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唐宋八大家有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这几位在我们文学史上都有卓越的成就,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诗人,就是远离朝廷纠纷,选择去田野生活,游山玩水的代表人物,这个人就是我们熟悉的的东坡居士---苏轼。
据记载,苏轼在进入一座寺庙之后,竟然一改斯文喊了一声“秃驴何在”?没想到一个小和尚的回答了四个字,竟然成了千古绝对!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咱们就来唠唠
出身背景
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他的父亲是苏洵,即在《三字经》提到的“二十七,苏洵因为早年丧父,一直闭门苦读,把自己的知识都传授给苏轼和苏辙。苏轼性格豁达,待人坦诚,颇有道家风范。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喜欢美食,也爱游山玩水。嘉祐元年,苏轼第一次进京赶考,参加了科举考试,欧阳修是当时的考官,梅尧臣则是小试官。两人正欣赏着考生们的作品,突然看到苏轼的文笔清新脱俗,把他们都震惊到了,其所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也是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误认为这是自己的弟子所作,为了避嫌,苏轼只得到了第二名。
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轼在京城里的名气越来越响,就在苏轼父子三人准备在这里展露才华时,苏轼突然得知远在老家的母亲去世的消息,三人就连夜回家长奔丧守孝了,回到京城的苏轼没过几年,就又传来了父亲去世的噩耗,使他不得不再次回去守孝。三年后当苏轼重新回到京城,发现这里的人已经让他变得尤为陌生,曾经推荐自己的老师,也因为与当朝宰相王安石的意见不合,被迫无奈离开京城,苏轼再次回到这里就要面临一场朝廷的腥风血雨了。后来也因为给皇上进谏,而彻底激怒了宰相王安石,被王安石穿小鞋了,此时的苏轼也终于明白了当初的老师们为什么要离京了,届时苏轼也自请离京,去地方任官。
乌台诗案
1079年,当时已经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到知州。刚就任之时,他即给神宗写了《湖州谢表》,这本来是公事公办,但是苏轼为人比较直率,文笔带有私人情感,即使有大家使用的模板,也还是加了点自己的个人见解,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而朝廷的小人正是利用他这些话,说他是骄傲自大,嘲讽朝廷,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实在是鲁莽无礼,就是对皇上的不忠,这些加起来足以处死苏轼。他们还从苏轼以前的诗集中翻找一些具有隐喻暗讽朝廷的诗句,从而想置苏轼于死地,当时,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吏卒所逮捕,压往京城,因此事受牵连的人也是达到了数十人。
这是北宋里面比较出名的“乌台诗案”,也是苏轼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也正是这件事情,那些非要置苏轼于死地的新党们,如果不是苏轼好友比较多,当时都来为他求情,恐怕苏轼早就命丧黄泉了。最后苏轼在大家的帮助下,免于死刑,只是被贬到黄州,被当地官员监视。也正是经历了这件事,才让苏轼彻底放下心中报效国家的远大仕途,甘愿做一名远离朝廷纠纷,只想游山玩水的诗人。
千古绝对
朝廷保守一派复辟后,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新坐上丞相之位,此前推崇的新法都被废除。虽说苏轼也是身为保守派,却也绝对不能全盘否定新派,应该尚存优良,也正是因此跟司马光产生了激烈冲突,然后再度被贬到瓜州。身处瓜州的苏轼,虽然一生信奉佛教,却看不起佛教的和尚,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和尚不过是一些只会打理寺庙,收百姓香火钱的草包罢了,也正是当时,在瓜州的金山寺中,有一位名气极大,法号为佛印的和尚。
苏轼一听急眼了,觉得一个草包和尚还能有多大能耐,于是好胜的他只身前往金山寺,想要会一会这个老和尚。到了寺庙后,苏轼在和尚面前侃侃而谈,从科举考试讲到朝廷政事,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再从如何治理整个国家讲到为人处事之道。和尚没有反驳,只是在一旁静静听着,苏轼见和尚一直不说话便更看不起他了,以为他不说话就是不知道这些,心想:大家都说他有多大本事,到头来不还是草包一个,在寺庙做和尚不过是不想感受外面的风寒交迫,躲到这里来骗大家的香火钱谋生罢了。
苏轼信奉的一直是佛教,于是慢慢把话题讲到了佛事上面了,就在此时,和尚问苏轼:“在您眼里我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苏轼本就很鄙视他,一听这话,更是话从口出,说道:“可能在一般人的眼中看来,你确实颇有本事,但他们这么想完全是因为他们知识浅薄,你不过是在这弄虚作假,实际没有真凭实据,在我看来,你不过是个江湖骗子而已!”佛印听完也只是微微一笑,默不做声。苏轼一看他这个样子,心想肯定是被自己说中了,不敢吱声,然后便得意洋洋的问和尚:“那你认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是一个饱读诗书有学问,可以成大事的人,我认为我不如你!”佛印答道。
回到家后,苏轼洋洋自得地把自己如何贬低、拆穿和尚的事讲给妹妹听,妹妹听完也笑了出来,苏轼急忙问道此笑何意?妹妹说道:“你这般羞辱这个和尚,他不但没有生你的气,反倒把夸了你一把,你说说谁才是有修养的那个人?那没有学问何来修养呢?你还以为自己比别人厉害多少吗?不羞愧吗?”苏轼听完后恍然大悟,自此也与佛印大师成为了忘年之交。有一天,苏轼闲来无事,就打算去金山寺拜访一下佛印大师,刚到寺庙,前来开门的小和尚说大师不在,苏轼还是跟以往一般自大的说道:“秃驴何在?”小和尚指了指远方的一片草地答道:“东坡吃草!”顿时把苏轼给说懵了,这也是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对。
结语:历史上大多数诗人最后的结局可能大多一样,在官场上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最终也无太大的成就,还要提防着一些官场小人!在这种环境下,苏轼仍然可以放下心结,保持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田园的向往,这也是他最难能可贵的品质。您对苏轼是怎么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