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几百年前做的好坏,没那么多人猜。”其实李荣浩在《李白》中唱出了当代许多年轻人的心声,旅游、美酒、潇洒、多金、帅气……这是一个何等肆意的人生?李白凭借才气便可纵横天下,他的浪漫是与生俱来的,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达到这个境界?杜甫固然是一个不逊色于李白的诗人,但是在境界上,李白却要更加超脱一些。
《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有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对李白来说,读书如同喝水吃饭,一点也没有难度。当然了,李白还是有“短板”的,他觉得练剑着实辛苦了点,于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练来练去也没什么成果。不过这也不是什么问题,太平盛世缺少的不是孤独的剑客,而是一个能引领时代的文豪。遗憾的是,身为豪商子弟的李白并不能考科举,在别人看来,他只能做一个游手好闲的富二代。
然而,李白却不是一个凡俗之人,他的才气和豪情,把他一步步抬到了云端。诗歌之所以会被一代又一代人趋之若鹜,一是因为它承载了一个人的思想与意境,二是因为能体现出技巧的形式。但是,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从中国古典诗词发展到现代派诗歌,诗人的思想,以及诗歌的形式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意境,而李白,恰恰是个玩意境的天才。
只要还活着,就没有李白写不了的,关于孤独,李白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关于烦恼,李白有“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关于美人,他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关于侠客,李白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实际上,李白写诗非常随性,无论是形式还是工整度,他都比不上杜甫,可是,李白的特质却在于意象层面,他的境界早已“远渡重洋”,传播到了西方世界。
西方历史上也诞生过不少诗人,不过由于体裁和文字所限,他们并不能理解中国的平仄对仗,但是,他们却能产生在意境上的共鸣。1915年,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将19首唐诗翻译成英文,将其编入《华夏集》出版。没成想,《华夏集》一经面世便在西方诗坛引起轰动,这些由庞德自行理解、翻译出来的中国古诗得到了所有人的赞赏。值得一提的是,在19首古诗当中,有12首是李白写的,而他也是最早被介绍到西方,并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中国诗人。
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对李白赞不绝口,虽说他与李白是不同时代的人,但他却能从庞德翻译出来的诗歌中感受到李白的不羁与豪放。德国汉学家顾彬,21岁时偶然读到《华夏集》中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顿时惊为天人,这是李白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最后两句被庞德译为: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孤帆远影碧空尽),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唯见长江天际流)。
另外,李白的长诗《长干行》也被翻译成为了英文,并成功入选小学教材,只不过,当中国留学生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却不禁哑然失笑。诗中的“荒城空大漠”,被翻译成“Desolate castle,the sky,the wide desert”近乎于直述的翻译手法不仅把原诗的意境破坏得一干二净,还使人读起来索然无味,若是连这种水平都能入选教材,恐怕外国诗人对中国诗歌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汉字博大精深,诗歌更是文字与意境合二为一的巅峰,若想把李白的诗歌完整地翻译过来,也许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