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1年,唐朝出兵8万南征,以鲜于仲通为主帅,讨伐南诏。阁罗凤请求投降,鲜于仲通不答应,双方在大和城交战,唐军阵亡6万余人,惨败而归。不久,李宓率7万兵马南下,还是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唐玄宗继位后,奉行开边策略,东征西讨。开元、天宝年间,唐军捷报频传,但失败也不少;两次征讨南诏,都是惨败而归,几乎全军覆没。
南诏,位于云南、四川、贵州一带,以云南为中心。皮逻阁统一“六诏”,唐玄宗为了稳住西南,册封他为“云南王”。748年,皮逻阁病逝,儿子阁罗凤继位。
南诏实力不断增强,与唐朝起了摩擦,阁罗凤跟云南太守张虔陀关系不好,经常闹矛盾,成为唐朝与南诏战争的导火索。
750年,阁罗凤路过姚州,被张虔陀羞辱。张虔陀向阁罗凤索要财物,还羞辱阁罗凤的妻子,言语中很是“无礼”,惹恼了阁罗凤。
阁罗凤不甘愿受辱,便率兵突袭姚州,杀了张虔陀,俘虏数千人。不过,阁罗凤并不敢跟唐朝闹翻,处死张虔陀后,上奏唐玄宗,主动认错。
唐玄宗好大喜功,杨国忠也想建功立业,唐朝没有原谅阁罗凤。杨国忠认为,区区南诏也敢招惹盛唐,岂能容忍呢。
杨国忠对击败南诏很有信心,他向唐玄宗推荐鲜于仲通,让他挂帅出征。鲜于仲通对军事一窍不通,却是杨国忠的铁杆亲信,所以能当主帅。
751年,鲜于仲通率8万精兵南诏,后勤运输民夫三十多万,阵容十分豪华。8万兵马同时投入一个战场,在开元、天宝年间并不多见;高仙芝征讨西域,也就2万兵马而已。
闻知唐军南征,阁罗凤忧心忡忡,多次派遣使者到唐军大营,请求投降。阁罗凤承认错误,希望能得到宽恕,如果唐军非要交战,他就投靠吐蕃。
鲜于仲通瞧不起南诏,认为只要唐军杀来,阁罗凤只能束手就擒。如此,鲜于仲通拒绝接受对方投降,率兵扫除大和城外围的堡垒,然后攻城。
阁罗凤无奈,以“称臣纳贡”为代价,请求吐蕃增援。唐朝建立以来,吐蕃与唐朝的战争不断,互有胜负,矛盾也不少。
吐蕃士兵很能打,名将也不少。高宗、武则天时期,吐蕃名将论钦陵,几乎吊打当时所有的唐朝名将,大名鼎鼎的薛仁贵都是他的手下败将。
唐玄宗时期,吐蕃达到了极盛,与唐朝、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并列。吐蕃支持南诏,出兵三万进入云南,攻打唐军后路。
南诏、吐蕃联手,与唐军在城外决战。鲜于仲通没料到对手这么强悍,唐军与南诏厮杀之际,吐蕃从侧后杀来,鲜于仲通率先逃走。
没了主帅的唐朝,各自为战,被吐蕃、南诏分割包围。一番激战下来,唐军阵亡6万余人,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惨重。
鲜于仲通战败,唐玄宗并不认输,他继续调兵遣将,非要灭了南诏。754年,唐军出兵7万,以李宓为主帅,再次杀向大和城,与阁罗凤决战。
出征南诏,李宓没有信心,他希望能招抚阁罗凤,但唐玄宗不答应。李宓与阁罗凤是好朋友,知道阁罗凤并非想跟朝廷过不去,而是杨国忠坏了大事。
为迎战唐军,阁罗凤在大和城外挖掘壕沟,修筑堡垒,建立栅栏。此外,修建龙首关、龙尾关,作为大和城的屏障,部署重兵守卫。
阁罗凤并不想跟李宓交战,不想让朋友为难。阁罗凤坚守城池、要塞,却并未袭击唐军,他希望李宓粮食耗尽后,自己退兵回去,双方都相安无事。
双方相持两个多月,唐军粮食耗尽,又没得到撤兵的“旨意”,李宓只好放手一搏,同时进攻龙首关、龙尾关、大和城,孤注一掷。
南诏严防死守,唐军直接扑向坚固的防御工事,被密集的箭雨齐射外。部分士兵杀到龙尾关、龙首关城下,又被石块狂砸,死伤惨重。
唐军猛攻关隘,却没料到吐蕃会再次增援,又一次遭遇夹击,全部溃败。三路兵马,两路溃败,李宓无奈,只好亲自冲锋,攻打大和城。
李宓策马踏上吊桥,坠入江中。唐军没了主帅,不战而败,又被吐蕃追击,几乎全军覆没。如此,唐朝两次出兵,总计15万兵马,消耗殆尽。
唐玄宗还不认输,想继续增兵南诏。此时,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所向披靡,唐军连战连败,唐玄宗自顾不暇,停止征讨南诏。
战后,阁罗凤下令安葬唐军阵亡将士,并修建祠堂纪念李宓。安葬李宓后,阁罗凤亲自念悼词:“君不正而朝纲乱,奸佞起而害忠良。生乃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呜呼悲哉!唐师阵亡兄弟!”
其实,阁罗凤并不想跟唐朝为敌,他希望朝廷能招抚自己。但是,唐玄宗、杨国忠好大喜功,非要出兵南征。此战,15万精兵损失殆尽,唐朝元气大伤,无法阻止安禄山的凌厉攻势。
参考书目:《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