不安分了

朱高炽病逝前后,局势仍然动荡不堪。

朱高炽病重之时,老二、老三仍然虎视眈眈地觊觎着皇位。朱瞻基那时在南京,回北京即位时相当不易,二叔朱高煦甚至派杀手在他回京途中截杀他,最终计败。

1425年,朱瞻基登基,是为明宣宗。

但是,朱瞻基虽然躲过了猎杀,顺利登上了皇位,但这个皇帝并不好当,因为他有一个极不安分、时刻觊觎皇帝宝座的二叔。

朱瞻基从小就不喜欢凶狠而有野心的二叔,他一度认为大智若愚的父亲太过软弱了;二叔也厌恶自己文武全才、有着帝W风范的侄子,他时常叫朱瞻基为“狼崽子”。

叔侄俩注定了就是天生的一对劲敌!

有一次,朱瞻基跟随父亲和两个叔叔去拜谒孝陵,朱高炽体胖又有足疾,走路一瘸一拐的,需要人搀扶才能缓慢前行,就这样中途还会屡屡跌倒,这便遭来走在后面的二弟朱高煦的嘲笑:

“前人跌倒,后人知警”。

没想到,朱瞻基立即回道:“更后面的人更知警”。

原来,朱高煦暗讽朱高炽:你要是跌倒了,我就成为下一个皇帝了。而朱瞻基不甘示弱回敬:父亲要是跌倒了,皇位还轮不到你来坐,当皇帝的也应该是我。

朱高煦闻言,脸色大变!

一直厌恶的侄子,俨然已经是自己的一位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了,他不得不防。

朱高煦勇猛异常,英武过人,曾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多次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又多次在朱棣命悬一线之际救了他。眼看在作战中拼死保护自己的二儿子,朱棣曾欣慰暗示他:

“你兄长体弱多病,你当自勉,日后可堪大任”。

这给了朱高煦一剂强心针,每晚他看着自己身上的“龙鳞”,无不自豪地点点头,认为自己就是将来的真龙天子。

朱棣也有意立他为储君,不料后来遭到大臣的强烈反对,以及“好圣孙”的点醒,对二儿子的允诺也就失言了,朱高煦错失天子位。

而在朱高炽病终时,他又认为自己又可当真龙天子了,没想到截杀侄子朱瞻基的计划失败了,他又再一次错失皇位了。

然而,侄子虽然当上了皇帝,木已成舟,朱高煦仍然不安分,心心念念着皇位。

他想效仿父亲朱棣夺取侄儿建文帝的皇位,但他判断失误了:朱瞻基并不是朱允炆!

宣德元年(1426年)9月,朱瞻基登上帝位不足1年,急不可耐的朱高煦自认训练了一支天下无敌的军队,又效仿朱棣打起“清君侧”旗号正式起兵向朱瞻基宣战。

最终被有勇有谋、胆识气魄过人的朱瞻基,亲自率兵给一举平叛了,朱高煦开城投降。朱瞻基不忍杀二叔,只将他贬为平民,囚禁在西安门内的逍遥宫中。

然而,被囚禁的朱高煦仍然不安分。

在朱瞻基去牢里看望他时,竟伸脚扳倒侄子,似有谋杀之意。朱瞻基终于忍无可忍,命人取来300斤得的铜缸将二叔罩住,又让人在外生火,最终朱高煦被炙死。

朱高煦一党被铲除,三叔朱高燧明哲保身,只得乖乖交出兵权。

困扰明朝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终于被朱瞻基解决了,社会总算安定了,为后来明朝繁荣奠定了契机。

四:这个皇帝很难当

朱高煦死后,朱瞻基总算是能够一心一意地干事业了,他摆脱了朱高煦这最后一个累赘后,一心一意地奔着明君去了。

他在位期间,是明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出现了堪比“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

谷应泰说:“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可见对朱瞻基赞誉多高。

一是继续重用“三杨”等贤臣,发展经济,休养生息。

朱瞻基在位期间,继续重用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等贤臣,对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虚心接纳,君臣关系尤为和谐。

他还沿用仁宗“停止用兵,与民生息”的仁政,积极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关注民间疾苦,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开垦荒地。

史载,宣德6年,有一次朱瞻基夜访杨士奇家,那时夜已二鼓,一行四骑来杨士奇府上。杨士奇大惊,赶紧穿起朝服迎皇帝,只见仪从塞屋,香气氤氲,不知皇帝在哪,就向北方不停叩拜。朱瞻基倚阑看月,笑着说道:

“士奇,朕在此”。

其实,皇帝有话同大臣说,可直接召进宫,而朱瞻基却直接跑大臣家里去了,还是在深更半夜,如果不是关系较亲密的,断不可能这样,可见君臣关系很亲近。

史载,还有一次,朱瞻基经过农田时,看见路边正在耕作的农民,就下马询问,还特意取过农具犁地,但很快就停了,道:“我只推几下就累了,何况农民长年耕作了”。

于是命人赏农民钱钞。

而后朱瞻基在制定政策时就常考虑农民的利益,减免赋税等,因而后世史学家都盛赞朱瞻基心系天下百姓,是一位真正关心人民福祉的好皇帝。

二是解决近半世纪的外藩问题,前面有提到。三是改革吏治,精简裁冗,完善内阁,村绝皇帝一言堂,对内仁政爱民等。

四是在军事上北击蒙古、秉持“天子守国门”观念;撤兵安南(即越南),节省大批人力财力,加强了对外民族融合。五是在外交上进行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等。

朱瞻基实施的一系列政Z、经济、文化、外交等措施令明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而与其父明仁宗的统治时期合称为“仁宣之治”。

不仅如此,朱瞻基除了是一位功绩不输朱元璋的明君之外,还是一位多才多艺、工于绘事的儒士大家,他在文学、书画等方面都极有造诣。

有学者赞誉朱瞻基:文如李世民,艺赛宋徽宗,虽然后者是亡国之君,但的确是史上少有的艺术型皇帝。

朱瞻基在仁孝方面,也做得很出色,他的孝道在古代历代帝王中也是极为突出的。

他从皇太孙到皇帝,一直深受母亲张氏的指导教育。张氏勤操内政外政、教子有方、睿智豁达,被称为女中尧舜。

朱瞻基从小十分孝敬母亲,常聆听母亲教育,对他后来处理政务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每天早晚都要向母亲请安问候,看母亲气色、身体状况,还教育两宫皇后要孝敬母亲,令婆媳关系融洽。

五:王朝最大的隐患

朱瞻基在位期间,人们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提高,经济高速发展,让明朝进入了安定繁荣的“仁宣之治”鼎盛时期。

朱瞻基堪称一代明君,但同时他也将明朝带入了无尽的深渊。自从明朝提升了宦官地位,太监专权的祸乱也就开始了。

自1368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就吸取了历代宦官弊病,规定宦官不许读书,不许干政,还在宫门挂一铁牌:宦官干政者,斩!

但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朱元璋定下的祖制逐渐被破坏,朱棣还是燕王时就曾用建文帝宫内的太监送情报。

后来靖难之役中,宦官又为他夺皇位立下汗马功劳,因而朱棣称帝之后,开始重用宦官,任用他们征税、采办、监军等,甚至将边防重任交给他们。

如此,明朝宦官权力从无到有。

明朝也有极少数有作为的宦官,比如一代航海家郑和,就七次下西洋,为大明王朝的外交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大多宦官都是气焰嚣张、专横跋扈的。

为此在朱棣当皇帝的23年里,宦官的势力逐渐强大,并从幕后走到前台,但他们在永乐朝还不敢胡作非为,也没达到专权地步。

但到了朱瞻基时期,朱瞻基就设立了书堂,赋予了太监读书的权利,还让大学士陈山专门教习,这时对太监管理很严格。

但到宣宗中期后,情况就变了,朱瞻基身体状况开始变差,实在累得腰酸背痛时,就开始就司礼监太监按他意思代笔了。

虽然终宣宗一朝,宦官还不敢专权,却为此埋下了祸端。

1435年,38岁的朱瞻基病逝,长子朱祁镇即位。

明英宗即位之初,“三杨”年事已高,淡出政坛,宦官王振便开始专权。王振由儒士到教官,后进宫教人读书,他也是一个狠人,为了进宫,竟自行阉割。

后来备受朱瞻基喜爱,让他专陪太子读书,后来青云直,一路升官当上了首席太监,替英宗处理奏章,然后交内阁颁布。王振甚至还常常歪曲篡改,扰乱朝纲等。

自此明朝宦官擅权开始,王朝逐渐由盛转衰,“土木堡之变”成为大明王朝倾覆的分水岭。

有学者认为,这是明朝的制度之悲,也是朱瞻基的个人之悲。堪称“成也瞻基,败也瞻基”!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功绩,朱高炽,朱瞻基,父亲,朱元璋,盛世,仁宣之,大明,孙子,朱棣,观点评论,朱高炽,朱瞻基,朱元璋,朱高煦,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功绩,朱高炽,朱瞻基,父亲,朱元璋,盛世,仁宣之,大明,孙子,朱棣,观点评论,朱高炽,朱瞻基,朱元璋,朱高煦,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功绩,朱高炽,朱瞻基,父亲,朱元璋,盛世,仁宣之,大明,孙子,朱棣,观点评论,朱高炽,朱瞻基,朱元璋,朱高煦,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