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无双的作品,在好几个领域都是称得上之最的作品。人们往往会感叹其画卷的不可思议和画中繁华都市的繁华表象。
但是实际上,画中如此繁华的都市背后隐藏着盛世巨大的危机,当时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危机正在悄然来临,张择端感知到了故借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清明上河图》究竟揭示了什么?
从《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北宋的一些
公共措施遭到严重的破坏
1、开封城中并无较多的守卫,一片松散之
象,城墙并未重新修筑
《清明上河图》从大体上观察,可以观其东京的繁华,其描述不比《东京梦华录》差。的确很繁华,繁华的都市、拥挤的人群以及一些高楼和周边拥挤的店铺,无一不在展示这座城市昔日的繁华。但是如果仔细点看,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中窥探到一丝丝不安的因素。
从开封城的守卫来说,画中的开封城并没有守卫,有些城门口有守卫但是数量不多,有的又是仅仅收取税收的官员。并且城墙的构造和北宋初年的构造大致相当,仅仅只是一墙之隔。
稍微了解古代城墙的人都知道,一般而言古代的城墙是十分厚重的,并且能够抗住一系列的攻击,有些建造较好的城墙甚至能够抗住大规模的火器进攻。城墙的构造一般都是内外两种构造,但是北宋初年只有一种,就是外墙,对于内墙的打理从真宗以后,并没有认真处理城墙的这件事情。
北宋前期,坊市制度崩溃,人们为了谋求更多的商业机会,都将一些坊市中的城墙拆除,摆上自己家的店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拆的墙的数量是越来越多(此处的拆墙并不是指城墙,而是之前唐朝时期留下的维持坊市制度的城墙)。
当时由于国家财政吃紧,大部分的钱都投入到了战争上,加上战争的消耗需要商业税的支持,故此对于此种现象,北宋政府并没有进行过多的干预。
直到真宗时期,国内的大政方针转移回国内时,才对于国内的某些东西开始引起重视,但是对于之前被破坏的城墙来说,官府并没有花费很多精力在这上面,反而任其百姓进行拆墙行动。
所以北宋一开始只有一面城墙的格局就此固定下来,北宋时期并没有发生较多的战争,发生的大多都是边境战争,和内地少数的农民起义,人们的生活相对来说是比较安逸的。
故此对于厚厚的城墙方面的需求自然少了很多,到了徽宗时期的盛世,和平的因素急速增加,对于重新修筑城墙的需求就更少了。
《清明上河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见,一些外国商人来北宋进行贸易,根本没有很多限制性的措施,城门口一个人都没有,真的来去自如。
这只是商人,万一是西夏或者辽国的奸细呢?也正是这样的来去自如,简直不能想象其后果。
那么什么时候北宋重视修城墙?到了靖康年间,金军打到了东京城下,宋钦宗才慌忙地修筑城墙,不过那时北宋的经济一片凋敝,根本没有修筑城墙的材料和人力,北宋也就这样灭亡了。
2、公共建筑一下失去了原有的职能,管理
较为松散
仔细发现,《清明上河图》中的很多官兵都是坐着的,或者都在玩,完全没有恪尽职守的样子,如此松散的管理,自然会导致一些公共基础建筑失去原有的功能,因为没有人管。
最明显的就是望火台的设置。北宋的夜市经济应该是封建王朝之中最为发达的一个,但是当时并没有现代如此便利条件,还有电灯。但是北宋的夜市繁华都是靠着烛火撑起来的,并且由于夜市的繁华,当时的蜡烛都有了一定的变化,使得更为长明。
那么消防问题一定是重中之重,可能一不留神,就可能发生火灾,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徽宗时期,由于宫内的消防管理不到位,导致将近五千多个房间遭到了损坏,使得宫女在下雨天时都没有足够的房间居住。
宫内并没有望火台,但是有一些管理消防的机构,而且还是宫内,理应来说其消防看管应该更为严格,但是却出现如此纰漏。
宫外是要比宫内大的,所以在外设置望火台。在固定的时间点中,官兵要上望火台察看周围地区有没有火灾的发生,如果发现了就马上带人马去灭火。
如果是市民发现火灾,那么只要在固定的地点发出信号就可以让在望火台的官兵得知(信号就是在固定的地点,有设置烟花之类的东西)。
就算两者都没有发现,东京还有经常巡逻的官兵,在巡逻的过程中发现火灾也可以及时灭火(一些近代史的学者认为,人类最早的消防队是在近代产生,其实在北宋时期就已经产生了)。
看起来望火台的设置是比较完善的,只要在人的管理上跟上就可以了。但是人的管理上并没有跟进。
从《清明上河图》来看,当时的望火台根本没有人,并且小小的望火台上居然还摆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是一些酒和其他的食物。
若是水也就罢了,喝了酒的官兵在视察的过程中可以准确看到火情的情况,并且及时作出判断?脑子都不清醒,怎么可能会做出准确的判断。
另外,在望火台下,还设置了几张桌子,大胆猜测,这几张桌子肯定不是给望火台上的视察官兵的,因为已经够了。
肯定是望火台下的巡逻的官兵需要,有了这些桌子,他们还能够安心去巡逻吗?肯定不能,都是指望着休息的,自然不会准时巡逻,甚至连巡不巡逻都很难得知。
当然,也有一个可能,就是下面的桌子是给视察的官兵下台下休息的,因为不想上去。可见在如此情况下,望火台的公共设施的功能明显减弱了,设置了还不如不设置。
北宋末期的官僚机构以及重大官僚行业遭
到了严重的破坏
1、官僚对漕运的控制权力明显下降
在清明上河图中,河总是少不了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常见,毕竟宋代的漕运体制还是比较发达的,人工运河开了很多条。
河上往往行驶着形制不同的船只:圆短体阔运送粮食的漕船、船体狭长窗户很多的大型客船、底层装货上层载客的先进客货两用船、装饰考究、看起来华丽的画舫,这些船只的出现都是表明了一个现象,就是北宋的都市生活很繁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不仅仅局限在物质生活上面,就算有局限也是多种形式的物质生活。
当然,繁华的背后通常隐藏着盛世危机。漕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不管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处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危机关头,漕运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众多行业之中,直接与百姓的“吃”相关的,如是其他的奢侈品还好,因为没有奢侈品,人也可以活下去,但是没有粮食,人们是活不下去的。
但是图上很明显地看出,那些大型的漕运货船根本就不是官僚控制的货船,而是私人经营的,通常来说,官府的船一般都会有很多守卫,但是那些船上明显没有多少守卫,关键没有多少官府的人,所以可以判断,这是一条私人货船。
私人经营且不论个人的粮食供给究竟能不能达到东京百姓的粮食承载量(其实根本不可能,东京完全就是一个城市,并没有生产性的农业经济,所有的生产性的原始物质资料是要靠外界的供应的。
个人不可能有如此大的供应量,如有,早就被国家抓起来了,因为这种人肯定有起义的风险),就算能够供应如此多的粮食,而且还是在国家允许的条件下,想要完全顺利供应也不现实。
当时,纸币已经出现,私人商业,尤其是粮食等重要领域的行业都会被卷入商业市场,国家对此方面的控制力减弱,意味着粮食行业被卷入得更深,那么此后粮食行业的发展,完全由私人和市场来决定,国家根本决定不了。所以此后几年在东京发生了粮价上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2、相关的管理人员松懈
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见,在官府门口和一些重要防守地方有很多喝酒的人,这些人大多着统一服饰,为官府的人无疑。
他们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是在大肆地喝酒,并且严重到在医馆救治,医馆外全是这样的人。这样的守卫凭什么可以守护国家?根本不可能,所以后来金军侵犯得如此顺利也不难理解。由此可见,北宋末期的官僚相关的管理实在是太过于松懈了。
总结
盛世之中本就蕴藏着很多危机,在盛世时不应该贪图于眼前的享乐,而是应该多考虑未来的事情,毕竟,盛世之后就是严重的危机,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居安思危不就是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宋史》《资治通鉴》《涑水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