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728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在文学作品中,对封建王朝有一种诗情画意、唯美的描写,即“梦回唐朝”。许多人之所以钟情于唐朝,并愿意追梦,是因为唐朝的繁荣和自由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
由于李唐统治者的自然性格,整个王朝洋溢着自由、平等、宽容的心态,最终促成了这种繁荣与美丽,但唐朝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朝代之一。
不仅是因为它的繁荣昌盛,比如科举考试制度,改变了后世的官员选拔制度,也是唐朝兴盛的主要原因,唐代是科举制度完善的重要时期。
科举制度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封建王朝以前选拔官员制度的弊端。它不仅对唐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这种制度似乎对唐朝的繁荣起到了很大的塑造作用,但也或多或少地导致了唐朝政治中的另一种不良现象——政党政治。特别是在晚唐时期,政党政治几乎将其拖入深渊。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度产生的时间
事实上,学界对于科举制度产生的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是汉朝,有人说是隋朝,还有人说是唐朝。然而,无论事实如何,可以肯定的是,科举制度在唐代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和完善。
秦朝以后,中国封建王朝虽然摆脱了原有贵族垄断政治的极端局面,但下层平民开始有机会参政,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总的来说,贵族官僚仍然掌握着大部分的政治力量,平民仍然很难取得成功。此外,虽然官方选拔制度几经变革,但仍存在诸多缺陷,使得这一现象不断加剧。
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政成为政治舞台上的绝对主流。“上无穷户,下无士绅”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但与此同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科考制度逐步完善,有了具体的科目和评价标准。
在审查严谨性的同时,也对一些有才之士加以录用。梁武帝设立的五经馆,已经明确表示即使你是寒门子弟,只要你能够通过科举考试,依然可以走上仕途。
2、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隋朝时,隋炀帝曾在大冶三年里任用十名臣民招人。其中,“文才美”这一主题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唐朝文化兴盛的开端。虽然隋朝不久就灭亡了,但唐朝并没有选择放弃原有的制度,而是将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唐朝这样做是因为它有自己的考虑。一方面,唐朝建立之初,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出现了两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关陇集团集团和山东士族。李氏皇室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来稀释他们的权力。
其次,科举制度与以往的选拔制度相比,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人才的利用率和素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阶级矛盾,引导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此外,在唐代门阀门系统已基本废除,这样人们可以通过辛勤和努力工作改变他们的命运完成对仕途的追求,唐朝在不断强盛的过程中也不断的完善着科举制度。
二、科举制度和政治党争的关系
1、由科举制度演变而来的党争
裙带政治和党争政治之间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是由利益联系在一起的群体。他们以政治观点为主要标准,失去了治国理政的理性本质,完全陷入了对他人的情感排斥之中。
在唐代,“公开考试名单”非常流行。这种考试意味着优秀的诗歌创作可以在正式科举考试之前送到著名的大臣手中。如果由这些显贵推荐,候选人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而直接获得官方职位。
这给朋友们带来了培养自己力量的机会。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事先安排自己的人进入宫廷,然后在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壮大自己的势力。
科举制度不仅为唐朝带来了更多的人才,也平衡了贵族和官僚集团的权力。新的科举官员的不断进入,为朝廷增添了活力,对国家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由于唐代政党政治过于复杂和严肃,最终渗透到本应平等独立的科举制度中,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党派纠纷。因为参与斗争的人都是非常有才华的人,他们之间的斗争似乎更悲惨。无端的攻击和诬陷,最终使朝唐陷入混乱,加速了中央政权的毁灭。
科举制度作为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不会因为党的斗争而停止,反而会使党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形成更糟糕的结果。
2、牛李党争
皇帝听取朝廷大臣的意见是很平常的事。唐玄宗建立开元盛世后,晚年留居于杨贵妃的宫殿,对朝廷之事一概不理。
结果,李吉甫、杨国忠等奸臣控制了政府。这个例子一被打开,后世唐朝的政治氛围就随之崩塌,逐渐习惯了一个人或一个团体从上到下控制话语权的局面,从而引发了党派之争。
牛僧孺代表的是通过科举考试的普通百姓,而李吉甫代表的是绅士一族这两个派别只注重党内斗争,忽视客观事件,最终演变成激烈的党内斗争,也就是著名的牛李党争,最终加速了唐朝的衰亡。
总的来说,唐代科举制度的盛行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它对以后朝代出现如此多的人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科举制度本身往往不会引起问题,如何实施这种制度才会。
同时,科举制度本身也不会因为政治党政的斗争而停止,这使得它作为激烈斗争的推动者而且一直存在。因此,如何利用好科举制度是平息党内斗争的关键。
参考文献:《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