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印象里,状元是因为其博学多才、洞察时事、论辩犀利、能诗善文等原因被选中,但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明朝皇帝在选状元时便有很多奇葩理由。
因为梦境
洪武十八年(1385)科举,本来是选中花纶为第一名状元。但在发榜的前一天,朱元璋突然梦到殿前有一巨钉,其上缀有数缕白丝,“悠扬日下”。他于是起来重新翻阅众进士的试卷,在看到丁显的名字后,眼前一亮。丁姓正应了巨钉,显的繁体字顯,又恰有日下双丝,这些都印证了朱元璋的梦境。于是他决定,将丁显擢为状元。对于原先决定的状元花纶则临时编了个借口,称其太年轻,心性不稳,需要磨练,将其改为第二名。
因名字与地名相同
建文帝在位时曾举行过一次科举。廷试之时,胡广与吴溥表现同样优异,所答策问同被选为首甲。此时状元未定,建文帝虽然对吴溥很是注意,但是仍未能拿定主意。他于是问旁边的小太监:“今年的状元应该出自何省啊?”小太监回答道:“应当是湖广。”建文帝喃喃道:“湖广,胡广,就是他了。”于是便将胡广擢为状元。
因皇帝一时兴起改名
永乐十六年(1418)的科举,有一考生名为李马。永乐皇帝读这个名字感觉别扭,一时兴起,将其名字改为李骐。他很得意自己的做法,后来在定谁为状元时,就干脆选了李骐。不过改名这件事也只是永乐皇帝自己的想法,并未告诉别人。后来传胪官在宣布众进士名次时,喊了三次李骐都无人应答。还是永乐皇帝自己宣布,“李骐即李马也”,李骐才知道是自己。当时传为美谈。
因名字体现了好的政策
永乐二十一年(1423)科举,廷试之时,大臣拟选孙曰恭为状元。永乐皇帝听后,大皱眉头。他说:“恭乃是一个暴力之字,不吉利。”后来看到邢宽的名字,甚是欣喜。邢宽谐音刑宽,即宽于用刑的意思,于是便将他选为状元。
当然,像这样的事情主要还是出现在明朝初期,在明中期以后这种事就比较少了。这些选状元的理由虽然奇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说明了当时的皇帝比较勤政。在明朝的制度里,科举的最后一个环节殿试即由皇帝面试。明初的皇帝尚能够坚持,但在明中后期,这些事主要便由大臣来做,尤其是内阁大学士。像弘治时号称中兴,但是弘治皇帝也不怎么勤政,选状元之事便多由大学士刘健来做,最后只要通告下皇帝即可。以后的明武宗专注于玩乐和到处角色扮演;明世宗开始为其父母讨要名分时最为积极,但是后来迷上了炼丹和崇信道教;明神宗万历皇帝更是几十年不朝,不与大臣见面;后来的天启皇帝又痴迷于木工,对朝政没有半分兴趣。所以像这样的君臣趣事也只有在明初时才能看到。
当然,理由奇葩不代表所选择的状元都是无才学之人,像上面提到的胡广在明朝便是有数的名臣。才学大小也只是相对于同时参加殿试的进士而言。何况在此之前,他们还要经过一系列的考核。先是考入府州县学,才能成为秀才。之后要经过乡试,与一省之内的人才竞争,才能成为举人。再然后,便药经过会试,与全国人才比高低。之后选出来的才能参加殿试。在殿试中,也是先由笔试,大臣或皇帝出题,然后再由皇帝面试,即所谓的廷对。之后大臣
根据一系列的表现拟名次,上呈皇帝决断。所以皇帝最后决定谁是状元其实只是最后一个环节。人才早都已经选好了,只是谁是第一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奇葩的理由呢?因为皇帝在面对这些千挑万选的人才时也很难决定,所以可能一件不起眼的事就成了最后一锤定音的理由了。而且,名次先是由大臣拟订,像这些理由有的很可能只是借口,其中蕴含了一种帝王心术。不按大臣预订的路线走,既防止出现舞弊现象,也让大臣无法猜透自己的心思,圣恩难测,同时又能起到笼络新状元人心之效。看似不经意之事,其实大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