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货币政策仍然大有可为。
专家表示,货币政策加大调控力度有较充足的空间。预计有关部门将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灵活运用降准、降息等工具,同时做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加减法”,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第三季度有望再度降准
随着“宽信用”持续推进,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有望继续加力。专家预计,第三季度央行或再度实施降准,以提振社会总需求。
“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有效性会出现问题。当前面临的最尖锐问题是总需求不足,或者说是有效需求不足。在此情况下,货币政策有必要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需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说。
继续保持货币总量的稳定增长成为当下市场共识。为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支持,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第三季度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望继续下调,从而有效对冲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将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以保持合理的中长期流动性供给,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降低期限错配等风险。
粤开证券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当前商业银行的加权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进一步下调空间。适时适度降准,有助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信贷合理增长,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日前表示,后续将根据经济和物价形势的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疏通利率传导机制
除数量型工具外,也有专家认为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年内继续使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泽表示,从企业端看,经济循环速度在逐渐放缓。需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降低利息支付,以减轻成本压力。在降息过程中,也需考虑银行的净息差水平。建议进一步全面降息,兼顾存贷款、负债和投资两端,从而保证一定的、正常的银行净息差空间,防止在商业银行领域出现过度风险积累。
“今年下半年尤其是第三季度,有关部门对价格型工具的使用可能会比较谨慎。”连平表示,下半年央行或适度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利率。在美联储加息进程基本结束后,不排除第四季度迎来小幅降息的可能性。
天风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孙彬彬认为,降息窗口最早可能出现在第四季度。他分析,6月降息落地仅过去一个月,增量政策仍在研究推出的过程中,因此,近期再次降息的可能性不高。此外,考虑到海外加息进程尚未终结,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仍需关注内外均衡。
疏通利率传导机制也是关键。于泽说:“通过多年改革,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构建了包括7天逆回购利率、中期借贷便利等央行政策利率体系,通过政策利率直接影响市场基准利率,从而影响市场利率。但该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尚存在一些堵点,需通过市场化改革疏通传导机制。”
灵活运用结构性工具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运用同样被寄予厚望。专家表示,加大力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功能,或是后续货币政策发力稳增长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结构性工具运用频率较高,同时,央行坚持结构性工具的有进有退。邹澜表示,对于实施期已经结束的政策工具,存量余额还将继续发挥政策效果,确保银行体系对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不减弱,必要时还可创设新的政策工具,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精准的金融支持。
连平认为,为更好地协同财政政策,有针对性地支持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如中小微民营企业或个别困难行业,仍有适度创新推出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的可能性。
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三方面存在较大创新空间。一是科技创新。可通过抵押补充贷款(PSL)、再贷款或发行政策性金融债等方式支持设立支持科技企业融资的基金。二是与新能源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公共设施贷款减息工具。
还有专家认为,可加大对部分结构性工具的使用。罗志恒说,当前仍有不少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规模偏低,应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促进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普惠金融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原文标题《货币政策储备足 降准降息仍有空间》)