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五百年前,在远离中国的印度洋上,出现了一支庞大的舰队。这支舰队来自遥远的东方,他们乘坐着数百艘宏伟的庞大船只,在茫茫大海上航行。这就是明朝航海家郑和率领的船队,他们正在进行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之旅。
郑和下西洋究竟有何目的?五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当一块历史久远的石碑在斯里兰卡被发现时,关于这个传奇航海家及其航海探险的真相也渐渐浮出水面。本文拟通过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始末和影响,揭开这段著名航海史的真实内涵。
二、永乐年间,郑和奉命首航
1405年,正值明朝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登基不久。朱棣心知,要使这个初建的王朝站稳脚跟,必须树立其威望。于是他下令郑和进言请求出海远航,以示天下大明的国力。
郑和是一位出生于云南的回回人,自幼随父亲郑麻六谋生于海上,后被明太祖所俘获。他精通航海知识,后被任命总兵官,这次受命出海就是希望借助他的才能来完成巩固大明王朝的重任。
“巩固大明王朝?”郑和暗自琢磨,“若单是树立威望,我等去安南征战便可,何必大费周章远涉重洋?”
他猜想,此举定与建文帝有关。建文帝是朱棣的侄儿,原本为皇帝,后来被朱棣夺位。建文帝下落不明已经多年,朱棣想必一直忌惮着他东山再起。这次西洋之旅,怕是要落实建文帝的死讯,以绝后患。
郑和虽有疑虑,奉旨出航,也只得无条件服从。他率领著207艘船只,载着近3万名官兵,从南京刘江口启程,开始了首次盛大的下西洋之旅。
舰队自刘江口出发后,首先顺长江下行,进入东海。郑和站在旗舰上,远眺长江两岸,不禁想起多年前随父亲南下的景象。
当年,郑和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第一次跟随父亲的商船队伍北上南下,经过这个遍地黄土的故乡,心中无比兴奋。如今多年过去,郑和作为一支庞大舰队的统帅再次经过这里,心中百感交集。
“麻六,你看见了吗?你的儿子郑和如今已经是一支舰队的最高统帅,奉皇上之命远航大洋了。”郑和默默对已经故去的父亲说道。
三、初抵锡兰,受到冷遇
船队自刘江口出发,南下穿越南海,然后西进进入印度洋。途经数月,终于抵达了锡兰岛,今天的斯里兰卡。
锡兰岛位于印度洋上,是重要的商贸据点。当地港口云集各国商船,往来频繁。郑和来到这里,希望能与当地的国王建立友好关系,开展双边贸易。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锡兰国王却对郑和的舰队心存戒备。当郑和率领庞大舰队进入锡兰附近海域时,锡兰国王拒不相见。使团去申请靠岸停泊时,锡兰国王更是强词夺理:
“贵国舰队人数众多,我国港口无法容纳。为安全计,还请直接离开锡兰域界。”
郑和对此大为光火,当即争辩道:“吾等奉皇上圣旨而来,意在通好,岂有占领之理?况且贵国港口远比我等舰只更宽广,此说无稽之极!”
锡兰国王强硬回应:“听吾号令!既以安全为由,吾等自有裁量权。还请各退避三百里,吾再行考量可否停泊!”
郑和见锡兰国王态度强硬,也不好强求,只得命舰队离开,继续向西航行。他心中对这个狭隘无理的小国王颇为愤慨。
“这锡兰国王,未免也太不讲理了。”大副马三宝提议道,“要不我们折返攻击它,占领这座岛屿,岂不美哉?”
“不能。”郑和摇头,“我们的使命是宣扬大明的威德,与各国通好,而不是征伐侵占。就让锡兰去吧,日后自会知错。”
四、二访锡兰,施以权宜
时过数年,永乐七年,郑和奉旨再次西洋。这一次,他携带大量金银,准备以礼相待,重新打动锡兰国王。
然而舰队刚进入锡兰附近海域,就遇到了海盗袭击。一伙激烈的海盗正在锡兰近海掠夺商船,见到中国战舰来了,立刻调转火力对准中国舰队。
“敢来犯我大明舰队,当真是不知死活!”马三宝勃然大怒。
郑和也不得不命舰队反击。很快,中国舰队就将海盗击败,生擒了海盗头目陈祖义。原来这伙海盗就是出没本地区的祸害,连锡兰也拿他们没辙。
马三宝欣喜道:“我等正可借此功绩 ,何乐不为!”
郑和摇头道:“不可擅自决定。我们行事要遵循礼法,不能自作主张。”
马三宝不解,郑和解释道:“我等虽替锡兰除害,但未得其邀请。擅自交付陈祖义,等同越俎代庖。我们应将陈祖义带回中国受审,让锡兰国王自行请求引渡。这才符合礼数。”
马三宝听后恍然大悟,自觉失言。郑和果然沉着冷静,遵循礼法,以德服人。
打败海盗后,郑和再次前往锡兰。这一次锡兰国王终于意识到大明的善意,热情接待了郑和。郑和带去大量金银作为礼品,并在首都科伦坡为寺庙立下刻有三种文字的石碑,上面写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敕,差宦官郑和等奉使锡兰国,仍谨奉行香油诸贡物,以志虔礼。”
这块“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就这样留在了锡兰,成为两国友好往来的见证。
锡兰国王亲自参与了立碑仪式。他看到碑文内容后不禁羞愧,对先前的无礼深感惭愧。郑和宽容地说:“船到桥头自然直,吾等亦非完人。惟有磨合方能生彼此理解,使两国交好日久。”
五、后世追忆,瞻仰郑和
郑和此后又五次西洋,足迹遍布东南亚、南亚乃至非洲东岸,共访问了30多个国家。后人追忆起他的壮举,无不对这位来自东方的航海家推崇备至。
1911年,锡兰的郑和碑被重新发掘,上面的文字证实了郑和西洋的目的就是“仍谨奉行香油诸贡物,以志虔礼”,即以友好的姿态宣扬大明威德。
当年锡兰国王试图占明军便宜的做法早已蒙羞,两国早在数百年前就建立了牢固的友谊。1459年锡兰国王还派遣使团持贡品访华,展现两国情谊。
如今,郑和的故事已成为两国友好往来的象征。当我们追思这位来自东方的航海家时,不能不对他推崇备至。
他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辉煌成就,更以友好理念串联起东西方的友谊之桥,足见他宽厚仁爱而又充满智慧的气度。虽历经五百余载春秋,郑和大丈夫的风范仍令后人景仰,激励着我们在当今世界继续弘扬友谊、追求和平。
如今,每逢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的纪念日,中国和斯里兰卡两国都会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斯里兰卡会在郑和碑前献花祭奠,而中国也会组织友好访问团前往斯里兰卡,两国领导人会共同献花,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在两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中斯两国会签署一系列友好合作协议,寄托两国传承郑和“和”的精神,坚持友谊第一、合作共赢的方针。这已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传统,对加强两国人民友谊,促进双边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语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历史的光辉篇章,而随着历史真相的重现,人们对这一伟大壮举的理解将更加完整。当我们缅怀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时,也让我们不忘互通有无、仁爱包容的当代价值。正如郑和当年不计前嫌、再次拜访锡兰一般,只有兼容并蓄、修复信任,我们才能携手共进,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今天,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形势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更加凸显。面对各种误解甚至对立,我们更需要秉承郑和那份胸怀天下的宽广视野,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襟化解分歧,维护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