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幻莫测的2022年即将画上句号。2023年的宏观经济更难测算,除了中国的“两本账”,还须考虑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可能造成的影响。欧洲深陷地区冲突与深度衰退的双重困境,而美国经济跌入萧条是大概率事件,不确定的是经济下跌的速度是否过快,这实际上限制了美联储加息缩表的空间。尽管经济衰退会阻止通胀继续上涨,但不一定会让通胀率回落,持续一段时间的“滞胀”也是一种可能。
美国加息的联动作用促使其他经济体紧跟加息步伐,各国债务压力上升的速度和幅度不同、耐受力也各异。如果在联结较多的“节点”出现债务、股市、房地产市场或汇率崩盘,连锁反应将更难进行有效控制。这样的薄弱节点有很多,如日本、土耳其、欧元区一些国家、英国等。
笔者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将大面积陷入衰退萧条,各地的内需外需都将明显减弱。疫情造成企业经营主体的损失,在恢复阶段将表现得更加明显、规模也更大。低收入和经济增长缓慢叠加通货膨胀,可能会引发更多社会不稳定因素。
扩大内需尤为关键
中国经济在3年疫情期间的表现优于其他国家,但中国的国情不同,经济增长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综合目标。安全和共同富裕都需要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去寻求解决方案,疲弱的经济难以保障社会稳定和安全,也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宏观政策必须重新聚焦在不遗余力地发展经济的方向。
2023年,期待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能够走出谷底,实现超过5%的增长。尽管扣除去年低基数的影响,这个增长幅度不算大,可能不足以解决就业问题,但短期内实现更高增长是不现实的。笔者预计,2023年会出现投资和消费的反弹,相对于2022年较低的基数,这两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明显。影响私企投资信心的因素仍然存在,新旧基建、房地产等大项目投资的占比较大。
2023年是“一带一路”构想提出的第10年。中美关系可能不会出现明显改善,对外贸易和投资要应对全球供应链的新变化趋势。尽管一些制造企业在向其他低成本国家转移,这个过程将持续数年,很多部件和半成品仍需在中国制造再出口。在扩大出口方面,RCEP(区域全面合作经济伙伴)国家和欧洲、中东等地区仍有空间,尤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以及增加中欧货运班列路线和班次等都值得深耕。
在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扩大内需和内循环更凸显其重要性。一方面居民消费表现出明显的下行趋势,普通家庭的负债增加;另一方面居民存款却猛增,凸显财富分配在疫情时期更不均衡,以及防疫带来的人为消费抑制。短期来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增量而不是存量,需有效提升7亿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我们能够做到精准防疫,也应该能够精准定位低收入家庭,对其提供点对点的帮扶。民营经济作为就业主力军,2023年需要更准确的金融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避免“塌方”式倒闭,修养生息才能再次承担解决就业和缴纳税收的重任。
中国还有一个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就是各地政府的财政收支恶化。抗疫消耗了大量财政资金,一些正常年景都入不敷出的地方政府,在疫情期间收入更是大幅减少,而抗疫支出成倍增加,很多费用都是采用挂账、打欠条的方式,变成了巨额的应付款。对于造血能力不足的地方政府,也无力举债,只能依赖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而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天津、福建、辽宁等往年财政盈余的省份,2022年盈余大幅缩水甚至出现赤字,能够上缴中央财政的金额减少。中央政府需要增加财政赤字,或增加基础货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满足各地方政府涉及民生和社会稳定安全的资金需求。
数字经济更具韧性
2023年是疫后经济恢复、社会调整时期,疫情造成的经济冲击短期内难以化解,集聚的压力需要缓释,只有全力全速转向经济建设,才有可能抑制这些负面因素的发酵和扩散。从这个角度看,全球的各种危机在2023年存在集中爆发的危险。
走出经济低谷需依靠大幅提高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对经济增量的贡献率。2022年数字经济占国内经济总量的比例预计达到40%。在疫情3年中,数字化企业表现除了更强的韧性,有些甚至增速超过了过去几年。传统企业也更多采用了线上协同的工作模式,意识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香港来说,金融和高端服务行业仍是经济支柱,未来应瞄准数字金融,加快建设跨境金融数据枢纽,推动虚拟数字资产的创新,成为东亚虚拟数字资产交易中心,并为内地同行探索出一条可行发展路径。
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具有“一体两面”性,两种经济的本质都是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数字经济所需的大量算力需要更多的能源,依靠传统能源是不可持续的,绿色能源为数字经济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绿色经济赋能。一旦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互动并形成良性循环,将推动传统经济加快现代化转型,引导宏观经济步入新康波周期的增长阶段,期待中国在2025年能构建起新的经济增长动态模式。
2023年,数字经济除了继续夯实数字新基建之外,另一个重点是大力发展数字化贸易,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服务外包业务,鼓励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数字贸易的技术创新,丰富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类,以年均2%至5%的速度,进一步提高RCEP国家的跨境货物和服务数字化贸易的规模。与此同时,顺应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转移浪潮,各地区可超前一步规划:构建数字贸易产业链;改善营商环境,吸引从事数字贸易的中小企业在内地集聚;积极参与制订区域数字贸易一体化规则,助推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国际大循环。
股市投资稳中求进
投资者在2023年将遇到非常复杂的情况。首先需要防范金融资本市场可能突发崩溃造成的冲击。目前专业人士尚未达成一致,多数观点认为美股可能在上半年发生大跌,而这个可能性也存在于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全球股市都将受到拖累,港股表现尤其明显。对A股来说,逐步放松防疫,社会经济生活逐渐恢复正常,给投资者带来了积极预期,推动股市反弹,但只有极少数行业能够在短期内扭转经营业绩。在2023年一季度报告披露之际,上市公司不得不面对市场的检验,一些依靠预期支撑的股价将回归。投资者需要留意这个时间节点,是否与美股大幅下跌重叠。
其次是对未来长线布局的考量。2023年经济触底,何时能走出衰退是左侧投资时间点选择的关键。笔者建议以美股作为参考,尤其是纳斯达克指数和标普500指数,美股通常会比经济复苏提前6个月左右发出上涨信号。在确认节点之后,可以开始选择长线投资标的进行布局。这个时间点最快可能在2023年底出现(乐观假设)。
再次是年内短线投资的策略。除了尽量避开可能发生的崩盘,A股一季度的主题是经济恢复预期和节假日消费,二季度可能被市场证伪。其他时段可能存在结构性机会,在这种不确定性较高的市场里,需严格遵守低买高卖不追涨的原则。短线投资者可关注2021至2022年受到疫情严重影响的板块、必需消费品、医药、医疗保健、军工、海工和部分细分科技领域,如北斗导航应用、储能、智能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疫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