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7年,是忽必烈最低谷的时期,因为他的哥哥蒙哥大汗对他产生了猜忌,并派左丞相阿蓝答儿审查他。这一次审查后,忽必烈暗中发展的汉人势力土崩瓦解,他自己也成了个闲散王爷。
忽必烈落到这步田地,是因为他私自任用汉人、建“小金库”,也不怪蒙哥打压他。
蒙哥继位蒙古大汗的时候,不仅得到了拔都的帮助,弟弟忽必烈、旭烈兀也对他支持很大。所以,当蒙哥掌控实权后,马上就把经略中原的大权给了忽必烈。
1250年,忽必烈开始大力招募人才,一面秣兵历马,一面加紧对南宋的攻势。
可是,忽必烈身边聚集的都是什么人?大部分是金朝曾经使用的汉人官员,其中以张德辉、姚枢、刘秉忠最为出名,有经世之才。忽必烈招募了他们,他们又吸引来更多的汉人,引起蒙哥和其他蒙古贵族的不满。
因为,在他们看来,辽国、金国、西夏都是因为重用汉人才变得衰弱腐败。忽必烈重用汉人,是对蒙古帝国的腐蚀,极有可能招致帝国的覆灭。
也许,以今人的眼光看历史,认为忽必烈选择靠拢先进的“汉文明”是正确的选择。譬如当今世界,武力的强大与文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越是文明的国家,科技越发达,武力也就更强大。
但是,在13、14世纪的欧亚大陆,越是文明的国家,越因为其文明导致各种力量互相掣肘从而变得软弱。反而是那种文明落后的集权国家,更能凝聚强大的力量,颠覆更先进的文明。
比如,日耳曼人对欧洲文明的侵略。又如蒙古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入侵,乃至后来的满清对明王朝的侵略。这些例子,都证明了在科技没有超越发展之前,先进文明反而不一定有武力优势。
13世纪初,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大军就四处攻伐、天下无敌。作为世界的征服者,他们认为自己拥有的体制、架构和文明才是最先进的。所以,当忽必烈越来越靠近“汉文明”的时候,就遭到了蒙哥的严重警告。
受到警告的忽必烈不以为然,在和汉人官员接触后,他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蒙古的大汗继位制度缺陷很大,且每一次争夺,都伴随着腥风血雨和实力的衰弱。
在姚枢等人的暗地支持下,忽必烈加速培养自己的势力,继续招募汉人,并私自截留邢州、河南、陕西等地的财税,设立私人“小金库”。同时,他还加紧筹备建设上都城。上都城位于滦水之阳、龙岗之阳,汉人官员认为两者合为重阳,是最吉祥之地。
此时的忽必烈,已充分显现出纳贤招士的帝王胸襟,这让跟随他的汉人官员充满了干劲。而这次选都开平、建造上都城,其中的意义已不言自明。
1256年,听到越来越多风声的蒙哥大汗,勃然大怒,令左丞相阿蓝答儿严查忽必烈。这次审查,不仅把忽必烈暗中发展的汉人官员几乎一网打尽,还把他私藏的财货税金全部没收。
忽必烈就像一个被拔了爪牙的老虎,空有王爷的壳子,再没有和蒙哥较量的实力。
侥幸逃脱的姚枢劝说忽必烈,抓紧回蒙古去见蒙哥,以示坦荡。蒙哥虽然恨不得撸掉忽必烈的所有权力,但兄弟情还是战胜了权力的欲望。不过,蒙哥却把兵权掌在手里,决定亲自征伐南宋。
蒙哥兵分两路,一路向南宋杀去。可惜,他的东路大军首领塔察儿不给力,只顾烧杀抢掠,数月没攻下一座城池。蒙哥大怒,撸掉塔察儿的职务,让忽必烈顶替上。
蒙哥是一个杰出的草原政治家,可以把草原管理得井井有条,但他绝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
他选择了忽必烈竭力避免的川蜀路线,似乎要证明自己比弟弟更有能力。自负的蒙哥亲率大军,侵略如火,一路杀向重庆钓鱼城。
过刚易折,一代天骄蒙哥折戟在钓鱼城下,于1259年8月11日遗憾去世。
忽必烈闻讯且喜且悲,一面收拢两路兵权,一边和南宋奸相贾似道达成“口头议和”协议。此时的他,心思已经飞回了草原。因为,他的弟弟阿里不哥正在谋划夺取大汗之位,他若回去晚了,将失去一切!
按照草原的传统,阿里不哥继承了拖雷系的大部分势力,而且受命镇守监国。
面对自己的弟弟,忽必烈几乎指望不上蒙古人帮助他,他的未来,将取决于投靠他的那些汉人官员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