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至正十三年(1353年),对于天完政权来说,是极其黑暗的一年。
元廷启动了大规模征剿行动,天完国势如破竹的攻势被遏制。
天完国教父、精神领袖彭莹玉在江西瑞州一战中阵亡,江西、湖南、江淮各行省相继被元军收复。
徐寿辉在孤城一座,没有外援的情况下领兵出战,自然讨不了好,不但丢了老巢,而且左右心腹被杀伤殆尽。
有名有姓的天完国大小官吏就有四百多人被抓;
湖广各处的起义军基本被平定。
徐寿辉只带着极少部分手下分散突围到沔阳湖和蕲春山里打游击。
柯劭忞《新元史·徐寿辉传》载:
趁他病要他命,本来元军可以一举剿灭徐寿辉的,但恰巧此时张士诚在东边闹腾开了。
张士诚先期攻占了泰州,后又占领高邮和兴化,并在高邮建都,自号诚王,国号大周,改元天祐。
这给了元廷致命的一击:
2、扬州挨着苏南,一旦张士诚突破长江防线,元庭的东南半壁江山的田赋也收不上来了。
(后世明代光苏州府一地,一年上交的田赋就有300多万两,占全国总收入的八分之一)
元顺帝妥欢帖睦尔也不是吃素的。
一时间,数万中央怯薛军,以及数十万漠北、中原、江南各省的蒙、色目、汉各军,甚至还有从高丽征调的数千仆从军,在权相脱脱(宋、辽、金史就是他主持修的)的率领下,向高邮进发,一定要拿下张士诚!
徐寿辉才逃过一劫。
02
元军虽然把徐寿辉打得只剩下半口气,但并没有解决好根本性问题,湖广各处的官吏们还是照例盘剥百姓,鱼肉乡里。
这就给天完政权的死灰复燃留下了活扣。
徐寿辉和手下得力干将倪走出山区,召集原先四散的部众,又收容四方没饭吃的饥民。
仅仅一年时间,天完国第二次占领湖广大部,得以第二次中兴。
“十四年,寿辉收合余众,饥民多附之,势复振。
居功至伟的第一功臣,是倪文俊。
倪文俊,绰号倪蛮子。
之前在沔阳湖里打渔,参加革命工作之后一直掌管水军。
蕲水之战中,倪文俊的人马折损率是最小的。
当元军东调攻击张士诚之后,倪文俊就成了天完政权里最大的军头。
起义军第二次攻陷武昌、汉阳等重镇以后,倪文俊看向徐寿辉的眼光就变了:现在的天完国上上下下,哪一件事不要靠我倪某人去摆平?
徐寿辉这个空头大哥除了混吃等死还会干嘛?
他不过就是彭莹玉捧到台前的一个傀儡嘛!
现在彭莹玉都死了,徐寿辉也该动动屁股把位置让出来了!
很显然,丞相的官爵已经满足不了倪文俊了。
倪文俊的终极目标,是自己当皇帝!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
03
一开始,倪文俊摆出了一副孝子忠臣状。
先把徐寿辉从蕲春山里接到自己的大本营汉阳,目的是学曹操,把徐寿辉彻底控制起来。
为了减轻外围压力,倪文俊又派人跟元廷求和,开出了投诚条件——只要元顺帝同意让倪文俊出任湖北行省平章政事,招安收编都可以谈。
(这招是缓兵之计,只是为了夺权的时候能方便点,毕竟不能再让元军趁势掏了老窝)
等徐寿辉到了汉阳,元军放松了对天完政权的压制之后,倪文俊便加紧了篡权夺位的行动。
可徐寿辉也不是吃素的,他虽然是被彭莹玉拉过来“顶锅”的,但在起义军内部混了这么长时间,别的没学到,一把手的平衡之术还是略懂一些。
眼见倪文俊尾大不掉,徐寿辉立即派亲信,快马加鞭传召赵普胜、丁普郎等人,前来汉阳与倪文俊分庭抗礼。
天完国四大金刚:
1、赵普胜
2、丁普郎
3、邹普胜(此时已死)
4、傅友德
至于这场天完国的史诗级内讧,史料并没有着墨太多,而是直接告诉了我们结果:
倪文俊图谋篡权、杀害徐寿辉的计划最终被破获;
倪文俊为了避免被赵普胜火并,连夜从汉阳逃到了黄州。
“十六年正月,文俊乃建都于汉阳,迎寿辉徙都之。寿辉性宽纵,权在群下。及邹普胜死,以文俊为丞相,大权悉出其手,寿辉无如之何。是年,文俊连陷常德、澧州、衡州,又分兵陷岳州。十七年,寿辉将明玉珍陷重庆,寿辉以玉珍为陇西右丞。文俊怙侈自专,谋杀寿辉不果,奔黄州。”
04
倪文俊为什么别的地方不去,非要跑到黄州避难?
原因无他,因为黄州城此时驻扎着他的铁杆部下——陈友谅。
说起来,陈友谅和倪文俊的出身一样,都是在沔阳湖上混生活的。
(陈友谅加入丐帮挑动武林内斗,是金庸老爷子编的)
但陈友谅并不满足于靠天吃饭,他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充电,读书认字,强身健体,一样也没落下。
看得出来,陈友谅是有抱负的人。
天下大乱之前,抱紧朝廷的大腿是最正确的选择。
为此,陈友谅找门路托关系,去衙门口当了几天小吏。
小吏这种身份,自然不能让陈友谅心安理得的躺平。
于是,趁着天完国起义的档口,陈友谅又跳槽到倪文俊手下混碗饭吃。
因为陈友谅粗通文字,倪文俊让他干的是秘书的工作。
想也知道,陈友谅志不在此,不然干嘛正经的朝廷饭碗不要,非得跟着反贼一块儿打打杀杀?
人家要的,就是想砸烂旧秩序,重建新秩序!
恰巧,机会来了......
06
前文说了,至正十三年(1353年)的蕲水之战,天完政权的文武大员基本被元廷扫灭干净。
老韭菜被割了一茬儿,新韭菜就可以冒头了。
能打的差不多都死光了,倪文俊不得已把陈友谅从秘书堆里挑出来也转了武职。
倪文俊这一无心插柳的举动,却使陈友谅大放异彩。
没几年,陈友谅就成了倪文俊手下最能打的将领之一,还因功被授予元帅之职,领重兵驻防黄州。
倪文俊心想:陈友谅是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应该会感恩图报,自己先借他的地盘养好元气,等过了这一阵子,再去找赵普胜等人算账。
但显然,倪文俊太天真了——
在天完政权内部,倪文俊已经是反贼一枚,人心失尽,哪还有资本再去和赵普胜们斗?
陈友谅正是看穿了这一点,因此在欢迎酒会上趁倪文俊不备,伏兵四起,一举把倪文俊乱刀砍死,并将首级传送汉阳徐寿辉处。
可以说,在这件事情上,其实陈友谅的临机决断无可厚非。
如果陈友谅不杀倪文俊,很有可能第二天黄州城下就会出现大批的“讨逆军”,到时候最好的结果就是陈友谅和倪文俊俩人抱着一起死。
现在倪文俊死了,陈友谅不仅兼并了他的部众,还在徐寿辉跟前捞足了资本。
不久之后,陈友谅被徐寿辉升为平章政事,正式进入天完政权的核心领导层。
属于陈友谅的时代终于即将到来了。
《明史·陈友谅传》载:
07
陈友谅深知,仅凭袭杀倪文俊的功劳是没法真正在天完国内部取得一言九鼎的话语权的。
没有一身开疆拓土的大功绩,赵普胜、丁普郎、傅友德、明玉珍这些骄兵悍将又怎么会服气呢?
因此,陈友谅集权的第二步,就是摆出自己坚定抗元的态度,挑地方找元军掐一架。
三挑两挑,陈友谅瞄上了安庆。
别看安庆现在只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其实在历史上,安庆也是风光过的。
安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地缘上。
它背靠大别山,长江在此转过最后一道弯之后,再向东水道即被拓宽,再无险阻,极利于战船开进。
陈友谅压箱底的力量就是水军,如果他要一举夺取朱元璋和张士诚的地盘,就必须打下安庆。
天完国众将也知道安庆的重要性,但起义军死活都打不下来。
因为元廷镇守安庆的是一猛人——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余阙。
连天完第一勇将赵普胜面对安庆,也只有望城兴叹的份。
既然赵普胜都打不下来,那对陈友谅来说,就是个极佳的表现机会。
至正十七年(1357年)秋天,陈友谅率部20万进抵安庆城下,开始大举攻城。
余阙不白给,任凭陈友谅轮番出动,步战、马战、水战、攻心战,各种套路都使遍了,安庆城依旧岿然不动。
重兵集结城下,连续攻了几个月都没结果,一般人也就灰心丧气地撤退了。
但陈友谅却偏不信这个邪。
既然强攻不奏效,那就困死安庆一城的人!
这下余阙没办法了,元廷在淮南、江浙的重兵集团,此前基本被朱元璋和张士诚扫荡干净了,剩下为数不多的城池兵力也不多,自保都困难,实在没办法援救安庆。
最终,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月,天完军攻破安庆。
余阙在城破之后自刎而死,壮烈殉国。
攻下安庆之后,陈友谅也如愿以偿接过倪文俊的交接棒,坐上了天完国第一功臣的位置。
赵普胜等人对他心服口服。
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到至正十八年底,陈友谅几乎尽得湖广、淮南、江西、福建等广大地区,成为长江以南最大的武装集团。
并正式与朱元璋的地盘接壤。
“明年,陷安庆,又破龙兴、瑞州,分兵取邵武、吉安,而自以兵入抚州。已,又破建昌、赣、汀、信、衢。当是时,江以南惟友谅兵最强。”
08
眼看陈友谅一日坐大一日,朱元璋坐立不安。
此时天完国坐镇淮南的主将,是赵普胜。
赵普胜,绰号“双刀赵”,常年稳坐天完政权第一勇将的位置。
在淮南,赵普胜和常遇春打得有来有回,谁也吃不掉谁。
朱元璋一看,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自己的地盘比陈友谅小,如果一味打持久战,最先耗死的一定是自己。
眼睛一转,朱元璋有了主意:反间计。
朱元璋引诱了赵普胜的门客,让他时常在赵普胜耳朵边上吹捧赵普胜的功劳,并“不自觉”地拿陈友谅做对比。
只是,让朱元璋头疼的是,这个赵普胜武人出身,不懂门客话里话外的意思,还只觉得听着挺舒服。
但时间一长,流言传遍了淮南军中。
诸如:“陈友谅算什么东西?在天完国里,我赵普胜论资历、论功劳、论人脉都压小字辈陈友谅一头”这样的话。
恰好此时陈友谅派使者前来淮南劳军,无巧不巧听到了,赶忙飞马向陈友谅打报告。
陈友谅听到汇报之后,也不跟赵普胜打招呼,直接带人赶到淮南,走到半道上才装模作样告诉赵普胜,自己看他在淮南防备常遇春,十分辛苦,因此特地来给他补充点生力军。
赵普胜也没有多想,带着烧羊在雁汊河迎接陈友谅。
哪知赵普胜刚踏上陈友谅的旗舰,立刻被大卸八块。
赵普胜一死,丁普郎和傅友德都害怕下一个轮到自己,于是连夜收拾行装,带着亲信渡江投了朱元璋。
“友谅陷元池州,太祖遣常遇春击取之,由是数相攻击。赵普胜者,故骁将,号“双刀赵”。初与俞通海等屯巢湖,同归太祖,叛去归寿辉。至是为友谅守安庆,数引兵争池州、太平,往来掠境上。太祖患之,啖普胜客,使潜入友谅军间普胜。普胜不之觉,见友谅使者辄诉功,悻悻有德色。友谅衔之,疑其贰于己,以会师为名,自江州猝至。普胜以烧羊逆于雁汊。甫登舟,友谅即杀普胜,并其军。”
09
陈友谅杀赵普胜,表面上看是朱元璋大获全胜。
朱元璋既除去了心腹大患,又收得两员猛将。
尤其是傅友德。
明朝开国以后,傅友德北上伐元,七战七捷,平甘肃、取四川、攻贵州、定云南,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
其实,这件事对陈友谅也是有好处的。
纵观陈友谅之前的表现,他并不是一个没头脑的人,那他在接到手下报告之后为什么不详细调查,就心急火燎把赵普胜杀了呢?
理由很简单:赵普胜不是自己人。
陈友谅已经有了取徐寿辉而代之的心思,那他第一个要除掉的麻烦,就是赵普胜。
倪文俊当初是怎么失败的?还不是徐寿辉秘密勾搭赵普胜的结果!
所以陈友谅为了成就功名大业,赵普胜必须死!
把赵普胜解决了,后面的事情干起来才顺当。
事情也到了最后一步,杀徐寿辉!
徐寿辉就是再想蹦跶,也跳不出陈友谅的手心了,只能乖乖当他的橡皮图章。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挟徐寿辉渡江进攻朱元璋。
行进至采石矶时,陈友谅派部将假装到徐寿辉面前奏事,暗中埋伏人手从徐寿辉背后下手,用铁锤击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陈友谅即在采石矶五通庙,接受众将拥戴,登基为帝。
改国号为汉,年号大义。
人越缺少什么,就越强调什么。
纵观陈友谅的所作所为,一点都没看出来他和“大义”二字有什么关系。
“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
10
陈友谅杀徐寿辉,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1、天完国内部陈友谅的反对派
如,正在四川征战的明玉珍,听到徐寿辉被杀的消息,当即下令断绝交通要道,闭关自守,再也不奉行陈友谅的命令。
2、就是陈友谅的部下,眼见老领导徐寿辉惨死,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不免犯嘀咕:陈友谅如此暴戾,跟着他混有前途吗?
和倪文俊、赵普胜事件不同,杀徐寿辉则是明目张胆的“弑君”。
而在这方面,朱元璋干的就比陈友谅漂亮多了。
同样是弑君,朱元璋并没有亲自动手。
小明王韩林儿是怎么死的?
那是廖永忠的船不小心漏了,韩林儿在瓜州渡不幸溺水身故。
眼看龙凤政权无人承继大业,我朱元璋勉为其难才登基的。
什么?你说我篡位?你哪只眼睛瞧见了?
你有证据吗?
来人,把这个满嘴胡说八道的家伙给我砍了!
朱元璋有多可怕?
以上只是冰山一角。
也许,正是因为两人的行事风格,才最终决定了这天下的归属......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