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代雄主宋太祖赵匡胤,其创业史精彩纷呈历来被后世所称道,而这位大宋开国皇帝的人生结局,也是充满离奇色彩。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烛影斧声”一说,《续湘山野录》记载976年10月20日晚,汴京城天降大雪,太祖生病召其弟晋王赵光义入宫议事,兹后太祖屏退左右与赵光义单独会谈,不久后有人听到太祖手持竹斧,大呼数声“好做”后,就没有了反应,接下来就是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为帝了。此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宋太祖为何在生病,与弟弟相处之时还带着斧头呢?其实这一点都不违和,斧头在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就是在宋代。
钟爱斧头的宋朝皇帝
斧头作为人类的工具与武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那时的人类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斧头打猎、劳作。史料中记载的斧头,与流传到现代的斧头文物都有很多,在斧头初期走进武器库中,最早是做为仪仗器,唐明皇的仪仗队,使用的就是斧头,象征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古代斧又称为钺,器型较大的叫做钺,小的叫斧。自从斧头发明以来,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高,除了作为仪仗器,其它的也就是被当做一种生活工具使用。而它的黄金时代是在宋朝,宋朝是中国古代冷兵器的巅峰时代,各种武器尽显其能,而斧头却成为宋太祖团队,最钟爱的武器。众所周知宋太祖武艺高超,他的一双盘龙棍与太祖长拳,可谓是打遍天下无敌手,而他真正仰仗的实用武器则是斧头,正是手持斧头的“大宋第一男子天团斧头帮”,跟随赵匡胤南征北战,助其坐上了中原之主的宝座。
在以赵匡胤为首的大宋“斧头帮”军中,大小将领可谓为是人人用斧,无论是斧头的种类,与在战场出现的频率,宋朝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有史料记载赵匡胤可谓是斧不离身,某次赵匡胤想要出去“撒欢”,却被大臣劝阻,言语之下发生不悦,气得赵匡胤抽出随身斧头,用斧柄打掉了这位大臣的两颗门牙。而且在宋代皇宫之中,也不缺柱斧的身影,所以这些斧头成为了赵匡胤,揍人的趁手工具。还有一次员外郎雷德骧,当廷弹劾十分受赵匡胤信任的宰相赵普,“门牙收集者”赵匡胤为了回护赵普,抄起斧头就“怼”了上去,又是击落了人家的两颗门牙。前文提到的“烛影斧声”,更是彰显了赵匡胤的习惯,男人的快乐就是如此简单,有一柄趁手的斧头而已。
持斧的风气,一直被后世赵家皇帝完美继承。宋仁宗在后宫张贵妃处,见到某位“拍马屁”大臣送来的瓷器,引起他的反感,当即抄起手边斧头,将这件精美的瓷器砸个稀巴烂。此外在宋朝,文官有一大爱好,就是“喷皇帝”,这是搏命升官的一大捷径,若是占理大臣们会“火力全开”,将皇帝喷得体无完肤。到了宋徽宗时期,大臣雍孝闻致敬先辈楷模,在大庭广众之下,喷了宋徽宗一脸口水,气得宋徽宗的护卫举起斧头,暴揍了咆哮宫廷的雍孝闻。
宋军“大杀器”重斧屡建战功
其实宋朝皇宫中使用的柱斧,并非是那种骇人的大型武器,否则武术大师赵匡胤,就是用斧柄打人,结果也不会是仅打掉了两颗牙齿那样简单了。宫中的柱斧据朱熹记载,是一种玉制的水晶礼仪用品,只有六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使用,它并非是锋利的刀斧武器。宋代仪仗器斧头也并非是凭空出现,它是从实用武器演变而来。宋朝军队中的斧头,才是真正的“大杀器”,宋军中的斧头种类,与爱用、擅用斧头的风气,比任何朝代都要多与强烈。《武经总要》中,记载了大量的不同形制的斧头,而且宋军每年都未停下研发新斧头的脚步。十八般武器中,宋军为何要选择“深耕”斧头这一领域呢?其实这也是被逼出来的。
自两宋立国到覆灭,其间就是与北方游牧民族征战不休,到了南宋灭亡后,甚至还有人言说两宋覆灭的原因,是因为重文轻武,宋军战斗力远不及北方骑兵所致。北方游牧民族的“铁浮屠、拐子马”这类重骑兵,浑身覆盖厚甲,连马脸与人脸上都能保护到,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其战斗力确实厉害,对上寻常中原步兵,一个冲击就能拿下。由于重骑兵的威力,宋朝人痛定思痛,研发出重步兵对之。宋朝重步兵吸重骑兵的厚甲优势,也都是全身覆甲,但单是穿甲也难以抵挡重骑兵的攻势,还要有专门克制重骑兵的武器,于是重斧便应运而生。宋军重步兵列阵以待,重骑兵来了就是有去无回。重步兵先用弓箭与弩箭,远程消耗重骑兵,再用盾牌与长矛杀伤一波,近身肉搏战就是用重斧,这件武器可谓是“天克”重骑兵,宋军手持重斧迎头就砍,砍中就是碎头断臂一命呜呼,重骑兵的铠甲,在它面前就是一张白纸罢了。
其实使用斧头兵作战,在唐朝李嗣业就曾经用过,只不过当时规模不过千人,而宋军的“斧头帮”军队,动辄就是万人之众,在很多大型战争中屡建战功。民族英雄岳飞与韩世忠的“背嵬军”中,就有大量的斧头兵,专门用以对付金兀术的铁浮屠与拐子马。《龙虎等军捷奏》记载,七月初八金军与岳飞率领的宋军大战,其重骑兵对上使用重斧的宋军,被杀得大败伤亡掺重,只得退守汴京,金兀术都无奈哀叹:“我自北方以来,从没有遭遇过如此惨痛的失败”。韩世忠麾下的“背嵬军”,也是手持重斧大破金军,《宋史》记载背嵬军上劈人头胸,下砍马腿,使敌军陷于泥潭之中,最后擒得挞孛也等二百余人。而且拥有重斧的宋朝重步兵,也不仅只会被动迎敌,他们还能主动出击。公元1141年,宋军与金军战于安徽,王德部队以盾阵推进,大破金军“拐子马”,此战大捷共斩杀敌军一万多人,而宋军只损失了九百多名士兵。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就是矛与盾之间的攻防。铠甲的防护效果越来越好,而破甲的武器也越来越锐利。到了冷兵器巅峰的宋朝,双方的发展到了极端,一面是以覆盖厚甲的重骑兵,一面是追求破甲的宋军斧头重步兵。在层层厚甲面前,除了尖锐的穿刺武器之外,就只有斧头能够破甲,大家可以参照一下“王者荣耀”中,出了“反伤刺甲”手持大斧的典韦,哪个“肉盾”英雄能敢和他“站撸”呢?灭掉北宋的金军统帅完颜杲,就曾评价说宋军之中最厉害的武器,就是神臂弓与重斧,除此之外别无所惧。金兀术到临死之前,还在对宋军重斧心有余悸,能让敌军将领临死之前念念不忘,可见宋军重斧的威力,已经将金军打出心理阴影。
宋代斧头的真面目
说了这么多宋军斧头的厉害,那么威名赫赫的宋朝重斧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从宋代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寻找答案。其中记载宋军的大斧头,分为长柯斧、静燕斧、开山斧、日华斧与无敌斧等形制,这些都是一种长柄厚重的武器。长柯斧斧刃有24厘米之阔,全身共长约9寸,宋军战阵中的主力斧头,就是这一种。而名字十分“文艺”的静燕斧,长得很像燕子飞行的形态,天津博物馆中就藏有一件,宋代嘉佑年间的铁斧,斧前部呈龙形,尾部为鱼尾形,取鱼化龙吉祥之意,据专家考证这把斧头,就是宋代的静燕斧。日华斧取太阳光芒之意,因此与太阳的形状类似,斧身也是有一个非常大的弧度。有诗曰: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日华斧远观就像一轮冉冉升起的旭日,只不过这是一轮锋利能要人命的旭日。开山斧顾名思义,仅从名字中就能想象它的威力,厚重锋利可力劈大山,想象一下劈在人身上,该有多么骇人。无敌斧也能从名字,推断它的形态,也是和开山斧一般的霸气武器。
既然说到斧头,那么大家也能想到李逵的双板斧,《水浒传》描写的也是宋代时期的故事。不过李逵使用的板斧,并非是一种武器,而是一种生活工具,主要作用就是砍柴。李逵本来就是一个农民,施耐庵给他安排手持农具斧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板斧根据前面的“板”字,能推测出它就是一件像板子一样的斧头,这种斧头一直沿用到了现代,许多博物馆中也能找到出土的板斧文物。出身官军的急先锋索超,也是个擅于用斧的好汉,不过他使用的都是宣花斧与金蘸斧,而没有使用过李逵那种农具斧头。
尾声
宋代以后火器逐步发展,并被投入到军事战场,这标志着铠甲与重斧之间争斗就此终结。因为在火器面前,任何铠甲都无法抵御它的打击,因此防护铠甲慢慢转型,追求可缓冲火器,又可阻挡冷兵器的轻型铠甲。宋代以后的铠甲,经过长久的摸索与实验,最终选择了锁子甲和铁片甲这两种。热武器的应用,与铠甲的变化也促使战略打法发生变革,过去重装骑兵冲击的打法被淘汰,而专门克制重骑兵的笨重斧头,也随之退出了主流武器之列。
士兵们使用的武器,也变得不像重斧那样,极端追求破甲了。所以长斧又重新回到了仪仗队的手中,继续完成它的本职使命。另外值得一提是宋代制造重斧的技艺,一直流传到了明朝,明代“武器大师”程子颐,在其著作《武备要略》中,就专门为明朝人讲解了,宋代斧头的威力与制造之法。程子颐又吸收宋代造斧之技,开发研究出明代工部刀,无论是形制还是制造技术,都可谓是完美继承了宋代重斧。遗憾的是在明代工部刀之后,再也没有像样的冷兵器出现了,它成为冷兵器史中的最后句绝唱。宋代重斧是在骑兵称霸的时代应运而生,它的威力与功绩,和其后代表的宋代制造水平,注定将在史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身为中华儿女,对此理应铭记。
【参考资料:《宋史》,《武经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