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了解:“安史之乱”究竟是怎样爆发的?其中有没有民族矛盾?
实际上,在“安史之乱”中肯定存在民族矛盾,但主要原因其实并不在于民族矛盾,而在于经济基础变化引发的兵制的变化,兵制变化又被野心家所利用。
西魏时期,宇文泰创建了“府兵制”和“八柱国制”,其部署很有讲究,叫作“内重外轻”,也就是高度重视兵权的集中化管理,防止地方作乱。
但问题就在于:到了唐玄宗时期,因为一个“均田制”走向了崩溃。
确切地说,不光是唐玄宗时期,事实上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浮逃户现象就已经大规模地出现了。
最终,“均田制”的崩溃带来了一个结果:“府兵制”瓦解,到了开元中期,基本上已经无兵可调了。
无兵可调也就意味着国家兵源出现了问题,于是又开始搞“募兵制”。
说白了,“募兵制”也就是“国家职业军役制”,由国家出钱雇人来当兵,给予他们很高的经济待遇。
但问题就在于:随着唐玄宗对外战争的频繁进行,他把这种以招募形式招来的兵称之为“长征健儿”,然后还把他们主要分配在了边境地区,交给了十个节度使加以统管。
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由西魏宇文泰时期的内重外轻,一下子变成了外重内轻,边境节度使的权力坐大,中央腹心空虚,最后被野心家所利用。
到了唐朝天宝年间,全国有兵六十万左右,其中百分之九十分配给了十个节度使,而安禄山一个人手里就掌握了十八万以上的兵力。
而且,有学者还曾怀疑这只是兵籍上的数字而已,安禄山为了造反,可能还蓄积了更多的兵力。
如果这样算下来的话,安禄山手中掌管的兵力,很可能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强。
需要强调一点:这些兵还都是百战精英,实战经验丰富,骁勇善战。
即便如此,安禄山仍然胃口大开,比如:他曾经想要兼并西北边防军王忠嗣的部队,未遂;而后兼并阿布思的骑兵,得逞。
而且,安禄山当时仗着唐玄宗对自己的宠信,又将魔爪伸向了国家牧场,他向皇帝提出请求:要求自己担任“闲厩使”、“陇右群牧使”,掌管国家马场。
不得不说,“陇右群牧使”这一职位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唐朝的国家牧场主要在陇右地区,那里有八个大型牧场,饲养战马数十万匹,而安禄山就看中了那里的牧场。
可问题就在于:陇右牧场属于陇右节度使的地盘,安禄山的伸手肯定要引起西北边防军的不满,毕竟安禄山属于东北边防军啊?
但是,皇帝竟然允许了,这也是唐玄宗犯的糊涂事之一。
于是,安禄山当上了陇右群牧使之后,就在八大牧场挑选了几万匹上等宝马,把它们全部赶往范阳,变成了自己起兵的资本。
除此之外,安禄山还在范阳以北筑了一座“雄武城”,对外宣称是用来对付两蕃的,可实际上却是把那里变成了自己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和军事仓库,里面堆满了如山的粮食和海量的兵器,以及常年蓄养的战马一万五千匹。
换言之,“雄武城”就是安禄山未来反叛的大本营。
安禄山不愧是胡人出身,他充分利用了胡族的风俗:收养了8000位假子,并将其称之为“曳落河”,而“曳落河”在胡语当中就是壮士的意思。
在安禄山的这些假子里,有同罗、有奚、有契丹,他笼络了他们的人心,也给予了他们极高的礼遇,还有丰厚的经济待遇。
因此,这些假子们也死心塌地地为安禄山卖命。
大家要知道,胡人很流行养父与养子的这种关系,因为一旦收谁为假子,也就是养子,那他们就不是纯粹的上下级关系了,而是多了一层私人关系,毕竟儿子就得效忠父亲。
说白了,安禄山收养假子,就是为了给自己建立一支私人武装。
在此之前,安禄山还有一支百余人的所谓“家僮”,也是他手下的一支私人精锐护卫队,他们个个身经百战,号称以一当百。
除了用假子和家僮建立私人武装以外,安禄山还通过胡人的身份笼络了很多的粟特胡商,为自己筹措打仗需要的军费。
而唐玄宗一边竟然还糊涂到把财权下放,允许安禄山在上谷郡设置铸钱炉五座,拥有铸币权。
当时,唐朝共有九十九座铸钱炉,其中有五座都属于安禄山。
在人事上,安禄山也有精心准备,除了能征善战的孙孝哲、史思明、尹子奇、田承嗣等武将之外,他的手下还聚集了很多失意的汉族文人,比如:高尚、严庄、张通儒……
总之一句话:安禄山已经做好了一切反叛的准备,而后就掀起了“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